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德镇陶瓷博物馆一瞥(一)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3年10月23日发布
如果说,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展品代表学院派的作品,那么景德镇陶瓷博物馆的展品则代表了整个景德镇陶瓷产品的演变和发展。
限于时间我们只能概要地浏览部分展室的展品,白瓷展下午开展,我们没有机会看了。
照片(一)26张,(二)13张是即时随机拍摄的。
(一)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
景德镇陶瓷博物馆
景德镇陶瓷馆[1]是国内第一家大型陶瓷专题艺术博物馆, 1954年1月正式建馆开放,占地面积1.2公顷,建筑面积4500余平方米,展厅面积2500多平方米。收藏着自新石器时代陶器和汉唐以来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陶瓷名品佳作2万余件,其中国家珍贵文物500余件,涵括了景德镇千年制瓷历史长河中的代表品种,从装饰上分有影青、卵白、青花、五彩、粉彩、色釉瓷等,从造型上分有碗、盘、杯、碟、壶、瓶、罐、雕塑等,从工艺上分有拉坯、印坯、镶坯、注浆、机压等。此外还收藏不少外国瓷和外地瓷,以及金石玉器、书画等。特别是近现代和当代景德镇陶瓷精品是景德镇陶瓷馆独有。所有馆藏年代可靠、品类丰富、科学价值及高,是收藏家、鉴赏家最具权威的断代标尺,为陶瓷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最可靠的实物依据。
本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宗旨,以及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景德镇陶瓷馆积极探索博物馆建设的新路子,“特色立馆,科技强馆,服务兴馆,管理治馆。”充分彰显陶瓷文化内涵。丰富展示题材,突出个性特色,综合运用艺术和科技手段,强化景观、场景和人性化设计,体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科学与创新的统一,教育与休闲的统一。
当你走进景德镇陶瓷馆,你就走进了一个精美的陶瓷世界,虽然在陈列上只是沧海一粟,难以完全,但我们奉献给你的佳品,会使你感受到中国陶瓷艺术的光华与风采,精湛技艺与巧思,从中细细品味中国传统艺术的卓绝精神和充实内涵。
第一展厅由五代、宋代和元代三部分组成。其中以宋代的影青瓷、印花瓷和元代的青花瓷、高温颜色釉瓷最为夺目。第二展厅主要以明代官窑器为主,在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和装饰手法主要有青花、青花斗彩、五彩、红绿彩和颜色釉等。第三展厅展出的是景德镇陶瓷史上最为璀璨的清代陶瓷。此时景德镇陶瓷工艺已经是集天下之大成了,集中了如汝窑、龙泉窑、哥窑等各大名窑的陶瓷技术。而景德镇特有的青花装饰技法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分水法的使用青花装饰达到了中国绘画的效果。陶烧瓷炼技术的成熟在郎窑红、钧红、裂纹釉等高温颜色釉瓷中得到了体现。而对景德镇现代陶瓷业影响深远的粉彩技术也在清代陶瓷业的激烈竞争中应运而生,并且粉彩装饰技艺在清代晚期达到了其第一个高峰。也就是在这一时期,确定了景德镇陶瓷向绘画装饰方面发展的大趋势,为景德镇现代陶瓷在世界陶瓷业中占有一席之地打下了牢固的基础。第四展厅是民国时期的陶瓷展。这个时期由于诸多的历史原因造成了景德镇陶瓷史上的一次衰退。整个陶瓷界只有在陶瓷绘画领域一枝独秀,出现了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一批陶瓷彩绘艺术家,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第五展厅是景德镇现代陶瓷展。展出了自新中国以来的陶瓷精品。
作者:江联 高229.99999999999997px口径500px仿照中国苏绣双面绣工艺制作,内外图案完全重合,两面蝴蝶的每一根触须,翅纹透光可见,不差厘毫,逼真无二。薄胎瓷是景德镇享有盛誉的传统名瓷之一,早在宋代就有制作,制作过程中,瓷工凭高超技法在胚胎上经过百次旋削、精修,最后只保留0.1公分厚的胚胎,经高温烧成。现藏于景德镇陶瓷馆。
口径350px高112.5px撇口、罗汉肚、玉壁底。仿矮木碗造型,端庄平稳。碗内外以料彩饰以木纹,绘制精细,木头纹理逼真,并把油漆后亚光的质地表现的惟妙惟肖,常被误以为是真木碗。玉壁底边缘留有八颗支钉痕,无款。现藏于景德镇陶瓷馆。
长900px宽650px采用传统的釉上彩工艺绘制。作者王琦为景德镇“珠山八友”之一。画意取自东汉末年刘备与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运用西画手法,画面人物细腻,形神兼备,具有丰富的感情色彩,颇具韵味。现藏景德镇陶瓷馆。
高950px直径600px蒜头口、直径、圆腹、高圈足。采用传统粉彩工艺,设色明快艳丽,口沿、肩部、圈足处绘如意纹和回纹,腹部三个圆环中各有三只寿桃,形成一幅完整的图案画。“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大数,“桃”通“寿”,在毛主席生日之际,作者描绘九个红艳鲜美的寿桃敬献,表达作者祝福主席寿与天齐的美好祝愿。现藏于景德镇陶瓷馆。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Egkmka7iAqKDusfi05H54JasnutolgI07KDvsaae_hgJW7wG6u_8FQylEJbhUJ1v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3: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