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可敬的“老编辑”

已有 2764 次阅读 2012-11-4 07:06 |个人分类:美国问题研究(07-11)|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可敬, “老编辑”

可敬的“老编辑”

 

资中筠(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2114发布

 

(按:本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资中筠先生所作。原载黄安年编:《从战地到史林邓蜀生九旬文集》第490-492页,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10月第一版。)

 

“老编辑”是邓蜀生先生自称,姑以此为题,当然远不足以概括先生一生多方面的成就。

我听到邓老(过去称老邓,现在应该称邓老了)这一自称是在一次小会上。那是我任职的美国研究所举行的一次对某本书的评审会。起因是美国所向福特基金会争取到了一笔出版资助,每年以一定的数目资助出版有关美国研究的学术著作,条件是要有专家评审,并已有出版社接受。邓老既是资深出版人,又是美国史专家,并且是美国史学会的成员,理所当然地被聘为评审会的成员。

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出版业正在改制中(似乎这种“改制”从来没有停过,直到今天还在继续不断,使出版界人士穷于应付),在新旧交替中困难重重。出版与销售严重脱节,学术著作的出版十分艰难,越是高水平的越是曲高和寡,印数极少,还常要作者自己承担包销一定数量,也就是学者还要负责推销自己的著作,局面尴尬。学术著作如能争取到出版补贴,出版社当然求之不得。不过当时与现在不同,政府远不如现在那么财大气粗,像社科院那样的单位更是以“穷”著称,很少能为学术著作支付出版补贴。美国研究所取得这一优越条件是很幸运的。

在经济压力之下,各出版社被迫牺牲高品质,追求“畅销”。除了完全迎俗的读物外,那个时期的特点是某些知名的外国作者的作品广受青年学子追捧。翻译著作成为出版的热点。但是翻译人才却远远跟不上,于是萝卜快了不洗泥,短期突击一年半载外文的,也敢承揽哲学名著的翻译,出版社往往省去许多技术上的审阅、校对程序,出现一批粗制滥造的译著。在那次会议期间大家纷纷议论这些现象,议论出版业的困境,也只能发发牢骚。已经有人愤然提出“逼良为娼”之说(当时这句话似很尖锐,现在却已广泛应用到许多领域,不是出版业专有了)。记得邓老叹气说“现在老编辑都感到凄凉,年轻编辑倒不感到凄凉,因为年轻编辑没有当过老编辑”。这句有点拗口的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以“凄凉”来表达那种心情,至今难忘。“老编辑”三字有千钧之重,包含了丰富的内涵:阅历、学识、水平、眼光、敬业和担当。以后在我的工作中同越来越多的出版社、出版人打交道,特别体会到“老编辑”之可贵。

我本人无缘在邓老手中出版过书,却有幸得到他为我的第一部有关中美关系史的专著写评论。先夫陈乐民有过此缘分,而且其经过确实体现了“老编辑”不寻常的胆识和追求。当时我们刚搬到东总部胡同社科院的宿舍,发现刚好与他家同住一条胡同,相隔几百米,于是就有了互相走动的关系,我们谈话的题目总离不开学术问题。社科院的“国际片”一般重国别研究,而且重点在外交、政治、经济,而乐民当时正对欧洲作为一个整体观念进行思考。并且着手写了一些篇章。大约他同邓老谈话中也涉及这方面的话题。有一天,邓老对他说,现在人民出版社下面成立了“东方出版社”,出书可以灵活一些。此刻正好有一个空挡,你赶快把书稿完成,我可以插空印出来。过了这个时机就难了。在他的督促下,乐民抓紧完成书稿,书名《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15万字,1988年问世,开本是窄窄的口袋本。印了3500册,这在当时已经不算少了。定价是2.7元。这件事今天看来似乎平常,在当时却很特殊,因为如上所述,那正是学术著作出书难的时候,出版社对作者是买方市场,与现在情况不同。这个题目又是冷门,而且还有点“异端”。因为当时在国际关系领域的主流观念还没有脱离“三个世界”的“阶级分析”法。把“欧洲”作为一个“观念”,还加上“历史哲学”,就带有“唯心主义”的味道。此书出版后,我记得有人告诉我,一位当时也在社科院的资深马列主义经济学家见到后,曾对“欧洲观念”之说表示鄙夷,认为有点离经叛道。而陈乐民却通过这本小书的写作初步理清了思路,奠定了以后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书出来以后,居然还在业内有一些读者,产生了一些反响,比原来预料要好一些。如果没有邓老的慧眼和热心鼓励,他可能不一定有信心在短时间内成书。即使写成,出版的时间恐怕要大大推后了。所以他在前言中专们提到“邓蜀生同志给我很大的鼓励和帮助”,表示感谢。在那种情况下,当机立断主动促成这本书,无论是从政治还是经济的角度,都体现了出版人的眼力和支持学术的热忱。

邓老阅历丰富,事业也是多方面的。除了出版,对美国社会和历史也有独到的研究,在八十年代美国研究刚刚起步时,他也是走在前面的。他的著作《美国与移民》,选题与视角在当时都比较新,此书是1990年出版。我在世纪末撰写《冷眼向洋》的美国部分时还是案头参考书之一。

以后我们都搬了家,以后又各自退休,就很少见面的机会了。转眼邓老竟届九十华诞,乐民已经作古,我本人也过了八十。谨以对往事的点滴回忆为邓老寿。

                               20126

[资中筠研究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629060.html

上一篇:民族英雄葛云飞宗谱和葛纪华老人
下一篇:近代美国史主要参考书目(1992)PDF版
收藏 IP: 110.232.35.*| 热度|

1 yh369z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4: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