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从战地到史林》出版座谈会追记(五)

已有 3016 次阅读 2012-11-30 06:54 |个人分类:美国问题研究(07-11)|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出版座谈会, 《从战地到史林》, 追记

《从战地到史林》出版座谈会追记(五)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21130发布

*****************

上接《从战地到史林》出版座谈会追记(一)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21126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636429

《从战地到史林》出版座谈会追记(二)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21127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636796

《从战地到史林》出版座谈会追记(三)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21128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637084

《从战地到史林》出版座谈会追记(四)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21129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637347

 

考虑到,本文较长,追记基本上是按照发言顺序摘要并分批发布。凡引述发言内容经录音核实,未经发言人审阅。

 

杨玉圣接着发言:

我非常赞成庄老的建议,我希望有人民出版社能够出版《邓蜀生文集》。人民社有条件能够做到,这也是人民社做的最好的形象广告之一。这本书肯定会挣钱的。

今天是个很特别的日子,北京本来就“首堵”,今天更是“添堵”,因为据报道有九万人参加国考,有三万人参加马拉松比赛。不过,“添堵”之外,今天是邓先生九旬文集《从战地到史林》出版座谈会大喜的日子。特别让我感慨的是,这是人民社的福音除邓先生之外还有五位老人一块来庆贺;此外,九十岁的曹德谦先生,也来了。所以,会议的规模不在人的多少,而在于哪些人来。邓先生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来老朋友对你发出内心的敬重。我们这些晚辈,更是如此。我觉得,邓先生不但是新闻界、编辑出版界、历史学界三科的元老,而且邓先生还是一个非常有成就的老一辈的书评家。我当时去拜访邓先生的时候,邓先生曾介绍我认识戴文葆先生,也是老书评家。

    我本人是晚辈,小邓先生四十岁我向邓先生生日和书的出版表示祝贺,也向曹先生表示祝贺。我向人民出版社这么多的老人,表达晚辈的敬意;我鞠一个躬。我年龄不大,但很荣幸认识包括美国学界和其他学界的九0后的老人;在我接触的老人中,还有没有当面接触但有通讯往来的老人。从我个人来讲,刚才我跟邓先生悄悄地说了一句话邓先生谦虚表示不太认同:在我的心目中,邓先生的道德文章第一。有的人学问很好,但在有的方面特别是对晚辈不如邓先生有的人为人特别好,但文章学问不如邓先生。所以,在晚辈杨玉圣心目中,邓先生是道德文章第一人。这句话,我得在这个场合表达出来。

    我最近不务正业,收罗一些材料研究想写一篇文章探讨九0后健康老人的长寿秘笈。有的长寿,像巴金老人都成植物人了,但他不健康,我指的是又长寿又健康的老人。我总结出三条带有规律性的现象:第一,从总体来讲,人文学科的长寿老人要比社会科学界多。第二,包括人文与社会科学各学科在内,与“史”有关的学科,长寿老人最多。第三, 单就史学界而言,从长寿老人的绝对数量看,按专业划分,是以研究魏晋以前的古代史和美国史为最多。原因是什么,还没有总结出来。我想说的是,以邓先生目前特有的健康体魄、淡泊名利的平和心态、与人为善的处世之道,邓先生完成可以秉承美国史学科长寿老人的“学科基因”。像百岁老人刘绪贻先生那样,创造另一个健康老人的人生奇迹。刘先生是一百岁还有半年就一百周岁了。这也是庄老说的,带领你们一块“闯百岁大关”。九旬文集,仅仅是邓先生五分之四甚至是三分之二的人生分号。我觉得,邓先生在50年代初写的那些作品就是为证伪所谓的“邓蜀生道路”:“个人奋斗成名成家”,也应该单独成为一册。人民出版完全可以把邓先生已经出的包括罗斯福、威尔逊、美国移民史等,出一套多卷本的《邓蜀生文集》。

    最后,正好祝立明社长在,我提一个意见这本书印得很好,但是订价太高。160块钱谁买得起?我觉得这不利于这本书的传播。打折也要80块钱而且是会员,我还不是美国史会员。我很感谢黄安年教授收入我的两篇文章,祝社长在这儿我希望要两本样书还有稿费就是订价太高,想买也买不起。对不起!我的讲话完了。

 

吴承琬(人民出版社原编审),我因为时间已到,我讲一分钟。刚才上面诸位所说的我都非常赞同。特别是最后两位,老庄和杨先生说的意见,我非常赞同。我希望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十年以后再为老邓办过百年的华诞。

 

孟庆龙(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研究员,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副理事长、法人代表)说:从资历上讲,还是代表美国史学会他们的资历都比我老。但是现在在这个位置上,我还是要代表世界史所、代表美国史学会,向老邓九十华诞,表示祝贺下边讲四点,本来想多讲一点,现在只好说提纲:

第一点, 邓老对我们后辈最大的启发和教育,他的心态和精神,因为人生各种经理都会有,有甘有苦,对邓老来讲,甘是享受,苦是财富。他老的心态非常好,所以他做事的效率比较高,跟我们晚辈接触是零距离。我93年、09年和今年三次见他,但是每次见他一点距离没有。采访他史学会成立三十周年,我坐在那儿看他好长时间,他从来没有说,累啊什么的。

第二点,邓老做学问的方法,他写历史比较多的是展现历史,而不是讲解历史,他像一个话剧演员和编导,在舞台上,展现评价有观众来做。这样大家容易接受,也不容易引起争论。所以他的书,他的文章比较容易爱看,我觉得是个很大的特点。

第三点,作为邓老的个案和其他的老同志身上的财富,我觉得应该尽快地挖掘保留下来,因为书里也就是一小部分,采而且黄老师和剑鸣的采访,里面已经有很多信息了,但是应该把他挖掘出来。我们所里头采访了有的八十岁以上的老同志,我们采访了他四个小时,结果整理出来包括他的实物资料,他的文字,他的图片和他的证书,他的口述历史,以后就不可能再有了。这句话说的不太好听,希望是想尽办法把财富积累下来。

邓老他的经历,能够写下这么多东西的包括他写历史他主要是写人。他的资源宝贵在哪,比如英国牛津大学有个中国史研究所,他们有个大项目叫中日战争,其中有个小项目就是中印缅这一块。他们对于口述资料非常重视,我讲了一下邓先生的经历,他们说明年有人来希望能采访邓先生。而且他们要付费用。

第四点是题外话,可能不应该我讲,因为这二十多年我给一个出版社做外编,现在这个时代发展到这个程度。出版和作者,不是简单的A方、B方的合同关系。而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而且几位讲,纸质出版物面临问一些困难,但是我想他们还是有优势,你可以从开始策划到生产,最后走市场,你可以把整个进程把握住。所以如果比较早的和作者建立了很好的关系,我想不管是纸质版、电子版、网络版还是其他的什么版权转让方面,大家都是一个整体。作者也可以跟出版社长久合作。因为像美国的纽兰托兰出版社他没有稿费,他在写之前出版社付给他钱了,他门知道他能写出好书来,肯定能赚钱,我先把费用给你买车都行。我想我们国家一步一步地在改,但是如果像美国通史这样二十多年才出来,我想当时的条件下,肯定没有那么多报酬,如果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都算,出版社再拿出一部分出来,生产过程中一部分,我想以后作品的质量会越来越高,这就会成为出版社的一个品牌。还是出版方和作者方共同来合作。

 

黄柯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美国史研究会顾问)接着说:我在邓先生面前是晚辈,但是我也70多岁了,我在美国史学会和他同事了三十多年。非常敬佩邓先生,书中写的我深有体会。人职位有大小,学问有深浅,但是是不是能够把这些东西非常好的拿出来服务于社会,这在于人品,他用一种什么态度来用他的学问,用什么态度来做他的学问,来带学生来影响周围,邓先生真是让人佩服。他在那种年代,我看了乔先生写的,非常吃惊。我知道他人很正直,但在那个年代对于老黄先生的书敢写出那么尖锐的意见,我们在底下有看法,有的时候战战兢兢不敢说。老黄先生曾经批评过我,我跟刘绪贻斗争的时候,你为什么不站在我这一边?因为我跟她一个所的。你为什么不站在我这边跟她斗争。外地的人都写了文章支持我,写信来,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有看法。所以我始终没有站在她一边,她对我很有意见。我是晚辈啊,我跟女儿还是同学,她把我当孩子说我可以呀,我们的邓先生在哪个年代就敢说出来。而且说的非常的对。另外中国人写美国史要有自己的观点,非常的对。我们不要向苏联那样或者美共那样,也不能向美国学者那样一味的怎么样吹捧自己,我们必须有自己的分析,我们要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客观地看待这样一个国家是怎样成长出起来的。我觉得这一点是非常对的。我觉得他是一个非常正直,非常好的人品,使他的学问做的也非常正,而且影响我们这些人,这部书向出版社有交代,向美国史学会有交代,当时大张旗鼓地号召来写,怎么就弄不出来呐?因此他顶了多少风险在那里,可是他持之以恒,能够把这个书出来,我们认为要非常感谢邓先生,在里头跟他自己研究美国史的深度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他自己没有学问也还是推不动。所以我非常佩服他。总的来讲,首先要做人,然后才做学问,才做事业。

 

主持人黄安年说:这本书之所以能出来,是得益于中国法制出版社祝立明社长的支持,现在请他讲话。

 

祝立明深情的说: 我的一生里面对我影响的比较关键的几步棋,我是永志不忘的。前面不说,大学分配以后迈进了人民出版社,是我一生中的大幸。我在人民出版社工作了十四、五年,到中国法制出版社工作了二十多年。人民出版社是我后来延续在法制出版社整个工作的基础。所以对老邓的感情同情谊,实际上是两辈人了,但是这种忘年交,对人民出版社历任的领导和老同志对我们的关心,给我的印象,是极其深刻的。所以进了人民出版社是我一生非常的大幸。是我后来做人做事的最最值得学习的地方。这个讲起来,就会很激动,话也会很多,我表达意思,人民出版社的领导、老同事对我们年轻人这种帮助,政治上、学习上、生活上的帮助,是永远也体会不尽。老邓是老同志里面的一员。我谈不上是研究美国史,这个是不敢当的。在他的指导下,影响下,工作慢慢地就有体会。所以到现在为止,我经常会说,我们人民出版社,其实我在法制出版社二十多年了,我主持工作还16年三个月还多几天,我说起来经常我会说,包括跟我的孩子,我的老婆也在人民出版社工作过,经常会说我们人民出版社。所以可见人民出版社对我的影响之大。

再有一个不是人民出版社不出这个书,不是这个情况,是因为好多年以前,说过这个话,我说我理所当然应该做这个工作。非常可惜的是,我今年七月份就正式退休了。这本书上选的时候,我跟后来的总编我完全可以说,稿子没有来,我先签了就过去了嘛。我也没有签选题。新来的社长签了选题,我给他解释一下。不是人民出版社不出,不是和人民出版社抢稿子,由我们来出。而是说得比较早一点就是这样。我觉得通过这本书,我也认识了黄安年老师,让我认识到他对老同志的尊敬,对工作的认真一丝不苟。但是我要做自我批评的是就是,照片用得不够,不是考虑要花多少钱,在照片的效果上,不是十分理想,有的照片相对比较,有的弱一点。跟老邓说起来的话会很多很多。我再一次对人民出版社大历届老领导、老同志我衷心感谢,永志不忘。

 

在中国法制出版社祝立明社长讲话后,主持人黄安年说:座谈会前收到人民出版社、美国学界和社会上的贺信,时间关系不再宣读,改在网上发布,列举其中一些来信人和单位:

*原人民出版社兼总编辑薛德震先生贺信

薛德震致邓蜀生九十华诞的贺信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21126发布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36236.html

*中国美国研究史研究会秘书处贺信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致《从战地到史林——邓蜀生九旬文集》出版座谈会贺信,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秘书处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21125发布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35936.html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长、厦门大学美国研究所所长王旭教授电贺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副理事长、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梁茂信教授电子贺信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顾问李世洞贺电

特写一打油对联以表心意。
缝嫁衣,针针线线寓深情,无怨无悔;

写论著,字字句句频推敲,一丝不苟。

德艺双馨。

*河南新乡红学会秘书长、退休编辑张胜利女士电子贺信

(部分京外学者贺《从战地到史林——邓蜀生九旬文集》出版(选)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21125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35939.html

现在请邓蜀生先生讲话。

 

邓先生:今天这个会完全是出乎我意料的。我是不希望这样的,老实讲,我和黄安年和老乔都说过多少次,我说不要举行这样的会,劳师动众,我说何必呢,我说我也不大习惯于这种夸张的,今天走进这个会场我觉得太夸张。(乔怀田主持人插话:本来我们有鲜花仪式,我问老邓,老邓坚决反对,给取消了。)鲜花是献给英雄模范的,我是坚决反对的。他说,花已经买了,买了我也不要。太滑稽了。献这个花,什么名义啊,九十岁,人民出版社九十岁的有十个。十个人啊!我是不喜欢这些东西的。

今天听了大家的发言,我感到非常的高兴,另一方面也有点难为情,这叫溢美之词,将得过分夸张了。我这个人不喜欢夸张,我喜欢讲话,噹、噹、噹、噹、噹,社什么时候我都喜欢讲话,但这种东西,我不大喜欢的。但是,今天有这么多人给我讲,但有些事情我根本不知道的。刚才徐波同志讲的我根本不知道的。我今天非常的感动。

要我要说什么呐,现在我06年以后基本上封笔了,我眼睛不行,黄斑变形,柯可她知道的。我这个越来越严重,右眼基本上瞎了。所以我碰上老朋友只是点头,是谁不知道,是谁也没看清,刚才有人要我在书上写上我的名字,我写的得很难为情,我把书寄出去,以后收到的人打电话问我,他说这封面是不是你写的?我说是我写的,他说,你怎么写成那样呐?这两个字是写的糟糕透顶。

刚才有些事情讲的,我觉得是真实的,有些事情不是那么真实的。把我抬得比较高了一点。也许今天是一个什么座谈会、纪念会什么的。特别是刚才谁提的要人民出版社把我的过去写的出集子,千万不可!!这个事情简直是,在这里小范围的说说可以,甚至在会议室再谈这个事情那就有点过分了。人民出版社,那个份量很重的,后来有同志问我说,不找人民出版社出这本书,或者由东方来出,我说我不找这个麻烦。人民出版社牌子太大,人才太多,我挤不进去,挤进去也难为情。这一辈子谈都不要谈。今天我出这本书,现在在座的张惠卿同志,他人在这儿,他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在襄樊四清,他是我们的组长,是我们的领导,那个时候,我的身份是摘帽右派,他是一直保护我的。应该讲,我们一些领导,包括王子野在内,那个时候,我写《威尔逊与中国》,编辑部就曾经问过他,说我这篇文章,住住准备用,我的政治面貌怎么样? 王子野回答,他现在已经摘了帽子了,文章的水平,你们自己考虑。他没有说你怎样、怎样的,结果这篇文章发出来了。在《历史研究》上发表的。而且我用了邓楚川,没有用邓蜀生,如果用邓蜀生的话,恐怕还是发不出来。

今天这个会,老实讲老庄讲闯百岁关,那是一种幻想,能够再过一两年就不错了。今年也就Buy Buy ,那是朋友的聚会吧。那些年轻的编辑, 现在的时代进步得太快了,现在的这些编辑的程序啊,我根本不懂。这个东西要学,也不能学我,也是应该与时俱进。我这个只能作为历史博物馆里面占这一小小的点滴。着还是小范围的历史博物馆。完了,要感谢的太多了。

我怎么说呐,一个个点评就变成点卯了。也不大好。这本书拿出来,如果没有大家的帮助,没有大家的鼓励,没有祝立明、黄安年、乔还田,你们这几位努力,这个书出不来。而且书里面大家写的东西都没有稿费的,不能再要稿费,这个事,难为情啊,让法制出,出版社褙了不少钱哪。这本书将来能够卖多少,很难说。能够买的机关团体、大学图书馆呐,一般读者不会买,就是打六折,他也不一定买。(黄安年插话:已经有些单位表示要买如厦门大学美国所,南京大学约翰·霍普金斯美中文化中心)。这个应该讲中国法制出版社承担着很大的亏损的。搞出版的都知道这个事情。一个是定价贵,一个是范围有限,不是搞美国史的不一定买,他不一定翻这本书,现在谁来翻这本书。连我的孩子,看了书以后,他也就是翻看看,当中这一段,他根本不看。第一段第一部分人生轨迹看一看,后来有四篇看一看,当中不看。他所这个书印的不错。就是这个评价。这是我儿子这么评价。我的孙女儿十岁,他说,有我的照片在上面,者2是他的评价。这个评价倒比较切合实际。

今天各位,我感谢各位,溢美之词,我把它记在心中。也作为对我的鼓励。

 

主持人黄安年:感谢各位能够参加今天的座谈会。尤其是感谢在座的一些老先生,八是岁以上的老先生。要特别感谢人民出版社为这个会做了精心的准备,提供了那么好的服务条件而且会后还有便宴。没有机会在会上发言的,或者准备再继续讲的,吃饭的时候还可以再谈。

这里还要介绍一位是新京报的资深记者张弘,他也是书的作者。(邓先生插话:他是我的一位小朋友,也访问过我,也搞过录像本来我们的会议是不请媒体的,张弘也不是以媒体人身份。)

主持人乔还田先生说:下面请到哇哈哈268室吃饭,没有讲的,还想讲的乐意继续讲。

***************

268室位于人民出版社(娃哈哈老楼)前20左右的新楼,268室里可以容纳四席十人桌,与会者聚集一堂边吃边聊,庆贺邓先生九旬华诞,其乐融融,到下午二点前尽情而散。

照片15张为随机拍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637637.html

上一篇:《世界100系列丛书》开阔视野丰富知识
下一篇:《从战地到史林》为何由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
收藏 IP: 110.232.35.*| 热度|

1 yh369z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0: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