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刊姓“学”----在1990年扬州《红楼梦》笔谈会发言
受权发布吕启祥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2年8月31日发布
“学刊”的这个笔谈会,从去冬开到今春,从北京开到江南,与会的人虽已不同,话题还是一样。可以预料同样的题目今后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还会继续,因为关于红学的前景和学刊的未来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我愿就此话题继续谈谈自己的想法,这次侧重在“学刊”。近来常想,在中国报刊史上,象《红楼梦学刊》这样缘一部作品而办的学术专刊,能够连续出到十年以上,不说绝无仅有,亦实属罕见。这个事实本身也可以说明红学的生命力。当然,“学刊”自身还有许多不如人意、亟待改进的地方,这里提出几点来供考虑。
首先,“学刊”姓“学”,保持她的凤貌首要的在于保持学术水准和品格,文不论长短、人不拘新老,学术质量应是学刊选文的第一标准。过去大致是遵循这一点的,今后应力争做得地道些。从总体上看,学刊不趋时,也不保守。即一方面没有去迎合流行一时的各种“新潮”,满篇新名词洋术语而其实并无真知灼见的文章向所不取。学术原不是时装,追赶时髦将导致自身价值的跌落和丧失。另一方面也没有墨守成规、自我封闭,保守和僵化会阻塞学术的发展,只有鼓励创造性的研究、扶植新生力量才会给刊物注人生机和活力。近年来,在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学刊幸得各方面的关怀而支持了下来,没有改变性质和降低层次。从今年起,为了节约成本不得已取消了彩色插页,读者当能谅解。总之,作为一个严肃的、较高层次的学术刊物,应当珍视自己的传统和在读者当中的影响,把保持和提高学术质量,看作刊物今后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旨。
其次,刊物的学术质量或曰学术性并非一定要板起一付学术面孔,文章必定是长篇大论。这里不是笼统地反对长文,凡属潜心研究、确有见地的文章,尤其是考据性质的成果,为了论证的充足,多占些篇幅是必要的。但学刊上确有一些文章水分太大,篇幅过长。记得今年《文艺研究》第一期上登过一幅漫画,一位编辑在发稿之前将文章放入“高效脱水机”中,把它甩干,可谓切中时弊。我们的编辑部应当认真进行“脱水”这一道工序,使有限的篇幅能提供给更多的作者。在作者,也要破除文章不长就“不够分量”、“不够气派”的心理,仿佛短文、易读之文就登不了学术的殿堂。其实短小精粹、言浅意深的文章更须经过锤炼和思索,同样具有学术价值。记得吴组缃先生在一次编委会上讲过这样意思的话,说学刊上有些补白性质的小号字排的短文,往往能提出一得之见或提供某项资料,这就比那些水分很大的长文更使人得益因而也更让人爱读。我体会吴先生的讲话意在提倡言之有物的学风和文风,革除那为学为文浮泛空洞的习气。学刊应当倡导良好的学风和文风,不论长篇还是短制,都应力戒陈言、洗去浮辞,多作平易扎实之论,多说新鲜活泼的话。这样,就能更好地促进红学的发展,也能赢得更多的读者。
再次,学刊的作者队伍亟待扩大和更新。说实在的,我常常有一种危机感,担忧红学的队伍缺少“后劲”。回想1979年学刊的首次编委会,老中青济济一堂,何等兴旺!十多年过去了,老一辈学者如茅盾、王昆崙、叶圣陶、何其芳、顾颉刚、吴恩裕、吴世昌等相继谢世,真是历史规律不可抗拒。对于今天健在的老一辈学者,学刊应当尽一切可能,将他们的研究成果、治学心得搜集发表,不论是文稿还是谈话,都应视为宝贵的学术财富。在中青年的红学研究者和爱好者之中,应当说,学刊多年来培养和联系了一批作者,但无论就数量和质量而言,都很不够。学刊在发现人才、开拓领域、增设栏目、交流信息等等方面,还有许多事情可做,特别是在有计划地确定选题、有目的地组织稿件这样的重大问题上,缺少主动性和预见性。限于人力,同读者和作者的联系也有待加强。事实上,学刊有一批忠实的读者,包括各个阶层、各种社会职业和各种年龄层次。据我所知有一位浙江的农村读者,竟从创刊号至今一期不缺,最近因邮局发行失误书未到要退款,他坚决不要钱而要刊物。在一个偏僻的村镇订阅而且保存了十多年来的全套学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令人感动。新的作者很可能就蕴藏在这样忠实的读者之中。希望今后每期刊物的作者名单上多有一些新的面孔,而老朋友们,也能够焕发新的学术丰采。从根本上说,红学的繁荣和学刊的发展,有赖于作者队伍的扩大和素质的提高。
末了,还想谈一点我自身矛盾惶遽的心情。我不是学刊编辑部的工作人员,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和作者,对于学刊主编和编辑的辛勘劳绩,深怀敬意;另一方面,自己在研究所工作,又忝为编委,并未为刊物出什么力,因而深感歉疚。刊物的缺欠和不足,自己也应有一份责任;唯愿今后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学刊尽点心力,或可稍释此种矛盾和不安。
(写于1990年3月, 原载《红楼梦学刊》1990年第3辑,第15-18页,扬州《红楼梦》笔谈会发言)
照片7张翻拍自该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7: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