||
美国总统奥巴马5月28日在西点军校发表美国怎样领导世界的演讲中说了一段引人注目的话,他说:在亚太地区,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就南中国海出现了海事争端,我们正在这个过程中向东南亚国家提供支持,希望达成一项协议。而且我们正在通过国际法努力解决这些争端。
这种合作精神应被用于鼓舞抗击气候变化的全球性努力——这一日益严峻的全球安全危机将影响到你们身着军装期间的使命,因为我们要受命应对难民潮、自然灾害以及争夺水和粮食的冲突,因此,我计划明年一定要让美国积极主导制定一个保护整个地球的全球性框架。
你们看,每当我们以身作则地发挥领导作用,美国的影响力便会增强。我们不能让自己免于遵守适用于其他所有人的规则。如果我国有那么多的政治领导人都不承认气候变化正在发生,我们就无法敦促其他人作出抗击气候变化的承诺。如果《海洋法公约》得不到美国参议院的批准,我们就无法争取解决南中国海问题。而且我们的最高层军事领导人都说该公约能增进我们的国家安全。
这(回避国际准则)不是领导作用,这是退缩回避;这不是强大,而是软弱。恐怕像罗斯福和杜鲁门以及艾森豪威尔和肯尼迪这样的领袖对此(拒绝国际条约-译者注)会感到无比陌生。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799418) 这翻话恰恰给美国军头哈格尔31日在香格里拉讲话做了注脚,哈格尔没有自知之明却盛气凌人地挥舞霸权主义大棒指明道姓地无端指责中国。他的此番讲话,当即遭到王冠中中将的有利批驳。他说:仅仅抓住《公约》来说事,是说不成的。中国签署了《公约》,也尊重《公约》。可是美国并没有签署这个公约。美国为什么不签署?因为美国感到《公约》的很多地方是对美国不利的。一个没有签署《公约》的国家,不断拿这个《公约》向中国说事,这能说得成吗?这样的话,《公约》成了什么?美国打算尊重它吗?《公约》变成了美国的武器,美国用得着的时候、对它有利的时候,就拿起来,当作武器向别的国家挥舞;用不着的时候就把《公约》弃之一边。我在这里提出一个问题:美国准备什么时候加入《公约》?准备什么时候签署《公约》? 有意思的是6月2日, 欧巴马总统发布2014年国家海洋月公告对此丝毫没有提及,泛谈什么“本届政府正在采取行动来兑现我们的国家海洋政策(National Ocean Policy)的承诺。”问题在于美国的国家海洋政策迄今没有受到国际海洋公约的约束,美国凭什么要约束中国根本上不受1994年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呢。中国对南海诸岛礁及相关海域由历史形成的主权、主权权利和管辖权是在2000多年间形成的,1994年生效的《公约》不能追溯既往。它不能追溯和重新划分历史上形成的各国的主权、主权权利和海域管辖权,同时它承认各国关于海洋和岛礁的历史性权利。奥巴马和哈格尔你们两人究竟谁说了算,美国总统是美国人民的总统还是美国军头们的附庸?*****************欧巴马总统发布2014年国家海洋月公告2014.06.02白宫
新闻秘书办公室
2014年5月30日
2014年国家海洋月
美利坚合众国总统
公告
美国人民将海洋视为天然宝藏、粮食和能源的一种来源以及我们生活方式的一个根基。我们的海洋、海岸和五大湖创造了就业机会并吸引着游客。它们为许多物种提供了栖息地。它们对于我国的交通运输、经济和贸易至关重要,让我们同全球各国互联互通,并在我国国家安全中发挥着作用。在这个月,我们重申我们有责任保障我们的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的健康和适应能力。
尽到这项责任要求我们必须减轻污染、防止栖息地损失、支持可持续性渔业并准备应对气候变化造成的不可避免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本届政府正在采取行动来兑现我们的国家海洋政策(National Ocean Policy)的承诺。通过这项政策,我们正在力争改善所有各级政府的协调,提高效率,提高收集和分享信息的能力,并采纳生态系统规模的规划和管理。联邦政府正在沿岸地区同各州和各部落共同努力,支持各社区制定最适合他们的解决方案。通过采取这些步骤,我们能够维护这些珍贵的生态系统,并能保护那些帮助推动我国经济的资源。
在国家海洋月(National Oceans Month),让我们谨记我们做好海洋护卫者的义务。让我们珍惜我们富饶的海洋生态系统,保持其可持续性,以造福子孙后代。
为此,我,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巴拉克•欧巴马(BARACK OBAMA),以美国宪法和法律赋予我的权力,特此宣布2014年6月为国家海洋月。我呼吁美国人民行动起来,保护、维护并恢复我们的海洋、海岸和五大湖。
我谨于2014年5月30日这一天,即美利坚合众国独立238年之际,亲笔在此签名为证。
巴拉克•欧巴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9: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