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目睹第一侨乡新会华侨义冢

已有 4654 次阅读 2014-3-28 07:05 |个人分类:学术问题评论(07-11)|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目睹第一侨乡新会华侨义冢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4年3月28日发布


五邑地区的新会是我国的第一侨乡,22年来,在这里先后发现了五处华侨义冢群,这些华侨义冢群成为新会独特的华侨叶落归根的墓地文化研究和一个半世纪左右海外华侨包括铁路华工记忆的重要遗物和历史见证,他们是默默无闻的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批出洋的农民工,是沉默的道钉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史者,如何维护和管理好这些已经发现和可能还将继续被发现的华侨义冢,不仅是江门新会地区立法、行政和司法管理部门的重大责任,也为海内外国人和华人华侨所特别关注。

昨天上午8:30-13:30, 我们和五邑大学刘进、石坚平、谭金花等教授、博士一起,随广东省江门市部分人大代表来到新会调研两处华侨义冢的维护和管理,新会有关行政负责人陪同。其中一处位于新会会城街道,新会二轻机械厂厂区的后门,是最先被发现的仁义村黄坑海槐华侨义冢。葬于1893年,1993年重新安葬,共387穴,其中男性362人,女性25人。另一处位于新会会城街道仁义村金牛山的金牛山华侨义冢,即黄冲坑鹤嘴华侨义冢建于民国时期,共1508穴。
在现场调研后,举行了会议,行政主管部门汇报维护和管理情况,代表提出了问题和建议,与会学者发表了个人见解,会议对于维护和管理及发挥宣传教育功能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提升义冢的文物保护等级为省级,原地原貌保护,完善历史遗址配套设施、开展研究墓穴人的情况调查研究,完善立法严格执法等。
    有关实地考察照片和情况将陆续发布。

    28日晨写于深圳
新会再现华侨义冢群
共60穴,为新会1992年以来发现的第5处华侨义冢群

日期:[2013年10月16日]  版次:[JB06]  版名:[城事点击]  稿源:[南方都市报]  


 
 

   10月12日发现的华侨义冢群共60穴。通讯员 曾茜 杨荣春 摄


   南都讯 记者唐波 通讯员曾茜 杨荣春 10月12日,新会博物馆文物巡察小组到罗坑镇开展日常文物巡察工作,却意外在该镇卫生院后山(当地人称“霞山”)发现一处保存完好的华侨义冢。经计算,整座义冢共60穴,另有1穴双碑义冢。这是新会自1992年以来发现的第5处华侨义冢群。新会上一次发现华侨义冢(金牛山义冢)是在2001年5月,距今已逾12年。
   文物巡察意外发现
   当日,新会博物馆3名文物巡察员驱车与新会侨报记者一同前往罗坑镇卫生院。他们此行有两个目的,一是进行日常文物巡察工作,二是因为此前一天罗坑镇有群众致电区博物馆,报料说在镇卫生院内发现了具有历史价值的石碑。
   到达卫生院后,经多方打听,巡察员一行惋惜地得知,群众的报料电话原来是一场误会,只是为了询问原先的一处不可移动文物是否需要再次登记。这时,当地市民建议:反正来一趟,不妨到卫生院后山看看,据说那里有一处隐秘的、至今极少人涉足的华侨义冢,或许具有历史研究价值。但这处传说中的义冢究竟在哪里,当地人也说不清楚。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一行人在无人带领的情况下登上罗坑镇卫生院后山。后山经过简单修整,有一条狭窄的水泥环山路。他们沿路而行,大半个小时过去,大家已几乎绕遍了整座后山,却没有任何收获。“刚才朋友说好像是靠近一面断墙的位置,再找找!”一名巡察员提醒说。反正山不算大,大家打算再走一遍,先找到断墙。断墙有十几米长,比较显眼,不一会儿就找到了,但它在灌木丛深处,偏离山道,要到达那儿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博物馆的几名巡察员惯于野外文物调查作业,拿出准备好的一尺多长的砍刀,兵分两路向断墙开路。山上的植物多荆棘,大家的手臂都被刮出了血口。经过在灌木丛中良久的摸索,终于找到义冢所在。
   义冢秘藏丛林深处
   “快看!”走在前面的工作人员停下来,发现脚边赫然露出一个连体墓,原来是个双人合葬墓。在这个双人墓旁,是一块沿山坡砌起的平地,上面坐落着华侨义冢。巡察员加紧伐去灌木,墓地的全貌渐渐呈现。义冢四面均有石墙,最前方立着3块碑。中间为立冢碑,上书(未能看清的字以X代替):“丙辰同祸四散流亡间有外死未执X葬善心倡议劝捐解囊X齐执起择地安放置业清祭以志不忘立碑记之祖母毁荒民国十四年立冬吉日山咀爱仁善会”。左右分别为男界义冢、女界义冢。观察这里的义冢,每一座都有较为清晰的碑文,如“清陈母林氏”、“象益陈公之墓”。
   整座义冢坐东北向西南,经现场测量,长8.7米,宽7.7米,共有60穴,其中男界义冢34穴,女界义冢26穴。上述的孤立双人墓未安放在墓群间,据博物馆巡察员估计是因为安葬时间比较迟。
   在进行初步的记录之后,文物巡察员一行离开了霞山。这批华侨先人从哪里来,经历了怎样的颠沛流离回到故土,诸多疑问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链接]
   细数新会华侨义冢
   根据已故华侨文化研究者欧济霖先生的研究总结,从1992年至2001年,新会共发现4处华侨义冢。
   ●最先被发现的:黄坑海槐义冢。位于新会会城城西的高科技工业村新会二轻机械厂厂区后山。清光绪19年(1893年)葬,1993年重新安葬,共387穴,为新会第三批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清明节期间,新会华侨中学的学生都会前来扫墓,回乡探亲访友的华侨华人也会前来拜祭。
   ●最大规模义冢:金牛山义冢。也就是黄冲坑鹤嘴华侨义冢。金牛山义冢于2001年5月被发现,约1500穴,是目前新会发现的义冢中规模最大的。
   ●黄坑木山华侨义冢。于1993年发现,为安南埠义冢,约200穴,葬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此义冢为新会目前所发现义冢中年份最早者。
   ●黄坑大槐华侨义冢。亦在1993年发现,为华侨先友义冢,约440穴,估算原葬时间为19世纪末。
   此外,黄坑原有华侨义冢约800穴,毁于20世纪50年代末,今已无迹可循。大云山,原有华侨义冢400-500穴,毁于20世纪80年代的基建工程。

http://epaper.oeeee.com/M/html/2013-10/16/content_1951153.htm

广东江门侨务干部到新会华侨义冢祭拜先贤
2012年10月26日 16:3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0
  中新网广州10月26日电 (粤综)据江门外事侨务局消息,近日,江门市外侨局局长梁富鸣一行在新会博物馆副馆长林文斌的陪同下,先后到新会黄坑海槐华侨义冢和金牛山华侨义冢祭奠,追思五邑先贤。
  新会华侨义冢背后记载了五邑先侨在海外艰苦拼搏、落叶归根的历史,是五邑华侨史中不可磨灭的部分,被称为侨乡特有的“兵马俑”。
  梁富鸣局长一行首先来到新会黄坑海槐华侨义冢,沿山路拾级而上,穿过青翠茂密的丛林,山窝拐角处豁然开朗,前方中央立着一块主碑,“义冢”两字虽已褪色,但依然可见,左侧刻有下葬时间“光绪十九岁次癸巳仲春”。墓冢最右角立有“义山后土”碑,上面刻着“金山各埠先友骸骨运回本邑”,可确证这里安葬的都是到美国谋生的侨民。梁局长带领众人除去主碑周围的杂草,献上鲜花,以表对先侨的怀念和崇敬之意。
  林馆长介绍,五邑先侨飘洋过海为谋生,挖矿修铁路,客死异国,得力海外侨团有心人辛苦把存积已久的华侨骸骨运回故土安葬,渐渐形成近效荒山上的一片片华侨义冢。


  梁局长表示,身为侨务工作者,要对华侨文化有完整的清晰的认识,不能忘记无数的先侨付出了血泪和生命。华侨义冢是五邑华侨血泪史的见证,是华侨历史“落叶归根”的部分。发扬和传播华侨精神,让更多的年青一辈了解侨乡的历史,认识本土文化,建议除了在清明春祭之外,也发动社会各界在重阳秋祭的时候,到华侨义冢扫墓,缅怀纪念先侨。
  随后,在金牛山华侨义冢,队伍一行在举行文明而简单的祭奠后,重点了解此区域义冢墓群的保护情况。据了解,金牛山华侨义冢早于2002年被列为江门市文物保护单位,但到现在仍没有落实实施具体的保护方案,而金牛山华侨义冢所在的土坡受周边开发的影响正不断崩塌。每逢雨季,洼地中的墓碑甚至被浸泡好几天。
  梁局长指出,重视做好华侨义冢的保护,是对先侨落叶归根最基本的尊重。华侨义冢的古迹保护,在新时期具有现实意义。华侨义冢同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和团结的凝聚力量。先侨在海外生活条件艰苦,遭受不平等对待,巩固了他们落叶归根的思想意识,惟有祖国故乡才会永远接纳自己;先侨孤魂得以回乡安葬入土为安,靠的是海内外华侨华人认同一致的民族感情和凝聚力量。(完)
http://www.chinanews.com/zgqj/2012/10-26/4280553.shtml

孤山上的义冢 何时可安魂
新会2000多个华侨义冢多处荒芜,文管部门正在制定保护计划,但经费缺乏

日期:[2011年4月6日]  版次:[JA01]  版名:[江门读本 封面]  稿源:[南方都市报]   网友评论:加载中...条

 
 

   保护相对完整的海槐义冢。南都记者 陈平生 摄


   清明时节祭祖忙,有多少人会想起那2000多个藏身荒野的华侨义冢?作为中国华侨文化的一部分,义冢在多年前就被文史专家所重视,历年来疾呼保护的呼声不绝于耳。然而,南都记者在近日的采访中却发现,多处的义冢被破坏依然严重,甚至一些遗骸暴露荒野。在城市发展进程中,这些义冢究竟何去何从,有关主管部门一直在寻求可行的保护方法,但囿于经费、方案等问题,至今没有找到彻底的解决途径。
   现状
   同是文物单位,保护力度不一
   海槐义冢 保护相对完整
   在新会相关文史专家指引下,4月1日上午,南都记者一行首先来到新会会城城西的高科技工业村,穿过新会二轻机械厂厂区,到了该工厂的后门。顺着一条小道拾级而上,在半山腰的一块平地上,只见众多墓碑排列得非常整齐。带路的新会二轻机械厂的员工老胡介绍说,这里就是最先被发现的黄坑海槐华侨义冢。该义冢原来是在工厂所在地,开发时用火烧茅草,茅草烧尽后,墓碑完全裸露在外,文物工作者和热心人士重新把这些先侨迁葬到此地,并修整翻新了墓碑。据说,墓碑上的字迹刚发掘出来时,已经相当模糊,只有在碑文上的槽沟填上油漆,才使得字迹得以重现。
   如今,黄坑海槐华侨义冢旁边已经竖立起了一块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上面显示:清光绪19年(1893年)葬,1993年重新安葬,共387穴,为新会第三批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南都记者到访当天,每个坟头上均盖有纸钱,四周亦有鲜花。老胡说,就在记者去之前,该工厂的员工便去拜祭了义冢里的先人,而这也成为了这家工厂每年的必修课之一。此外,每年清明节期间,新会华侨中学的学生都会前来扫墓,回乡探亲访友的华侨华人也会前来拜祭,香火还算旺盛。
   金牛山义冢 几被蚕食
   “这里保护得还算不错,不过另外的几处就不怎么乐观了”据老胡介绍。作为当地人,他对义冢和华侨文化有较浓厚的兴趣,也曾探寻过几处义冢。有的已经被埋没在深山老林中,而有的则被逐渐蚕食,处于消亡的边沿。
   在老胡的指引下,南都记者又赶到了位于新会海关对面的金牛山,这里是最大义冢之黄冲坑鹤嘴华侨义冢所在地。金牛山如今俨然成了一个孤岛,四周几乎都被推土机夷为平地,一座座工厂早就拔地而起。虽然义冢前面矗立着一块大大的“江门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但大多墓穴被严重破坏,有的墓穴连墓碑都被挖了,石碑的字迹已经被风化得很难辨认。更令让人惊讶的是,多个金埕裸露地面,有的已经破碎,有的则被远远地抛在山头,有的竟然装着头颅骨和其他骨头。
   金牛山义冢于2001年5月被发现,约1500穴,是目前新会发现的义冢中规模最大的。采访中,记者尚未见主墓碑和载事碑,与海槐义冢不同的是,这块义冢全部采用红砖墓碑,并且所葬的也不全是新会人,有些墓碑上面刻有湖南、连县、肇庆、钦州等地名。南都记者在现场并没有见到有祭拜的痕迹,当地的一位村民表示,“要不是2008年这里被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山头早就被推平了,哪会还有人前来祭祀?”。
   建议
   4处义冢集中建陵园
   南都记者了解到,自从1992年开始,新会共发现4处华侨义冢,除了上述两处外,其余两处为:黄坑木山华侨义冢,于1993年发现,为安南埠义冢,约200穴,葬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此义冢为新会目前所发现义冢中年份最早者,各坟破损较严重,多缺碑。另一处为黄坑大槐华侨义冢,亦在1993年发现,为华侨先友义冢,约440穴,估算原葬时间为19世纪末。
   这4处义冢中,最为有特色的便是金牛山上的义冢。其“义山后土”碑下款刻有“仁安医院”字样。据文史专家们介绍,新会发行的《新民日报》于1944年10月29日曾以《会城仁安医院 安葬侨胞骸骨》为题作为报道,在时间、数目、被安葬人身份(华侨)和仁安医院职能等诸多方面都有史料可证,可以定为华侨义冢。其特点至少三个方面:一是墓穴多;二是除了安葬新会人外,还有外市乃至外省人;三是女性比例颇高,在墓主碑上记载编号、卒年或遗产数目时,采用了当年流行的记账用的“加码字”。
   “这4处义冢都分散在各处,从文物保护角度来说,确实比较难。”新会文广新局原副局长林福杰一直都是研究本地文史方面的专家,在他看来,要彻底保护这些义冢,唯一的办法就是把这些义冢搬迁到一起,修建一个义冢陵园,对其进行集中保护。林福杰说,多年来,包括当地文物部门以及文史、侨史专家都积极呼吁,希望能够促成这个事情,但是一直没有结果。新会区、江门市两级政府部门,都曾高度重视,也曾制定相关举措,但经费问题难以解决。
   进展
   文管部门:正在制定计划 欢迎社会资助
   “作为文物保护部门,我们也希望赶紧把这些义冢保护起来,这既是我们的职责,亦是我们的义务。”提起上述的义冢,新会文广新局分管文物工作的副局长冯艳梅表示,约三四年前,新会区就针对义冢做了一个保护规划方案,但如今还没有得到上级的批准。她解释说,新会首先要申请到江门,江门再派专家实地考察,然后形成方案,再上报省文物局,经过省里拍板之后,才能定下最终保护方案。
   对于包括林福杰在内等多位文史专家“集中保护”的建议,冯艳梅说,“其实,文物保护最佳的选择肯定是原地保护,不过鉴于义冢分散的现状,还需上级专家研究和论证”。据称,在2007年以前,该局就曾请相关有资质的单位做了一个文物保护的预算,以金牛山义冢为例,基本的花费约在30万-80万不等。冯艳梅说,在文物保护上,文物部门一贯遵行“保护、开发、利用”三结合的原则,文物保护的最终目的,是要让这些文物发挥它的价值。比如义冢,本身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华侨史,是进行华侨教育的最佳所在地。
   而按照目前的现状,如果是要原地保护的话,“开发和利用”这两点就比较难。冯艳梅说,毕竟有的被埋没在深山老林,有的四周则被开发殆尽,根本不利于开发和利用。而如果集中保护的话,则又会牵涉到前期选址、专家论证、搬迁等诸多问题,除了人力技术外还要考虑资金,因此他们也在等待上级部门的拍板。
   如果有社会力量愿意参与其中,比如以捐助或者融资的形式,共同来开发利用,是否可能呢?冯艳梅表示,文物部门当然欢迎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支持义冢保护工作。
   前世今生
   五邑华侨义冢 新会最多
   所谓华侨义冢,即收埋无主华侨尸骸的墓地。从19世纪起,不少中国人被“卖猪仔”到美洲和东南亚一带做劳工。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工作,为所在国的繁荣与发展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但同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少华工在工作中因病及事故而死亡。他们的骸骨,被当时由侨胞自发组成的社团运回国内,由国内的慈善机构如积德社、仁育堂、仁安医院等安葬,客死他乡的同胞实现落叶归根的夙愿,产生了这种环球独有的历史产物——— 华侨义冢。
   目前,包括开平、新会等地均发现了义冢的踪迹,不过,最多的还是在新会。据史料记载,当时新会在交通、财力、地理位置以及在海外侨胞的心中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华侨的骸骨在运输途中,大多以新会为中转站。骸骨运回新会后,受各种因素影响转运不出去,积存日久,就只好在新会择地安葬了。新会是侨乡,新会人历来对侨胞都予以同情和关怀,这些义冢大多经历清代下葬,民国重修,新中国成立后另辟墓园重新安葬等阶段,一次比一次处理妥善,新会华侨义冢才得以保留至今。
   记者手记
   遗憾将成永久吗?
   关于义冢的这组采访中,让记者最遗憾的是,没能见到号称新会华侨义冢专家第一人的欧济霖老先生,今年79岁高龄的欧老在几年前摔倒,至今躺在床上。他的好友———新会文广新局的林福杰告诉记者“老人家的身体让人堪忧,已经很难与人正常沟通”。
   从新会华侨义冢发现至今已经19年,欧老从58岁起就开始关注、研究义冢,并独自守护着义冢长达15年。每发现一处义冢,总是由他进行扫土、恢复、给墓碑上油漆。他将每一处义冢进行拍照,并整理成册。而每个欲去拜祭义冢的人,首先想到的都是找欧老带路。据了解,欧老祖籍东莞,出生在广州,此前是新会一所中学的教师,退休后潜心义冢的研究。写出“华侨义冢碑刻考”、“华侨义冢文化内涵”等多篇论文。在华侨文化的研究上,欧济霖似乎已经成了义冢的代名词。
   多年来,没有任何职位,没有报酬,甚至要自己掏钱去做一些研究和发掘工作,但欧老却义不容辞醉心于此。尤其是2002年以来,他不断奔走于新闻媒体和政府部门之间,就是希望能有一个保护义冢的规划方案出来。然而,岁月不饶人,欧老现在已经不能再将他的执着继续下去。
   实话说,这样的采访,我们真的很想找一位欧老这样的专家同行,而不是去死啃那一摞摞冰冷的史料。这样的遗憾会成永久吗?我们真的不知道。
   (唐波)
   统筹:南都记者 唐波
   采写:南都记者唐波 王景花 陈卓栋 实习生慈亚圣
   摄影:南都记者 陈平生实习生 何龙
http://epaper.oeeee.com/B/html/2011-04/06/content_1327950.htm

新会华侨义冢破坏严重 何处可安魂?
更多
  来源:羊城晚报  发表时间:2013-04-03 09:3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设工地正向华侨义冢逼近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周怡敏
在新会圭峰山脉一小片被人遗忘的隐蔽地方,散落着几片埋葬华侨尸骨的义冢。它们是百年前,由海外侨团历尽艰辛运回故土的华侨骸骨,当时的新会乡亲为它们择静地安葬。多年过去,清明节又将来临,当所有人都在感念拜祭祖先时,有多少人会想起那2000多个曾被誉为华侨“兵马俑”的义冢呢?
作为中国华侨文化的一部分,这些义冢如今却被遗忘在荒地,没有得到任何保护。记者4月1日来到新会规模最大的华侨义冢——金牛山华侨义冢,发现破坏严重,义冢的生存空间正在被附近的工业园区占据。目前,因为经费、方案等问题,仍没有彻底的保护途径。
孤地义冢现状堪忧
据了解,五邑地区都散落有华侨义冢,但属新会最多。记者走进了位于新会冈州大道西新会海关对面的一条小路。在连日的大雨后,这条小路变得泥泞不堪,每踩一脚,泥巴都会包满鞋面,异常难走。
直到登上一个小山坡,记者终于见到了金牛山华侨义冢(即黄冲坑鹤嘴华侨义冢),山坡处一块简陋的蓝色牌匾上清晰地写着:江门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记载,金牛山华侨义冢发现于2001年,墓穴约1500个,是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华侨义冢。然而,站在这片义冢边眺望四周,金牛山如同一座孤岛,被四周新建的商住楼和工厂团团包围,挖土机正在蚕食附近的土地,“轰隆”声打破这里的宁静。金牛山的东面早已被挖成了90度的切面。
在山坡旁的一处简易工棚中,几位年轻的外来工一边听着音乐一边打牌,他们均表示只是通过指示牌知道这是华侨义冢,但平时从来没有人过来拜祭或维护这些义冢。一名工人告诉记者:“东边的山头去年都被切去半个了,我记得那边原来还有一些墓的,不过也没人管呀。”据介绍,金牛山附近是工业园区,每天推土机和大货车往返数百次。一旦下大雨,洼地中的墓穴就要被浸泡好几天。
市级文保不被关注
一座座小小的墓碑,隐藏着华侨们当年一段段辛酸的往事,也见证着包括五邑华侨在内的大批华人华侨饱含血泪的异国创业史。据《新会华侨华人史话》一书介绍,自1992年至2001年,新会共发现华侨义冢4处约2527穴,穴点数量之多及义冢规模之大,为全国少见,引起海内外关注。
早年旅居美国的华人,在异国他乡受歧视、受排斥,特别是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苦力工,生前饱受磨难,有的甚至刚到了美国就与家中失去联系。死后只能在华侨会馆的协助下“落叶归根”,将骨灰运回祖国安葬。
据了解,已被发现的4处较大型华侨义冢为金牛山华侨义冢、黄坑海槐华侨义冢、黄坑木山华侨义冢和黄坑大槐华侨义冢。据资料介绍,这4处义冢中,最有特色的便是金牛山义冢,其特点一是墓穴多;二是除了安葬新会人外,还有外市乃至外省人;三是女性比例颇高,在墓主碑上记载编号、卒年或遗产数目时,采用了当年流行的记账用的“加码字”。
金牛山义冢虽然属于江门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地处郊外工业园区,生存空间正在逐渐被蚕食。据新会区博物馆副馆长林文斌介绍,由于4处义冢分散在会城各处,文物保护的难度较大,金牛山义冢地处新会区规划好的仁义村工业园区之中,也是在文物部门的坚持下艰难生存下来。
保护方案还在修改
金牛山华侨义冢墓群被列为江门市文物保护单位已经有4年半时间。而目前,金牛山华侨义冢所在的土坡正不断崩塌,已逼近到墓冢,为何相关部门依然没有出台相关保护方案?
据新会区文广新局文物股股长叶素红介绍,对华侨义冢的保护方案一直在不断修改完善,难度在于“情况变化较大”,所以方案仍属于初定,还有资金等等问题未能落实,所以还未上报至上一级部门。单是保护金牛山华侨义冢的花费,预算大概需要上百万。
至于义冢是原地保护还是集中保护,叶股长表示已通过省考古所专家论证,暂时定为原地保护,并已经做了一些水渠修改、除草等保护性措施。但按照金牛山义冢目前的现状,如果是原地保护,其生存空间正在被周围工业园区不断挤压,对此叶股长也表示很无奈。
编辑: 邬嘉宏
http://news.ycwb.com/2013-04/03/content_4398711.htm
斥资扩大保护规模 广东金牛山华侨义冢修缮竣工
2014年01月27日 15:16 来源:江门日报  参与互动(0)
0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政府斥资53万元对会城金牛山华侨义冢进行修缮,耗时近两个月后于近日竣工,整座义冢群由2012年底记载的1373穴增至1508穴,保护范围约7700平方米,保护规模进一步扩大,历史价值得到提升。这是记者从新会区博物馆最新获悉。
 

  金牛山华侨义冢建于民国时期,位于新会北部金牛山脚,是侨乡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处义冢。墓穴形制为半圆形的沙灰冢,红阶砖墓碑,半圆形坟头,排列成行。该墓群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排列之整齐,保存之完整,较为罕见,对研究地方近代历史、华侨史有重要价值,于2008年10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了解,由于金牛山华侨义冢墓群一直处于自然存在状态,每逢下雨,大部分墓群被雨水浸泡,人工绿化植被也破坏了墓址的原貌与完整性,不少墓基被植被根系所破坏,致使华侨义冢陷入危殆。
  对此,去年6月,新会区政府落实53万元专款费用,对义冢墓群依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缮,同年11月工程动工。
  据介绍,华侨义冢修缮工程包括把墓群及周边的树木和杂草一一清除,受损的坟头和墓碑逐一修复,并在各墓区内铺设沙灰路面、引水渠。
  同时,为减少墓群受人为因素的波及,此次修缮工程还在墓群东侧铺砌了一面厚实的挡土墙,并在周边圈上了铁丝网,墓园边沿种上了花草树木,以加强对义冢的保护。(李亚广 林文斌)
http://www.chinanews.com/qxcz/2014/01-27/5789007.shtml
****************************************888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779806.html

上一篇:江门五邑大学行(2014-03-26)
下一篇:江门—深圳行(2014-03-27)
收藏 IP: 113.108.14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9: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