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举行《美国的崛起》讲座

已有 4951 次阅读 2007-3-19 09:12 |个人分类:美国问题研究(07-11)|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举行《美国的崛起》讲座

 

黄安年文 2007年3月19

 

(: 2007年1月13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举行《美国的崛起》讲座,2007年1月14学术交流网美国论著研究栏目发表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举行《美国的崛起》讲座。)

***************************************************************

            

在临近考试前的2007113日下午3-5时,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举行《美国的崛起》主题报告会,笔者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身份应邀主讲《我看美国的崛起》,并回答了与会同学提出的许多问题。厦门大学美国研究所所长、厦门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王旭教授主持了讲座活动,美国研究所胡锦山副教授、韩宇副教授,及人文学院部分研究生、本科生参加了讲座和讨论。王旭教授在讲演开始时特别提到历史课程网上在线研讨美国的崛起正在进行,主持人正是黄安年教授,学术交流网上也有许多涉及美国崛起的文章和信息。

 

黄安年在历时70分钟的讲演中评论了当前的媒体的崛起热,报告提出在谈论崛起时,我们要区别于媒体上谈论的崛起、宣传中阐述的崛起、历史真实的崛起或学术层面上的研究崛起,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反映美国真情实况的美国崛起。需要将大国崛起、大国发展、大国崛起后大国发展为超级大国或超级强国。等概念区别开来。需要清楚界定崛起和崛起后的概念,界定崛起的起至时间。18世纪美国还谈不上崛起,还不是美国崛起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崛起后的世纪,而不是崛起中的世纪,21世纪是美国试图维持唯一超级大国地位的世纪。如果把完成近代化即那个时代的现代化和发展为世界公认的政治和经济大国作为崛起终止的重要标志,那么19世纪末,美国已经基本完成了崛起。如果说19世纪60年代美国在世界各国工业总量的经济地位占全球第四,可以看作为一个快速崛起中的国家,因为那时的工业总量是近代化的重要指标。那末,19世纪末的美国已经基本完成了近代工业化,美国已经赶上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国家英国的水平,1894年美国的工业产值94.98亿美元,美国为世界第二、第三位总和的124.6%20世纪的美国是由经济大国走向超级大国和世界唯一超级强国的时代,把20世纪崛起后的美国还纳入崛起中的美国来阐述,显然与美国的崛起历史实际不符合。崛起后的美国继续保持100多年的发展势头,这是另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美国的崛起,电视片用了一半的篇幅来展现1900年以后的美国历史发展,而按照崛起的历史界定来看,这已经是崛起后的美国了。如果从研究美国崛起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来说,则在华盛顿、林肯、西奥多·罗斯福中唯有林肯符合标准,因为华盛顿是崛起前的开国元勋,但是崛起和开国不是同一含义,那时还没有崛起。西奥多·罗斯福是美国现代之父,在他任期,美国已经崛起了。至于有人说到富兰克林·罗斯福,在他的任期,他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美国奠定了发展为超级大国的坚实基础,但这也是崛起后的事情了。美国是一个快速崛起中的国家,是一个崛起后继续快速发展的国家,是一个既有创新又有扩张的国家,是一个即有人爱又有人恨的国家。美国的崛起是快速的,只用了80年时间而后不是又用了50年后的130年时间;美国的创新机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崛起崛起后不断发展完善的。在崛起中和崛起后,美国由大陆扩张走向海外扩张又走向全球扩张。

 

报告简要分析了美国历史发展中,有着相互联系和影响的五个明显的特点,而这五个相互联系和影响的特点恰恰成了美国实现现代化和美国崛起的重要因素。第一.年轻快速、实力最强、富有活力的大国;作为一个富有活力的大国,她的主要表现是:美国经济制度的私人经营和国家、集团、私人垄断所有制兼顾;市场经济为基础兼顾政府干预;美国政治制度的民主共和制国家和以资本利益集团为主体的政治民主化趋势;美国思想领域的自由主义为主导的思想多元化趋势;美国社会文化领域的开放外来移民政策和美利坚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即以WASP文化为主体各族文化共存和交融的趋同存异趋势。这四个方面的活力不仅有利于美国的崛起,而且推动了美国崛起后的继续快速发展。第二,外来移民持续不断的国家这一点在除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以外的所有大国中是独一无二的,1607年起移民北美到今天持续四个世纪的移民潮,外来移民不含到美国后出生的后裔在内,累计总数在6000万人以上。美国移民潮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时间之长、影响之深是世界上任何国家不能比拟的。考察美国发展和崛起之路,不能不研究美国的移民潮、移民政策及其影响。概括起来在近代主要表现在影响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影响近代工业化的发展;影响社会政治生活多元化的发展;影响思想文化的一体多元化发展。还要提到,说到移民中的华裔种族对于美国崛起的特殊贡献,其中最为典型的事件就是华工对建成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历史性贡献。而太平洋铁路的建成和美国的崛起是密不可分的,遗憾的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编导的电视片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第三,在各个大国中美国是民主共和制的典型国家。它是资产阶级的主体民主,钱袋民主。神化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把它说成是唯一优越的制度,显然是一种偏见。而认为这种民主完全是子虚乌有,甚至十分反动,也是一种偏见。美国的民主制包括共和制、联邦制、成文宪法、两院制、总统制、两党制、司法制、选举制等特色。需要特别提到的是,美国资产阶级的民主扩大有一个过程,美国的政治机制并非一开始就有着健全制度的,他是一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这样的政治机制显然对于美国的崛起和崛起后持续快速发展是有利的。第四,美国是商品经济和垄断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国家,作为工业化国家,美国是后起的,作为现代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国家,美国又是老牌的,这个发展过程中既说明了美国崛起的历史特点有反映了美国崛起后继续发展的经济原因。第五,美国是对外开放和社会机制不断调整的国家。这个特点集中表现为人口流动的王国;对外贸易的超级大国;门户开放的国家和不断进行改革和政策的国家。

 

报告着重谈到美国崛起的一些独特历史条件:第一,美国作为一个外来移民的国家是崛起的重要条件,这是其他500年来八个崛起的大国所不具备的,也是我们正在崛起的中国所不具备。第二.美国没有经历封建制度发展阶段,对于美国现代化的发展十分有利,封建制度和封建影响对于任何一个现代化市场经济和政治民主化的国家来说,都具有明显的负面影响。由于它是历史发展中多数国家难以逾越的障碍,又由于长期封建制度社会所造成的影响,以至,在今天面向21世纪的各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仍然在不同程度上面对封建影响干扰的困扰。在世界各大国中,美国的封建影响相对来说是最小的。在八国首脑会议的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加拿大和俄罗斯都无一例外,在亚洲的中国和印度也不例外。美国是唯一没有经历封建制度历史阶段的大国。美国近代历史是沿着资本主义道路发展起来的,它没有经历封建主义阶段,一开始就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但是存在某些封建主义残余,美国由于经受了两次相隔近100年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冼礼,从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近代和现代美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治民主化进程,大大受惠于封建主义的影响较小这个特点。今天我们谈论美国的自由、民主精神和自由市场机制是和美国的封建制度影响很小分不开的。第三.美国的大陆扩张和西进运动推动美国崛起的独特条件打开美国地图和世界地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地跨大西洋和太平洋两大洋的主要国家有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而条件最为有利的莫过与美国。无论是19世纪的大西洋时代, 20世纪的两大洋时代还是21世纪的向太平洋倾斜的时代,均有利于美国的发展。历史上的大陆扩张和西进运动正是19世纪美国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20世纪美国发展的重要历史条件。它对于美国今天疆界的形成,经济大国地位的确立,美利坚民族性格的发展,以及北美邻国的发展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大陆扩张和西进运动对美国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他促进美国成为一个年轻的、具备得天独厚自然资源和地理条件的政治经济大国。推动了全国性的人口大迁移和人口布局的调整。开发了广阔的西部土地, 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专业经济区。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在对美利坚民族发展和美国社会的影响方面,美利坚民族讲求实际、不尚保守、革新进取的特点是和几代移民在不断西进中的多样性、流动性以及竞争性、斗争性分不开的。西进运动的整个过程体现了革新开放精神,它留给美国一分长达一个多世纪之久的开拓革新精神遗产,这份遗产连同早期和殖民时期美国移民的开拓精神,使美利坚民族在长达三个世纪时间里,培育了美利坚民族可贵的传统精神财富。当然,在大陆扩张过程中的天定命运的扩张主义使命感也同样影响着美国20世纪美国当权者的对外扩张政策。

对于19世纪美国社会来说,西进运动犹如社会运动的安全阀,它为社会上不同阶层和利益集团提供了各种机遇,使得各人一方天,在相当程度上避免了矛盾的进一步激化。第四,美国长期处于和平与发展的国内环境之中有利于美国的崛起。美国建国241年来,经济迅速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得益于美国是一个长期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国内和平统一和相对稳定的国家,长期处于和平与发展的国内环境之中,同时在近代史上四次重大战争中扩大了领土,拥有更加得天独厚的优越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长期的和平环境有利于美国的发展。自1865年南北战争结束以来, 在美国本土已有142年无战事的环境, 1814年第二次对英战争以来,已有193年时间没有一个外国士兵能在美国本土为所欲为,这种情况更是各个大国所未见的。近代美国经济的发展道路表明:资产阶级革命、科技革命、重大战争、领土扩张、社会制度的变迁和经济改革调整,在主要方面,都对美国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对于美国历史发展的评论最有影响的理论观点是美国例外论,迄今仍严重左右学术界。它表现为地理环境决定论,种族优越论,天定命运论以及和谐一致论、制度优越论。它夸大历史发展特殊性,否认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特性,从而导致否定客观规律、神化资本主义的片面结论。还有一种偏见是贬低美国资本主义客观历史作用的腐朽论,全盘地否认资本主义发展的活力,这同样是一种背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偏见。

 

报告最后谈到美国崛起的启示:美国的崛起是在19世纪条件下的崛起而不是在20世纪条件下的崛起,更不是21世纪初期的崛起。有些条件在19世纪有,但是21世纪很难有,例如大陆扩张、西进运动、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等。美国的崛起有着国际和国内的环境,我们既要考察国内因素,又要考察国际环境。美国崛起有着她自身的特点和历史条件,她的崛起有着借鉴意义,但是决不可照搬。美国崛起不是源于一个或者两个因素而是综合作用的结果,为了某种需要突出强调崛起的某一个因素,并不一定符合美国崛起的实际。美国的崛起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强劲活力,这种活力是和她在发展中逐步完善和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机制是分不开的。否则难以解释为和在崛起后继续快速发展,在其后的一个多世纪里名列世界榜首。报告最后分析了崛起后美国的超强之路的经济机制,强调当代美国经济发展中的政府经济政策因素的十项重要政策:1,改革开放和调整政策;2,政府干预和市场政策;3,自由竞争和垄断政策;4,经济增长和周期政策;5,贸易自由和保护政策;6,关税政策和税收政策;7,财政金融和货币政策;8,工农商交讯协调政策;9,社会保障和抚贫政策;10持续发展和环境政策。谈到了九十年代新经济以来美国经济的新发展。2005年美国的GDP达到124794亿美元。这个数字相当于1991年以来14年间美国的GDP增加了108%2004年在7700万个家庭的中间收入是54061美元,低于贫困线水准的共790万个家庭,占全部家庭的10.2%。而其中白人家庭的中间收入2004年是56568美元,黑人则是35158美元,2004年白人家庭低于贫困线标准的占8.5%,而黑人高达22.8%。这表明整体上美国的家庭富裕而局部贫困现象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美国的相对优势是明显的。从当代世界科技发展的角度看,不仅继续领先于传统领航技术的现代化,而且突出反映在新世纪先导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从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力量对比而言,美国2005年的GDP总量依然比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的综合还要多。美国经济目前依然是全球实力最为雄厚的经济,几乎占据了当前全球需求的三分之一。由上, 我们可以大体上得出这样的看法: 整个说来当代美国的经济,仍然处在波浪式的发展甚至大发展时期。美国将在一个时期内继续保持唯一超级大国地位。从新世纪以来的发展态势看,美国仍是一个富有活力的超强大国,在考察制约发展诸多因素中,科学技术命、现代化进程、市场与政府、经济发展和经济周期、现代化和改革、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现代社会保障、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政治民主化和思想文化多元化这九个方面,美国均有积极因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举行《美国的崛起》讲座素,在战争与和平因素方面,美国由于推行扩张主义战争政策,影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

 

最后报告人鉴于目前的崛起热和对于崛起概念的混用,鉴于国外一些国家对于中国崛起的戒心,主张我们还是多谈些发展,少谈些崛起。

 

报告人用了45分钟时间回答了与会师生提出的问题,其中包括,依据近代工业化能不能作为美国崛起的标志?美国近代工业化开始于何时?大陆扩展和西进运动是否美国特有的现象?宗教和思想文化对于美国崛起有什么影响?中国今天是否已经崛起了,已经完成了崛起的进程?美国崛起有那些是我们可以借鉴的。报告人逐一做了答复。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美国论著研究/2007年1月14首发

 

附图:

1.2007年1月13黄安年在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主讲《我看美国的崛起》。

2.2007年1月13黄安年在厦门大学主楼前和美国研究所胡锦山(左一)、王旭(左二)、韩宇(右一)合影。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716.html

上一篇:曹雪芹纪念馆《红楼梦》版本艺术展开幕式记(2007年2月09日)
下一篇:《北京师范大学美国问题英文书目》提要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9: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