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浮梁古城宋代红塔一瞥

已有 4458 次阅读 2013-11-11 18:15 |个人分类:国内所见所闻(10-11)|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浮梁古城, 宋代红塔

 浮梁古城宋代红塔一瞥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31111发布

资料记载:“在江西景德镇浮梁古衙外还有一座被称为红塔的古塔。资料记载,红塔原名为西塔,始建于北宋初年(公元961年),距今已有1040年,是江西省保存最早最完整的一座大型古塔。1959年被列为首批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18日下午,我们来到景德镇浮梁古衙参观,这坐前年古塔映入我们的视线。照片5张是即时拍摄的。

 

1,

 

2,

 

3,

 

4,

 

5,

 ********************

蓝天下的浮梁古塔

2007年10月20日 09:18:42 佛教在线 点击:次

在江西景德镇浮梁古衙外还有一座被称为红塔的古塔。资料记载,红塔原名为西塔,始建于北宋初年(公元961年),距今已有1040年,是江西省保存最早最完整的一座大型古塔。1959年被列为首批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万历三年(公元前575年)重修过一次。由于塔前在唐代建有一座寺院叫西塔寺,因此,根据先有寺庙后有塔可判断出此塔的目的是为传播佛教,即为一座佛塔,佛名为“大圣宝塔”,已载入中国七十二座古塔史册。

此塔修建耗时79年才竣工,为何会用这么长时间呢?是因为此塔完全是靠法师化缘捐款修造,并且在古代没有工具,完全靠人力填土搭架子,一层层堆积泥土建成的。红塔登塔结构很特别,是穿壁绕座式。

从门外面向里面上石阶梯,又从对面门出,并且绕外檐平座半圈,内外相结合,相穿而上才登到塔顶。塔底有地宫,埋藏了舍利子。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在《中国古塔》一书中称赞红塔“历史文化名城景德镇为著名的瓷都。古浮梁的遗物唯此一高塔为志,至今可贵”。

红塔名称的由来还有个动人的传说,此塔本来全部用青砖砌成,过去没有水泥,全部用石灰、糯米和红泥混合作浆,年代一久,红泥被风吹雨淋分化流出,将青砖表面染成了红色而成为红塔。

改名红塔源自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朱元璋与陈友亮大战鄱阳湖失败后,逃至浮梁古城,躲进红塔后方逃过一劫。当上皇帝后,下诏拨银修复红塔,但因当时浮梁境内塔多,当时逃难紧急,没有问及塔名,好在当时其它塔外表均刷为白色,只有此塔外表为红色,朱元璋就对手下大臣说,红色的塔就是他的救命塔,从此,西塔更名为红塔。(信息来源:中国广播网)

http://www.fjnet.com/whys/whysnr/200710/t20071020_55145.htm

 

宋代红塔

红塔原名为西塔,始建公元961年(北宋初年),距今已有1040年,是

 浮梁古城宋代红塔

江西省保存最早的最完整的一座大型古塔,称江西第一塔1959年被列为首批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元1575年(明代万历三年)重修过一次。由于塔前在唐代建有一座寺庙叫西塔寺,因此,根据先有寺庙后有塔可判断出此塔的目的是为传播佛教,即为一座佛塔,佛名为大圣宝塔,且它还已载入中国七十二座古塔史册。

此塔修建耗时79年才竣工,为何会用这么长时间呢?是因为此塔完全是靠和尚化缘捐款修造,并且在古代没有工具,完全靠人力填土搭架子,一层层堆积泥土建成的。红塔登塔结构很特别,是穿壁绕座式。从门外面向里面上石阶梯,又从对面门出,并且绕外檐平座半圈,内外相结合,相穿而上才登到塔顶。塔底有地宫,埋藏了舍利子。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在《中国古塔》一书中称赞红塔历史文化名城景德镇为著名的瓷都。古浮梁的遗物唯此一高塔为志,至今可贵

红塔名称的由来还有个动人的传说,此塔本来全部用青砖砌成,过去没有水泥,全部用石灰、糯米和红泥混合作浆,年代一久,红泥被风吹雨淋分化流出,将青砖表面染成了红色而成为红塔。改名红塔源自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朱元璋陈友谅大战鄱阳湖失败后,逃至浮梁古城,躲进红塔后方逃过一劫。当上皇帝后,下诏拨银修复红塔,但因当时浮梁境内塔多,当时逃难紧急,没有问及塔名,好在当时其它塔外表均刷为白色,只有此塔外表为红色,朱元璋就对手下大臣说,红色的塔就是他的救命塔,从此,西塔更名为红塔。[1]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dkCnXxeB5EguqwwZI4dQ-yHZ0Rko69O_bIkHxZfGD7raprRJ3-jwnQoWUZ9qVFwZXG-H_pJYrmadb_IPkl9G1_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740927.html

上一篇:浮梁五品县衙前景区大门到城门广场
下一篇:浮梁古县衙千年奇桂一瞥
收藏 IP: 118.187.70.*| 热度|

1 yh369z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21: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