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邓蜀生文集的人生轨迹和学术留痕有感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2年7月5日发布
自6月初到今天早晨,紧张的一个月时间为九十高龄的邓蜀生先生编辑他的九旬文集忙碌,其中前两部分人生轨迹和学术留痕均已经完成,第三部分文友赐篇正在集结之中,其截止时间是7月31日。今天上午我将前两部分文字稿及书中准备选用的几十张照片(备选量超过此数),送到住在人民出版社附近的邓先生家,这一部分约有43万字左右,人生轨迹部分含个人职业生涯回顾;两篇访谈;印缅前线战地通讯4篇(1944-1945);上海《新民晚报》记者采访两篇(1946-1947);上海《观察》特约通讯5篇(1948)。学术留痕部分含个人论文选辑 ,个人书评及其他 ,学者评书 等,惟主要著作和编辑书籍举要,待补。
人生轨迹和学术留痕部分集中反映了邓先生的人生和学术发展脉络,体现了先生的为人和为学。
为收集整理和精选这些学术资料,邓先生自己花费了许多时间,力求精选,其中有些1944-1951年间的资料已经失散,难以找回(当时有写采访者借去未还回),需要编辑耐心寻找发掘和整理。几经周折,这些终于找到。这要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研究生王娟(1944-1948年资料)和南开大学美国研究室张聚国博士(1950-1951年)的辛劳。这些珍贵资料要抓转换成WORD文件还得费一翻功夫,需要辨认和录入及文字校正。
至于学术留痕部分近30万字,绝大部分是需要扫描和重新录入的,扫描的辨认率在80%左右,需要补充辨认不出来的20%部分,还有相当数量的文字是需要重新录入的,这些部分只能全部有自己来做,原因不在省钱,而在于时下没有人即使社会上的录入服务员不不愿意接这样的活,他们觉得费用低不如复印、刻盘来得快,即使高费用(例如一页8元)质量还难以保障,于是我这位录入员就发挥了超常作用兼录入、校对和甄别于一身。当然这些功夫都没有白费,全部文字稿出来了,邓先生手里有一份清晰可见的头两部分的大字本打字稿,如果加上7月底收齐的第三部分,那么全书的内容就全了。
照片部分收集和整理也很费时费功,先是邓先生自己翻箱倒柜地精选,接着是笔者加以汇和增补形成现在的包含个人、人民出版社、美国史学界、家庭生活、书影五部分的内容,其中从先生3岁到今年的照片均有展现,内容十分的精彩。
目前,邓先生在仔细检阅这些资料和照片,同时静候正在撰写的文友的赐稿,补充一些需要继续完成的工作,期待七月底汇总完成该书交中国法制出版社的送审稿,估计这本书有四十七八万字和几十张照片的规模。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5: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