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令人敬仰的孺子牛——邓蜀生先生90岁华诞贺

已有 3377 次阅读 2012-11-25 06:05 |个人分类:美国问题研究(07-11)|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孺子牛, 邓蜀生先生, 90岁华诞贺

令人敬仰的孺子牛

      ——邓蜀生先生90岁华诞贺

 

  梁茂信(东北师范大学)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21125发布

 

[:本文原载黄安年编《从战地到史林—邓蜀生九旬文集》第539-541页,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10月第一版。PDF版共3页。]

 在一个多月以前学界同仁发起庆祝武汉大学刘绪贻教授百岁华诞的学术活动征文后,近来又获悉,今年也是人民出版社资深编辑、中国美国史研究的著名学者邓蜀生先生90华诞。对于日益走向繁荣的中国美国史研究事业而言,这的确是双喜临门,可喜可贺。而且,当学界同仁准备为庆贺邓先生90华诞而编纂文集的时候,年近百岁的刘绪贻教授表示愿意出任文集的名誉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社长祝立明先生慨允出版文集。所有这些,都是的这次庆祝活动有了不一般的纪念意义。

邓先生作为一名长期在人民出版社工作的编辑和学者,虽然不像其他在高校长期从事教研工作的老一辈美国史学家那样有众多的门生和弟子,但是,先生却在学术界有着公认的影响和地位。尤其是先生与国内其他几位美国史研究的先驱一起,在《美国通史》六卷本的编纂出版和中国美国研究会的成立等重大事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作为学术界的晚辈之一,对于先生为中国美国史研究事业发展中的贡献深表钦佩,愿意在先生90华诞的日子里表示心中诚挚的祝愿,恭祝先生心情舒畅、身体健康,延年益寿,颐养天年。

我与邓先生的相识过程,有点与众不同。我与先生初次相识,不是在类似参加学术会议这样的公共场合见面的,而是通过阅读他的大作《美国与移民:历史·显示·未来》开始了解先生的。在1990年这部著作出版后,邓先生曾经赠送给丁先生一本。1991年我开始师从丁则民教授攻读博士学位之后,在与丁先生商定博士学位论文的时候,先生询问我对那些问题感兴趣,我表示自己关注的兴趣点是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外交战略。丁先生说他自己不研究美国外交史,因而无法指导。于是,丁先生建议我研究美国的移民限额制度。我听从了丁先生的建议,开始阅读国内美国移民史的研究成果。就这样,丁先生将自己手中的《美国与移民》借给我阅读。由于当时所有的中文成果中,多数是论文,所以,邓先生的著作是我当时能找到的唯一专著了,它对于我当时全面了解和认识美国移民史的通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奠基性作用。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按照丁先生的建议,我把自己在阅读中的感受作为书评写成,寄给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主办的《美国研究参考资料》编辑部。该杂志在1992年第2期刊登了这篇书评。现在回过头来看,这篇书评写得很幼稚,在知识结构、研究功力、观点评价的准确度,及其与美国历史对接的切合程度,等等,都有继续提升的空间。但是,为了保持文章的原貌,我这次没有修改。现在,在邓先生90华诞之际,我把它作为庆贺先生90华诞的贺礼,献给先生,请求批评指正。

在我的学术成长历程中,我要感谢的前辈和同仁甚多。邓先生就是我必须表示感谢的前辈之一。一方面,在我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邓先生的其他一些成果也为我的学术成长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营养,每次阅读先生的论文和著作,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挥洒自如、穿透力和感染力极强的文笔。在许多问题上,先生把十分复杂的问题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清楚地表现出来。可以说,先生扎实而深厚的文学功底,深深地影响了我。每次阅读先生的论文或者著作,都有点爱不释手的感觉,甚至把先生的写作方式,一度作为模仿的对象。另一方面,在1995年我在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完成了《美国移民政策研究》的书稿之后,当时正赶上由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的中华美国学会美国学著作补贴基金评审资助成果的机会。我将《美国移民政策研究》书稿完成的章节寄给评审委员会议后,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而且,评审委员会将评审意见转发给我。我后来获悉,在审阅书稿中,与我素不相识的邓蜀生先生,为鼓励后生,鼎力相助,对于拙作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可以说,拙作之所以能成功地获得资助,邓先生的支持至关重要。现在看来,虽然中华美国学会资助的1万元人民币并不算多,可是,在当时对于我这个在1994年每月工资仅有400元的青年教师来说,1万元相当于我两年的全部收入。正是因为有了中华美国学会对于拙作的资助和学术评价,拙作后来被列为1996年东北师范大学图书基金优先资助出版的著作之列,而且,在出版的过程中,一路绿灯,颇为顺畅。

说来惭愧,我与邓先生的第一次见面是在北京。现在,我有点记不清是在哪一年开会的时候见面的。大约是在2004年或者2005年。当时,晚餐饭桌上,同坐的还有其他几位美国史研究的同仁。我坐在邓先生旁边,全然不知道,我也因为性格有点内向,不善于交往,因而也没有主动与先生攀谈。等到一位同仁把我和邓蜀生先生相互介绍的时候,我顿时觉得惶恐不安,汗颜不止。我们交谈的话题很多,确有一见如故的感觉。在交谈的过程中,我看到,邓先生气色非常好,思维很清楚,谈话间很谦虚,没有架子,所以,随着我们交谈的深入,我自己那种惶恐和紧张的感也渐渐地消失了。现在回想起来,我有幸认识先生,感觉到非常荣幸;先生平易近人、善待后生的大家风范,令我终生难忘。

             2012315于长春

 

[梁茂信教授为现任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副理事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635937.html

上一篇:中国美国史研究会致《从战地到史林——邓蜀生九旬文集》出版座谈
下一篇:部分京外学者贺《从战地到史林——邓蜀生九旬文集》出版(选)
收藏 IP: 110.232.35.*| 热度|

1 yh369z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6: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