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国组织出版美国史著作“第一人”
黄安年(北京师范大学)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2年11月13日发布
[按:原载黄安年编《从战地到史林--邓蜀生九旬文集》第547-565页,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10月第一版。本文的PDF版共19页。]
今年10月,是我们敬重的邓蜀生先生的九十华诞。邓先生有着传奇人生,他是新中国亲历中美结盟的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和中美对抗的朝鲜战争的见证人,也是兼军旅记者、出版编辑、历史学家于一身的践行者和学问家,还是新中国组织出版大型美国史著作的“第一人”。他不仅组织了许多有影响的美国史著作和文集的出版,也参与了一些有影响美国问题丛书编委会的审读和推荐,还撰写了一些有影响的论著。
一
邓蜀生先生为推动中国的美国史研究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不在大学任教、不是研究生导师,也不领衔教育部或社科院重大课题项目,然而他的美国史研究论著不仅在中国美国史研究界产生广泛的影响,而且在组织、出版美国史著作方面发挥了其他美国史专家无可替代的作用。他不仅是我国资深编审和著名美国历史学家,也是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创建人之一和顾问,为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健康发展和学术繁荣作出了独特的贡献。[1]
众所周知,在我国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史研究研究著作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包括刘祚昌先生著《美国内战史》(人民出版社,1978年7月第一版)、黄绍湘先生著《美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第一版)和黄绍湘先生著《美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第一版,1983年5月第二次印刷),这些著作的责任编辑都是邓蜀生先生,他为这些著作出版所做的努力是不言而喻的。[2]黄绍湘先生在1979年和1983年出版《美国通史简编》的《序言》中坦言:“在书稿编审时,邓蜀生同志提出了宝贵的修正、补充意见”。[3]
在20世纪80年代,邓蜀生先生组织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编辑的两部论文集的集结和出版,《美国史论文集》(1980)和《美国史论文集》(1981-1983),都是由邓先生任责任编辑由生活·读书·三联书店出版的。[4]邓先生在接受我和李剑鸣访谈回答“在您的编辑生涯里面什么书对您的印象深?”说:“起先导作用的是(美国史)论文集”。[5]
需要提及的是邓蜀生先生还是组织出版了中国留美历史学会编撰的第一本中国留美历史学者论文集,这本1990年11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论文集,名为《当代欧美史学评析》,责任编辑就是邓蜀生。[6]
邓先生作为中华美国学会的常务理事、中华美国学会美国学著作出版补贴基金出版中华美国学丛书审议小组的成员,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大量中华美国学丛书出版的推动和质量把关起了重要作用。社科院美国所分管这一工作的陶文钊研究员在他为本文集撰写的《在两个丛书编委会与蜀生同志的接触》一文中回忆说:“我们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接洽,由该社承担出版中华美国学会中华美国学丛书。在七八年间,出版了近三十多种学术著作。”“丛书的设立促进了国内美国学的发展,一些著作如果没有资助可能是难以出版的。丛书编委会的工作具体由我负责,参加这项工作的有美国所的陈宝森教授、朱士达教授、南开大学的张友伦教授、商务印书馆的方生同志,再就是蜀生同志了。”“蜀生同志快人快语,思想快,说话快,动作快,他的坦城和率真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蜀生同志是由刘绪贻、杨生茂教授主编的六卷本的《美国通史》的策划和编审,该书从策划到正式出版,历时24年,他为这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作的贡献已经被这套大书所记载下来。这套大部头著作的第一、四、五、六卷的出版也得到了美国学出版补贴基金的资助,现在想来,出版基金能资助这样有价值、可以传给后世的著作,是我们当年参加这项工作的同志都感到很欣慰的事情。”张友伦先生作为丛书评议组成员回忆说:“小组成员主要工作是审阅申请资助的书稿,提出意见,由小组讨论决定。审阅者的个人意见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相对的审阅者承受的压力也比较重,看稿绝对不能马虎。每本书都有30-40万字。工作量是相当大的。邓先生当时年岁已高,但每次参加会议都准时到达。记得他来去都骑自行车,显得神采奕奕。邓先生在每次会议上对所审阅书稿的评议都很具体,很细致,而且意见很明确,决不拖泥带水。让人听了以后就可以决断。无论是通过还是不通过都有充分的根据。”[7]我的《美国的崛起》(1992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和《当代美国社会保障政策(1945-1996)》(1998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书中均写有“本书的出版得到由美国福特基金会赞助的中华美国学会美国学著作出版补贴基金的资助,特此致谢。”这其中包含了邓先生等人的审议把关的辛劳,笔者在《当代美国社会保障政策(1945-1996)》的作者自序中写到:“我要感谢出版补贴基金组诸位专家所提出的宝贵意见,根据他们的建议,笔者又作了一次调整、压缩和修改,成了现在献给读者的这部书。”[8]
陶文钊先生在回忆文章中还谈到邓先生在编辑中美关系史丛书编委会积极作用。他写道:“蜀生同志确实发挥了独到的作用。他是四川人,与当时重庆出版社领导比较熟悉,经他游说,丛书出版就由重庆出版社来承担了。”“数年中,编委会出版了三本论文集、三种专著”“在改革开放的前期,我国的出版事业还不像现在这样发达,技术也没有现在这样先进,能出这几种书丛书编委会和相关的出版社确实已经尽了相当的努力。这里自然有蜀生同志的一份功劳。”[9]
二
特别需要提出的自1979年到2002年长达1/4世纪的时间里,先是美国通史丛书的组织编写和分别出版[10]。再到《美国通史》6卷本[11]的推出是我国美国史研究新的里程碑,它标志我国美国史研究水平达到了一个新水平,不仅对于美国史研究而且对于国别史研究,对于出精品、出人才都有重要启迪。这6卷本的总主编是刘绪贻、杨生茂先生,而策划和责任编辑,连同前面提到的美国通史丛书都是邓蜀生先生一人,为了确保这部专著的高质量,邓先生和刘绪贻、杨生茂一起倾注了极大的精力,就组织编辑出版的角度而言,他更是作出了突出的重大贡献。
《美国通史·总主编的话》(2002年7月21日)中说:“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出席筹备会(1979年4月)的人民出版社资深编辑邓蜀生本人是美国史研究者,深感当时我国需要编写与出版新美国史的迫切性。他不独在会上一再出谋划策,还主动为我们解决学术著作出版难的问题,代表人民出版社约稿,并自任责任编辑。”第1卷著者李剑鸣教授在《著者说明》中提及“在本书的准备和写作中,许多人给予了关心和支持”。“不时对作者加以鼓励和鞭策”,其中首先提到的学者就是邓蜀生编审。第2卷主编张友伦教授在《编者说明》中提到“本书的责任责任编辑人民出版社编审邓蜀生同志也曾不断关心和帮助。”第3卷主编丁则民教授在《编者说明》中写道:“担任本书责任编辑的人民出版社编审邓蜀生同志对编书工作,不断给予关心、督促并提出很好意见。”第4卷主编余志森教授《编者说明》中写道:“担任本书责任编辑的人民出版社编审邓蜀生在全书编写过程中,不断给予关心、督促并提出很好意见。”第5卷作者刘绪贻、李存训教授在《编者说明》中也写道:“担任本书责任编辑的人民出版社编审邓蜀生在全书编写过程中,不断给予关心、督促并提出很好意见。” 第6卷主编刘绪贻教授在《编者说明》中同样写道:“担任本书责任编辑的人民出版社编审邓蜀生同志在我们全书编写过程中,不断给予关心、督促并提出很好意见。”
可以说毫不夸张地说,没有邓先生20多年始终不渝的努力,就不可能有美国通史多卷本丛书和6卷本《美国通史》精品的完整出版。单以编辑出版质量而言,据邓先生说,整个6卷本293万字的《美国通史》中的文字差错只有26个字,尽管如此,邓先生在改正了26个字的差错后,又将6卷本《美国通史》重印了一遍,力求精益求精,这种精神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2003年《史学月刊》第9期,发表了《六卷本〈美国通史〉笔谈》,邓先生在以《一个句号:六卷本〈美国通史〉出版历程》一文中说:“六卷本《美国通史》在新世纪的第二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它为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一个美国史研究和出版项目画上了一个句号。”任东来在《一部书四分之一世纪三代人》一文中说:“在这项历时长达四分之一世纪的学术事业中,通史的责任编辑邓蜀生是位不能不提及的重要人物。长期以来,他对这部著作的关心、督促和认真的编辑,保证了书的学术质量和以这种完壁的形式出版。他和作者们的交流、切磋和合作,树立了新时期中国出版界编辑和作者完美合作的典范。这位40年代中期就以报道抗战中缅北大捷而成名的年轻记者,后来却因政治原因被迫离开了新闻界。这是新闻界的不幸,因为它失去了一位出色的国际问题评论家;但却是出版界的收获:它多了一位才识兼备的学者型编辑。”王玮教授在《二十五年磨一剑三百万字铸丰碑》一文中感言:“邓先生是出版界的巨孹,同时也是过内老一代知名学者,为中国美国史学的发展做出了非凡的贡献”,“为了这样一项重大的学科工程,老一代学者”“身体力行,皓首穷经,可以说将毕生精力和学术积累都奉献给了这部300万字的学术巨著”。
笔者在《出精品、育新人》一文中也谈到:“六卷本《美国通史》无论就其学术价值、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来说,还是就其出版规范和设计装帧而言,在我国出版的世界各国通史学术专著中,均堪称一流”,“这一中国美国史研究人员和出版工作者精心组织、真诚合作的学术成果,为我国组织出版高水平的学术著作提供了丰富经验和有益借鉴。”“作为总主编的刘绪贻先生和杨生茂先生,作为责任编辑的邓蜀生先生,他们的锲而不舍治史的精神尤其令人敬佩。”“他们在25年中已经从在职过渡到退休,然而他们退而不休。在2002年时,他们三位的年龄累计已经是255岁了,年均85岁,他们的学识和经验难道不是可贵的学术资源吗?他们为了学术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的精神,难道不是我们的学术工作者的楷模吗?”邓先生1987年即已离休,美国通史多卷本丛书和6卷本《美国通史》的出版正是离休后的邓先生精心组织编辑出版的经典之作,尤其需要提到的是多卷本中的三卷、6卷本的《美国通史》出版在2001-2002年间,而他的老伴还在2000年时已因重病不能自理,需老邓全天候伺候直到现在,可想而知邓先生在这几年中付出的常人难以想象的辛劳。[12]
刘绪贻先生在收入本文集《邓蜀生编审的大手笔与我的老有所为》文中强调:“人民出版社的资深编审邓蜀生,在该社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举起了大手笔。他本人便是一位很有成就的美国史学者,深深了解当时我国需要新的《美国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他不独在会议上反复论证这种重要性和迫切性,还一再出谋划策,促进新《美国史》的编写工作。更重要的是,他根据自己对杨生茂和我的了解,慷慨大方地坚信我和杨生茂有能力主编一套合格的新《美国通史》,因而爽快地、勇敢地代表人民出版社约稿,并自告奋勇,担任责任编辑。”“我们参加编写工作的30余位同仁深深感到,没有邓蜀生编审的宽容大度,《美国通史丛书》是决不可能问世的。还不仅如此,这套丛书原规定篇幅为150万字,结果写成300万字,超过原计划一倍,这也打乱了人民出版社的出版计划,但是,邓蜀生却将解决这个困难问题的责任留给自己了。这是何等风度!何等博大胸襟!”“更重要的,便是他敢于反对左倾教条主义、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勇气。”“他在人民出版社领导的支持下,非常尊重作者的“独立的精神,自由之思想”。尽管在个别论点上他和作者意见不一致,他也一个字也没有改动作者的原稿。在当时左倾教条主义的积威仍不可忽视的条件下,这种宽容和气魄,用“大手笔”来形容,似乎已不够份量。”“邓蜀生编审的大手笔,使我们出版于1989至2001年的《美国通史丛书》打开了我国美国史研究的新局面,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2002年,邓蜀生又将约我写的《战后美国史》增订本,即《战后美国史,1945—2000》代替原来的第6卷,并请《美国通史丛书》其他各卷负责人,对原书作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正式出版了300万字的六卷本《美国通史》,6000套全部精装”这些评价都是十分中肯的。
张友伦先生在《淡定一生成就斐然》中也强调:“邓先生最重大的贡献就是力挺六卷本《美国通史》的立项、编写和出版。”“有同志认为这是‘我国美国史学科发展历程中的一座丰碑’。这座丰碑的设计者就有邓蜀生先生在内。”“六卷本《美国通史》的问世影响很大。这是我国美国史研究领域三代人不懈努力的结晶。但是,如果没有邓先生的穿针引线,人民出版社的大力支持,这部书的出版恐怕是不可能的。我们在庆贺之余千万不可看不到邓先生的重大贡献。”[13]
三
除了上述组织美国论著的出版之外,在人民出版社、东方出版社编审工作期间,邓先生还组织出版了其他一些美国问题和世界历史等方面的著译作出版。例如由他任责任编辑的杨生茂先生主编的《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14]邓先生在接受我和李剑鸣访谈时说:“那时候谈美国外交政策的不多,那本书得到好评。”[15]又如由邓先生主持翻译出版的《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普及世界历史地图知识的重要作用。[16]
邓先生和黄雨石、辜正坤还共同翻译出版了《林肯集 演说和著作1859~1865(演说 信件 杂文 总统咨文个公告》(上,下),并且负责全书的校审,该书由三联书店1993年9月出版,总共85万字。[17]
就我和邓先生的学术联系中,深切感受到他对于普及美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知识的高度重视,并从他身上潜移默化地学习治学和做人的道理。我直接参加了邓先生组织的《美国2500历史名人传略》的编译工作,该书由邓蜀生审校,李世洞、黄安年等编译,东方出版社,1994年10月出版,共153万字。李世洞教授是该传略编译主持人之一,在《挚友邓公》一文中,他写道:1994年出版的《美国2500历史名人传略》“是由黄安年教授与我分别带领北京、武汉一批中青年教师集体编译的。参加者水平不一,质量必然参差不齐,加上两摊人马又分住两地,这给审查、通编、校对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具体情况可从下面一封信看出来。大概是在1993年初我得知他在编辑、校改中负担很重时,曾给他去一信,想去北京帮助他做些校对辅助工作以减轻他的负担。他在1993年4月12日给我的信中写道:“你的好意和责任心我很感佩,可是校样不是一次来齐,而是分批来,而且说不准什么时候来,来了以后由校对同志校初稿,再交给我看。现在刚到198页(16开),还只到“F”部,还有3/4没有来,因此你来京看校样不可能实现。”又说“这两天我正与美术编辑的同志商量《美国2500历史名人传略》封面设计问题,拟用淡蓝色,后面以XX(字迹不清楚)自由女神头像做衬托。”这一段话不仅说明他负责的校对工作零碎繁琐,而且还表明蜀生同志超出 “本职范围”去考虑封面的设计。如果没有全心全意做嫁衣的精神能这样吗?”[18]由于这部译稿在是武汉和北京分别集中的基础上再有邓先生统稿,包括统一专有译名的,单我送给他的专用人名、地名和名词的卡片就有两大卡片盒, 仅仅统一译名就得费邓先生来统一的,在当时电脑排版尚未盛行的情况下,其工作量可想而知,何况他还肩负有着审校译文的把关,所以《美国2500历史名人传略》能够出版主要归功于邓先生的辛劳。[19]
我也参加了邓蜀生、张秀平、杨慧玫主编的《世界系列丛书》,其中包括《影响世界的100次战争》、《影响世界的100个人物》、《影响世界的100种文化》、《影响世界的100本书》和我作为分册主编的《影响世界的100次事件》,以上均有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出版。在这个编译和编写的过程中,邓先生从策划、构思、拟定纲目到物色作者、文字编辑加工等,都发挥了重要指导和组织作用,从而保障了书籍的质量,同时感受到他的求真务实精神和严谨治学态度。[20]
邓先生力求将美国历史著作以适合我国读者生动活泼地阅读方式译介绍给国人,1984年2月,经他组织编译出版了6部单行本《美国建国史话》、《美国扩张与发展史话》、《美国社会史话》、《美国科学技术史话》、《美国文化教育史话》、和《美国文学艺术史话》,其原著原名The Story of America , the Reader’s Digest Association , Inc., New , York, 1975,编者是Carroll C. Calkins 。
承邓先生的信任,我为他组织出版六卷本美国史话丛书的选译写了书评:《别具一格的〈美国史话〉》,发表在1985年5月6日人民日报上。 [21]
轰动全球的张纯如女士的《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的中译本在1998年4月由邓先生所在的东方出版社出版。这些译著的出版同样倾注了邓先生的心血。[22]顺便提及这本中译本书英文原版,笔者曾从中牵线,1997年初,邓蜀生来电话谈到新译本要赶在南京大屠杀70周年前出版,但是还没有从张纯如母亲那里拿到张纯如所写一书的英文原版。我们2005年底在美国硅谷地区住在堂妹吕建琳家,她是美国抗日战争史实维护会的负责人之一,和张纯如的母亲联系密切,我们在加州也见过张纯如的母亲。我们就说可以负责打电话给建琳问能否和张纯如的母亲张盈盈教授联系取得英文原版书。建琳很快和张盈盈取得了联系并将英文原版书带到了北京交给了邓蜀生先生,这是2007年4月下旬的事。由杨夏鸣翻译的张纯如(Iris Chang)的英文原著“The Rape of Nanking: The Forgotten Holocaust of World War II”,2007年8月已经由东方出版社出版。[23]
四
邓蜀生先生作为战地记者,1944-1945年间在重庆大公报发表了有影响的报道、1950-1951年间在《世界知识》发表了《美国战略上的弱点》、美军俘虏营的访问记等二十来篇时评性文章,还有《震撼世界的朝鲜人民解放战争》(《世界知识丛书》之九,1951年6月初版初印)等有影响的论著。[24]
在“反右派”运动中,他蒙受政治上的极不公正待遇。1964年,他在十分困难条件下于《历史研究》上发表了《威尔逊与中国》长篇论文,在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当时用名邓楚川。[25]而史学界许多学者当时不知邓楚川何许人也。
邓蜀生先生作为出版人,同时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先后出版了一些有影响的学术著作,如:《伍德罗·威尔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第一版)、《罗斯福》(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6月第一版)、《美国与移民——历史·现实·未来》(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一版)、《美国历史与美国人》(人民出版社,1993年1月第一版)等著作。
《伍德罗·威尔逊》出版于改革开放初期,他对威尔逊的评价给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部人物传记篇幅不大,却是我国学者撰写的较早的集学术性、启迪性、可读性于一体的名人传记著作,观点鲜明、文笔生动、重点突出、画龙点睛、恰到好处。全书分前言、少年自负凌云笔、二十五年教学生涯、出任州长、叩听白宫的门扉、标榜“新自由”的改革、“新自由”旗帜下的西半球、“新自由”与中国、战争造就新神、新的“福音书”、凡尔赛宫的群神会、国内斗争、春华落尽、一面镜子等十三节,并附威尔逊生平简表、参考书目举要、译名对照表。该书是研究伍德罗·威尔逊的参考书之一。在《前言》中他写道:“威尔逊的政治思想和奉行的政策是一个保守派,却博得了自由派的喝彩,把他奉为偶像,一度还拥有‘救世主’的名声。可是,他很快就郁郁不得志地离开了政治舞台。他不是随波逐流或任人摆布的平庸之辈,而是二十世纪初期美国冲出西半球寻求‘世界领导地位’活动中的一名干练指挥官。他不失时机地、有步骤地把一个有孤立主义传统的美国拖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美国第一次赢得了在资本主义世界发号施令和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在巴黎和会中,在英、法等国老牌帝国主义的政客们面前,却又显得是那样进退失据,没有章法。”这部著作虽然只有15万字,却在书后附有一定篇幅的威尔逊生平简介、参考书目举要、译名对照表,具有严格的学术出版书籍的规范。[26]
出版于1985年的《罗斯福》一书,不仅集学术性、知识性和可读性于一体,而且力求实事求是地叙述和评介罗斯福这一历史人物,给人们以耳目一新之感。作者在《小引》中写道:“象任何一个有成就的人物一样,罗斯福不是在清一色的喝彩声中登上历史舞台和进入伟人祠的。他是这样一个人物:激进的革命者怨恨他没有成为资本主义的死刑执行人;保守的卫道者咒骂他竟敢试图改变资本主义的框架。罗斯福自己说,他不是社会主义者,他也从来不想摧毁资本主义,但是他要改革它。”[27]
对此杨玉圣评论道:“拿一版再版的《罗斯福》来说,邓先生把这位身残志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美国和世界命运的伟人刻画得栩栩如生,是迄今我所读过的出自国人手笔的最佳外国名人传记。“要编好书,必须知书,要深入下去,知识要尽可能广博,还应成为所从事的工作的某一方面的内行。做到了这一点,就更能与作者有商有量,相互切磋,平等交往,不强加于人,也不屈于别人之所强加。“这是邓先生10年前在他的《美国历史与美国人》中的夫子自道,其实也是他的成功的经验之谈。即使放眼整个中国出版界,像邓先生这样集编辑、翻译、研究于一身的老人,也是不多见的。 ”[28]
写于1988年的《美国与移民——历史·现实·未来》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部研究美国移民问题的力作,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角度考察移民对于美国发展的多方面影响。在邓先生看来,“在美国这部波澜壮阔、蔚为奇观的移民史中,有宽容大度、振顽立襦的光辉篇章,也有使民族汗颜的种族迫害丑闻。光荣与耻辱、正义与邪恶交织而成的美国移民历史,是十分值得回顾和研究的。”他谦称“这本书是笔者近10年学习、研究这方面问题的粗线体会。”[29]
梁茂信教授在《令人敬仰的孺子牛——邓蜀生先生90岁华诞贺》文说:我与邓先生的相识“是通过阅读他的大作《美国与移民:历史·显示·未来》开始了解先生的。”“邓先生的著作是我当时能找到的唯一专著了,它对于我当时全面了解和认识美国移民史的通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奠基性作用。”“每次阅读先生的论文和著作,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挥洒自如、穿透力和感染力极强的文笔。在许多问题上,先生把十分复杂的问题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清楚地表现出来。可以说,先生扎实而深厚的文学功底,深深地影响了我。” 他在评《美国与移民:历史·现实·未来》一文中说,“本书最突出的特点是,它不仅是一部结构严谨,颇有参考价值的史学著作,而且是一部雅俗共赏,可读性很强的文学作品。”“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作者以美国民族与外来移民的关系为主线并将其贯穿于全书始终。”“作者在编撰本书时,不仅立足于过去,而且着眼于现实和未来。这一特点在对印第安人、黑人、华人、拉丁美洲移民和犹太移民的论述中尤为突出。” [30]
《世代悲欢美国梦--美国的移民历程及种族矛盾(1607-2000)》一书2001年6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邓先生在前言中写道:“笔者在10年前曾写过一本《美国与移民—历史·现实·未来》(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当时是我国问世较早的一部关于美国移民问题的专著。”“笔者在前书的基础上,增加了最近10年新的材料,并对前书中的若干观点作了重新审视,对美国的移民问题和种族关系进行比较深入的综合考察,写成此书。”[31]
《美国历史与美国人》是邓蜀生先生的一本论文集,集结了邓先生1944-1992年间学术研究的足迹。收录邓先生的27篇论文。其中以人物为文章的主题或是主要以人物为线索展开论述的,一共有14篇,书评6篇。他在《自序》中写道:“1944年8月我在重庆《大公报》上发表了第一篇印缅前线战地通讯。从那时算起,到编选完毕这本文集的1992年春,相隔将近50年了,其中有十多年是在农场改造、农村劳动、‘浩劫’洗礼和干校锻炼中度过的,其余的年月,都是在新闻出版岗位上或编或译或写。总算出了一些书,写了一些文章”“50年代我是从事国际时事编辑和评论写作的。从1957年下半年起搁了笔。搁笔3年多回到出版社以后,工作由时事转为历史,干起外国历史编辑这一行。由于历史的原因,美国史成了我新的工作对象。算下来,涉猎美国史领域也有30年了。”“作为一名编辑,第一要务是要选好稿、编好书,就是通常所说的‘为他人作嫁衣裳’。”“多年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大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那就是编与写很难分家。要编好书,必须知书,要深入下去,知识却要尽可能广博,还应成为所从事的工作的某一方面的内行。”“编辑整天同书稿打交道,只要肯钻研,就会心有所得,有所得也就会产生形之笔墨的愿望,编辑与作者一身二任格局就很自然地形成。我这本文集就是我作为编辑而争取成为美国史领域的内行的过程中所作出的努力的反映。” “90年代回头去看60年代、70年代、80年代写的那些文章,更会觉得了无新意。但它们毕竟反映了一个美国史研究者的足迹。”[32]邓先生的文集无论对于美国史研究者和编辑工作者都有很多启迪,我们可以从中领悟一位亲临其境的战士、一位关注和追踪现实的观察家、一位研究和编辑集于一身的学者,三位一体的邓先生的美国史研究。
五
邓蜀生先生作为出版人甘为人梯,默默奉献,堪称学术界的沉默道钉,作为学者,关心、鼓励、扶植后学,淡泊名利,令人敬佩。
这里要提到的给我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邓蜀生先生和杨生茂、刘绪贻先生一起于1992年受聘为美国著名的《美国历史杂志》的中国特约编辑[33],我国美国史研究者担任这一职务还是第一次,无疑是邓先生的学术荣誉。当时邓先生已经年近70,杨生茂、刘绪贻两位也已经年近80,考虑到保障这项工作及时有效的运转,邓先生提出了他自己退出中国特约编辑一职,并且郑重推荐我来承担这一工作的意见。邓先生在和杨、刘两位商讨后一致提议由我来接替邓先生的中国特邀编辑职务,并且获得美国历史杂志主编的认可,从1992年12月一期(Vol. No.3)起我取代了邓先生出任中国特约编辑。 [34] 事情要从邓蜀生先生在1992年5月7日写信给我说起,他的信的全文如下:
“安年同志:
上周收到《美国历史杂志》主编David Thelen的来信(我不认识他),要求我协助该刊介绍我国研究美国史的情况和成果,我因为与各院校美国研究者联系很少,加上精力与时间都不济,所以推荐你代我参与此项工作.我已写信给刘绪贻先生,提出我的意见,我认为应该有年富力强的学者参加,而这方面的最合适人选是你。寄上有关材料(复印件,不必退还),请将你的意见告知。我十分希望你接受,并希望得到你的简历(职称,职务,著作,当然也应有年龄和从事专业工作的年头等,英文)。这项工作对开展美国研究会的工作可能或有帮助。盼速覆。
问好
邓蜀生
92,5,7”
1992年5月18日、1992年6月19日, 杨生茂先生两次写信给我动情地说:“我希望答应邓蜀生同志的推荐请求(今将5月8日蜀生来信奉上,以供参考)”杨先生所附的邓蜀生先生来信内容如下:
生茂同志:
来示悉。我拟推荐黄安年同志代替我,因为我现在无助手,手头的事又多,无精力也无时间来办《美国历史杂志》所要求的事。你们二位有学校相关同志可依托,而且了解的情况(信息)也远比我多,似可由你们二位再加上黄安年同志把这件事承担起来。当然,要解决必要的经费问题。我已函黄安年征求意见,并将有关材料复印了一份寄给他,他作为学会秘书长,办此事有很多便利条件,不知尊意如何?
祝好
邓蜀生
92,5,8 [35]
1992年7月1日,刘绪贻先生也在写给我的信中说 “我们准备给Thelen回信,这封信有杨、邓、我回。俟Thelen同意你代邓后,以后再回信时,则由杨、你、我回信。”[36]
从这里,我深切感受到邓先生等老一代学者提携后学的高尚风格。邓先生虽然自2006年起离休,仍心系美国史著作的出版和人民出版社与美国史学界的信息沟通。2010年5月28日这一天,87岁高龄的邓先生亲临天通苑寒舍,陪我去人民出版社和几位负责人见面,以推动人民出版社领导对美国历史和美国问题图书的出版,具有极大诚意和高度重视。” [37]
邓蜀生先生成为新中国组织出版大型美国史著作的“第一人”并非偶然,他对美国的认识并非仅仅来自本本,而且有着两次战争中和美国打交道的实践体验以及对美国的务实了解;在组织出版美国史著作时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得益于他本人对美国研究的很深造诣和丰富宽厚的编辑经验;同时还由于他和中国美国史研究队伍的主要阵地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和中华美国学会有着密切友好相互信任的广泛联系。这样的学者编辑兼于一身的人才堪称十分难得。诚如现任人民出版社总编辛广伟先生所言:“邓老何以能建此功?究其根本,他乃一具事业心、善企划之学者型编辑。”[38]
注释:
[1]见《从随军记者到出版人和历史学家----对话人民出版社资深编审邓蜀生》,载《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8期第115-132页,发表署名邓蜀生、黄安年、李剑鸣对话文章《从随军记者到出版人和历史学家----对话人民出版社资深编审邓蜀生》。文章最后说明:“2011本文由黄安年教授录音并整理,本刊在发表时有所压缩。”
[2] 见〈德高望重的邓蜀生先生和中国的美国史研究》载《美国史研究通讯》,2004年第2期(2004年12月),第23-27页。关于刘祚昌先写作《美国内战史》的过程请见《刘祚昌史学文集》第533~535、580~581页,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并见“黄绍湘著《美国通史简编》提要”,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5月11日发布,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322635
[3]黄绍湘著:《美国通史简编》序言,第3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1979年12月北京第1次印刷;1983年5月北京第2次印刷。并见邓蜀生文:《黄绍湘著:《美国通史简编》--兼谈美国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原载《读书》1980年第6期,收录于邓蜀生著《美国历史与美国人》第424~431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月第1版。
[4] 《美国史论文集》(1980),生活·读书·三联书店1980年9月第一版。是从1979年冬季在武汉举行的世界史学术讨论会和中国美国史研究会成立大会所收到的有关美国史论文中选编的,共收录27篇论文,42万字。《美国史论文集》(1981-1983),生活·读书·三联书店1983年12月第一版。是从1981年至1983年间两次美国史学术讨论会收到的一百多篇论文,另外还有我国美国史学者专为本集撰写的文章,共收录28篇论文,45万字。两个文集反映了我国美国史学者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史论文水平。张友伦先生在收入本文集的文章《淡定一生成就斐然》说:“邓先生曾为研究会编辑和出版过几本论文集”“既显示了当时我过美国史的研究水平,也加强了会员的凝聚力。”“论文集问世以后很受读者欢迎,一直是高校学生们的重要读物。”并见《美国史论文集》(1980年)提要,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07年3月24日。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820;《美国史论文集》(1981-1983年)提要,黄安年文,黄安年的博客, 2007年3月24日,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819
[5] 见《从随军记者到出版人和历史学家----对话人民出版社资深编审邓蜀生》,《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8期第128页。
[6] ,文集收集了在美国17所大学从事历史研究的25位我国青年学者的文章24篇,共28余万字,从理论和方法、类种与流派、问题与解释等三个方面对当代美国和欧洲国家的史学研究作了介绍。时任中国留美历史学会会长满云龙在《写在前面》中写道:“人民出版社邓蜀生先生在审校过程中,不但以高超的编审水平纠正了原稿中多处疵误,而且以史学前辈特有的宽容和耐心,对本书编者予以不懈的引导和支持”。
[7]陶文钊文《在两个丛书编委会与蜀生同志的接触》、张友伦文《淡定一生成就斐然》均见《战地到史林—邓蜀生九旬文集》,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版。
[8] 《当代美国社会保障政策(1945-1996)》作者自序第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
[9] 见《从战地到史林—邓蜀生九旬文集》,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版。
[10]《战后美国史,1945-1986》,本册主编刘绪贻,人民出版社,1989年6月第一版;《美国内战与镀金时代,1861-19世纪末》,本册主编丁则民,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第一版;《美国的独立和初步繁荣,1775-1860》,本册主编张友伦,人民出版社,1993年9月第一版;《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1929-1945》,作者刘绪贻、李存训,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第一版;《崛起和扩展的年代,1898-1929》,本册主编余志森,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美国的奠基时代,1585-1775》,本册主编李剑鸣,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以及《战后美国史,1945-2000》,本册主编刘绪贻,人民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以上总主编均为杨生茂、刘绪贻。
[11]第1卷《美国的奠基时代,1585-1775》;第2卷;《美国的独立和初步繁荣,1775-1860》;第3卷;《美国内战与镀金时代,1861-19世纪末》;第4卷;《崛起和扩展的年代,1898-1929》;第5卷《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1929-1945》;第6卷《战后美国史,1945-2000》),以上均为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12] 见〈德高望重的邓蜀生先生和中国的美国史研究》载《美国史研究通讯》,2004年第2期(2004年12月)。并见《史学月刊》2003年第9期中相关文章。
[13]刘、张两先生文均见《从战地到史林—邓蜀生九旬文集》,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版。
[14]人民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版,52万字,该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系统阐述美国外交政策的著作,该书前言说:“本书是为大学生和研究生撰写的一本参考书,也是为对美国外交政策产生兴趣的广大读者提供的一种读物。” 并见杨生茂主编《美国外交政策史 1775-1989》提要,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5月7日发布,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321122
[15] 见《从随军记者到出版人和历史学家----对话人民出版社资深编审邓蜀生》,《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8期第128页。
[16] 见《从随军记者到出版人和历史学家----对话人民出版社资深编审邓蜀生》,《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8期第127页。并见邓蜀生文:《评“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世界历史》1982年第3期。
[17] 见《林肯集(演说和著作,1859-1865)》提要,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2012年6月26日发布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58595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585960.html
[18]见《从战地到史林—邓蜀生九旬文集》,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版。
[19]见“《美国2500历史名人传略》提要”,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07年3月18日,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693
1988年12月13日邓蜀生写给我的一封信中谈及当时面临的出版困境。来信是从李世洞和我分别负责的翻译美国《传记词典》一书的编辑出版开始说起的,在谈及美国史多卷本的编辑出版时邓先生说:“出版事业面临绝境。刘、杨二教授主编的美国通史第一册《战后美国史》,现在已三校定毕,征订数刚来到,只有2370册,竟未达到开印基数,现在此书已搁浅,我已函绪贻同志商量补救办法。如果《战后美国史》达不到最基本的印数起印点,其他各卷更不堪相象了。由此,我想到我们这部《传记词典》是否也会遭到相同命运,每念及此,寝食不安,惶惑不已。The Past Before US一书发稿到出版部,因为赔钱达10000多元,不能发行,现在期待用一本留美博士论文集的外汇补贴来弥补这一亏损才能付印,可是这本论文集还是未定之天。现在,事实上历史译、著均已面临绝境,一本稿也不能发,一发就赔。”(没有邓蜀生 就不会有《美国通史》六卷本的面世----从一封通信谈起,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2年7月11日发布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590953.html)
[20]见《影响世界的100次事件》提要,黄安年文,黄安年的博客, 2007年3月23日,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803.html邓先生在前言中写道:“《世界100系列丛书》的宗旨就是要为读者了解外面的世界作出一份努力,以影响世界的重大事件、战争、人物、著作和文化等五个方面为经络,描绘出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粗略轮廓。人类历史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否定自我、战胜自我从而逐渐完善自我的过程。在世界历史舞台上起过正面和反面作用的人物何止千万?在历史长河中出现的偶然和必然的重大事件又岂可胜数?推动和阻滞历史发展的战争史书又何可备载?历经灾祸而劫后幸存的书章典籍又焉能以数计?
人类斑斓多彩的古今文明又岂是人为划分为几种形态所能包容?本丛书以100定数必然是挂一漏万,拾沧海之粟,而且还不得不受篇幅所限。丛书所包含的《影响世界的100个人物》、《影响世界的100次事件》、《影响世界的100次战争》、《影响世界的100本书》和《影响世界的100种文化》等五本书,都只能遴选出外国对世界产生影响的相关百题成文百篇,每篇3000字上下,每本则为30多万字,五本共为一百五六十万字,虽非巨帙,但也很可观了。”见《世界100系列丛书》前言,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版。
[21] 见“别具一格的《美国史话》”,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11月29日发布,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388477短文中谈到:“这部书在编译上有一项别开生面的尝试。原书本是八十万字的一卷本大书。中文编译者把原书的二十七章按不同的主题分别编成六本书:《美国建国史话》、《美国扩张与发展史话》《美国文化教育史话》、《美国文学艺术史话》、《美国科学技术史话》和《美国社会史话》。这样,既保留了原书的完整内容,又突出了原书的特点。分册出版的《史话》,不仅适应了读者对象的不同需要,而且缩短了出版周期。”“从这部中文版《美国史话》编排结构上,可以看出编者多为读者着想的苦心。他们不仅将原书按专题编成六本独立成册的书,而且将原书中独立编列的资料和图片说明在每册译本中汇成“资料·掌故”,作为每一章的组成部分,这样显得形式活泼。据说出版社还准备将这六本互有联系的《史话》汇订成一套,为希望买到完整的《史话》读者提供方便。” (原载《人民日报》,1985年5月6日,第5版。)
[22]见《从随军记者到出版人和历史学家---对话人民出版社资深编审邓蜀生》(《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8期第126页、132页),在谈到张纯如的《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杨夏鸣译,东方出版社,2007年)新版时,他说:“我是责任编辑”,最早一版的译文的问题比较多,盗版后印错的更多。“后来我们商量的结果,我们要出一个正式版的,后来跟张纯如的母亲一商量,她对译者也满意,后来就出了这本新译本。” ,张纯如的母亲张盈盈在中文版序中写道:“我非常东方出版社南京大屠杀70年之际决定请杨夏鸣教授将,张纯如的著作《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重新翻译并出版。编辑、杨教授和我就有关翻译事宜磋商多次。杨教授除了严禁地翻译了原文外,也将原文每章后的注释根据学术规范一一译出,可见杨教授和编辑对此次翻译只认真与慎重。”
[23] 见“《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2007年新译中文版出版”,黄安年文,黄安年的博客,2007年10月9日发布,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8647
[24] 见《从随军记者到出版人和历史学家---对话人民出版社资深编审邓蜀生》(《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8期第118页、122页);并见邓蜀生先生在朝鲜战争时期的部分时政性论著,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2年6月25日发布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585582.html
《美帝狂妄的战略计划》(邓藏本)提要,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2012年6月19日发布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583659.html
《震撼世界的朝鲜人民解放战争》(邓藏本)提要,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2012年6月19日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583632.html
《珍贵的资料,细心地寻找》,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2年6月26日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585928.html
[25]《历史研究》第2期,收入邓蜀生著《美国历史与美国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6] 见《伍德罗·威尔逊》提要,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12月3日发布,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389962
[27]邓蜀生著《罗斯福》第3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版。见邓蜀生著《罗斯福》提要,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11月29日发布,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388444.html
[28]杨玉圣:《祝福邓蜀生先生》, 《中华读书报》2005年1月14日。
[29] 见邓蜀生著《美国与移民》提要,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5月19日发布,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326301
[30] 原载《美国研究参考资料》1992年第2期,第49-52页。收入《从战地到史林—邓蜀生九旬文集》。
[31]《世代悲欢美国梦--美国的移民历程及种族矛盾(1607-200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另见杨玉圣文《一个美国史研究者的足迹——评邓蜀生著《美国历史与美国人》 》,《美国研究》1994年第1期。
[32]邓蜀生著:《美国历史与美国人》,人民出版社,1993年1月第1版。并见邓蜀生著《美国历史与美国人》提要,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5月19日发布,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326353
[33] International Contributing Editors, China :Deng Shushe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published by Organization of American Historians,Vol. 79 No.2, September 1992。
[34] 见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Vol.79 No.3, December 1992 International Contributing Editors, CHINA: Huang Annia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 Liu Xuyi, Wuhan University; Yang Shengmao, Nankai University 。并见:刘绪贻先生和《美国历史杂志》(JAH)的中国特邀编辑,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2年2月7日(北京时间)发布,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535108
并见《德高望重的邓蜀生先生和中国的美国史研究(美国史研究通讯版)》,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1年5月14日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444158。 另见《默默奉献美国史研究的资深学者邓蜀生》,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09年2月26日发布,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217325
[35]请详见“为《美国历史杂志》国际特邀编辑 杨生茂先生1992年给我的几封信”,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5月17日发布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325286
[36] 黄安年:《学界之幸 人间之福——祝贺刘绪贻先生百岁华诞》,载《野老丹心一放翁----庆祝刘绪贻教授百年华诞文集》,第57页,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版。
[37]《 和邓蜀生先生合影在我家》全文,见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5月28日发布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329730.html
[38]参见辛广伟文:《想起邓蜀生》,收录于《从战地到史林》一书。
写于2012年7月1日
[黄安年教授是中国美国史研究会顾问]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0: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