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镇江金山寺外景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2年6月23日发布
5月18日上午,参加曹寅与镇江暨程乙本刊行220周年学术研讨会的人员一行人,来到古刹镇江金山寺参观,这里是游客云集的地方,会务组联系镇江名导游为我们讲解,他介绍说:"金山寺始建于东晋,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寺庙建筑把金山山体包裹住,从远处看,只见寺院,不见山,因此,也就有了“金山寺裹山”之说,寺依山而建,山以寺闻名,走进去,你会发现,包裹着 的不仅是金山寺,还有这座江南名山古刹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 "
下面的照片15张是在进入金山寺大殿随机拍摄的。
***********************
江苏镇江金山寺 百科名片
江苏镇江金山寺位于市区西北,高四十四米,周五百二十米,距市中心三公里。古代金山是屹立于长江中流的一个岛屿,“万川东注,一岛中立”,与瓜洲、西津渡成犄角之势,为南北来往要道,久以“卒然天立镇中流,雄跨东南二百州”而闻名,被称为“江心一朵芙蓉”。直至清代道光年间,才开始与南岸陆地相连,于是“骑驴上金山”曾盛行一时。金山形胜天然,风景幽绝,自古为我国优美游览胜地之一。
镇江金山寺简介
镇江金山寺大门
金山寺位于镇江市区西北,海拔43.7米。金山风景幽绝,形胜天然,自古为我国游览胜地之一。原是屹立在长江中的一个岛屿,有“江心一朵美芙蓉”之称誉。唐代张祜描述为“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北宋沈括赞颂曰:“楼台两岸水相连,江北江南镜里天”。至清朝同治初年(公元1861----1874年),这个“千载江心寺”才开始与南岸陆地相连,水上风光变为陆上胜境。由于金山位于长江边上,风景区建筑风格独特,殿宇厅堂,亭台楼阁,全部依山而建,加之慈寿塔突兀拔起于金山之巅,从江中远望金山,只见寺庙不见山,故以“金山寺裹山,见寺,见塔,不见山”的风貌而蜚声海内外。
整个金山风景区有著名的金山寺、法海洞、白龙洞、天下第一泉、芙蓉楼、玉带桥等40余处景点和古迹,而每一处都有一段动人的神话和传说。如白娘子水漫金山寺,梁红玉击鼓抗金兵,岳飞金山寺详梦等等,以《白蛇传》的传说闻名暇尔。
镇江金山寺历史
“白蛇传”的故事和水漫金山这句成语,可说是家喻户晓,但金山在哪儿?却未必世人皆知。
金山位于镇江市的西北部,临江而立,山不高不足百米,但古语说的好,“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金山自古就是镇江的标志。
金山寺始建于东晋,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寺庙建筑把金山山体包裹住,从远处看,只见寺院,不见山,因此,也就有了“金山寺裹山”之说,寺依山而建,山以寺闻名,走进去,你会发现,包裹着 的不仅是金山寺,还有这座江南名山古刹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
历史上有不少文人墨客与金山寺高僧结友,留下许多佳话,据说,当年苏东坡与佛印长老,友情甚合,金山寺内的藏经楼、妙高台、愣枷台,都留下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
金山四宝之一白玉带,原是苏东坡身上之物,何为收藏在金山?这里有段故事:一曰佛印正与众僧讲经说法,东坡走了进来,佛印见东坡进来便说,学士从何处来,此间坐处”苏东坡自恃才高,引经据典答道,“暂借四大为坐”佛印听罢笑道:“学士有意论佛,我有一问若学士能答,我便让坐,否则,留下腰间玉带以镇山门,东坡欣然允诺,佛印问“四大皆空,五蕴非有,学士何处坐?”苏东坡一时答不出来,只得把玉带交给佛印,佛印回送一件衲裙,为此苏东坡写了《以玉带施元长老,元以衲裙相极次韵》以记其事,诗云:“病骨难堪玉带围,纯银仍落剑锋机。欲教乞食歌姬院,故与云山旧衲衣。”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金兀术率十万金兵,乘数百艘战船,朝镇江杀来, 浙西制置使南宋名将韩世忠,驻防镇江,他率八千水师,负责阻击金兵,夫人梁红玉与韩世忠订下了,利用有利地势,将敌诱黄天荡,然后围而歼之的方略,为了鼓舞士气,梁红玉在金山妙高台上,为将士们击鼓助威,这一仗韩世忠大破金兵金兀术损失惨重,败北而去,“梁红玉击鼓战金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千古流芳。
金山的后山有座“御码头”,因康熙皇帝游金山时在此登岸而得名。据说当年,康熙皇帝由上岸,登临金山登顶峰,及目处,大江水天相连,气势雄伟,便即兴提起御笔,要留下“江天一览”四个字,但提笔忘字,竟一时想不起,览字怎么写,正当康熙御笔难收之时,一随行大臣急中生智,出班高声道:臣今见驾,康熙听罢省然,览不就是览字吗?遂落笔览字写出,这就是今凌云亭内御碑上“江天一览”四个字的来历。
镇江金山寺景点
文宗阁
“风景名胜闻书香,凌波峥嵘文宗阁”
文宗阁
在金山寺东侧的湖中小岛上,看到了曾经气象万千的皇家藏书楼——文宗阁。尽管现在的文宗阁还没有扑面而来的书香,尽管还没有读书人孜孜不倦的身影,但文宗阁的秀气与清高,还是让人眼前为之一亮,过去那场浩劫后的惨景,已经烟消云散。金山文宗阁始建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毁于咸丰三年(1853年),经嘉庆、道光两朝,历时75载。据新编《金山志》载:“在山南行宫左乾隆四十七年钦定四库全书成。高宗纯皇帝特颁三部于江浙两省。以一部藏金山,先于四十四年敕建文宗阁以备存储。四十九年圣驾南巡。复谕令士子愿读其中秘书者,就阁抄写。毁于太平天国时”。
文宗阁建于四面环水的金山,仿照宁波天一阁模式,据考证,它的遗址应在江天禅寺东南,原妙高台南麓,即现在的慈舟纪念馆一带。当时的金山四面江水环绕,文宗阁坐北朝南。庭院有门楼三间与阁相对,两侧有廊楼各十间,将阁联成四合院形式。阁前银涛雪浪,气势磅礴,阁后山崖陡峭,峰巅浩伏。阁内瑶版玉韬,千箱万帙,藏书甚富,是镇江历史上第一座图书馆。1779年,弘历帝应督造该工程的盐运史呈请赐名“文宗阁”,并亲笔御书“文宗阁”和“江山永秀”的匾额,悬挂阁中。
金山文宗阁与北京故宫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原阁、沈阳故宫的文溯阁、承德行宫的文津阁、 扬州大观堂的文汇阁、杭州圣因寺的文澜阁,被世称为七阁,庋藏《四库全书》,先后共收藏书籍3461种,其中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首罹兵燹,阁书俱焚。文宗阁被毁后,复建文宗阁的呼声很高,多少镇江人为恢复文宗阁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著名清史专家阎崇年先生2008年5月到金山风景区参观时,也曾郑重建议金山重建文宗阁,恢复镇江古城的灿烂文化和历史古韵。
这次规划重建的文宗阁位于原金山风景区办公室处,为江南庭院式仿古建筑,占地总面积约1286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约为934平方米,主要包括门厅、御座房、休闲亭、长廊和主体建筑文宗阁。大门主入口朝南,整个建筑群落由南向北依次递进增高,依次为门厅建筑面积51平方米,高度为4.3米; 御座房建筑面积约为89平方米, 高度为9.8米;文宗阁建筑面积约为320平方米,高度为13.5米,二层重檐。左右穿插以廊亭,富于变化,具有典型的江南古典园林特色。
兴建的文宗阁,沿袭了当年的一草一木,给人的感觉兴奋而苍凉。远没有当年的霸气,多了一分秀气与清高,掩映在百花丛中,仿佛远离城市的喧哗,安安静静做学问,却是一个难得的逍遥之地,旅游之地。
百花洲
“禅花意境迷人处,空灵秀美百花洲”
百花洲
顾名思义,百花洲以花得名,以花扬名。徜徉在百花洲,虽然诸多花的品种,很多游客叫不出它的名字,但每一种花的高雅与芬芳,却给人带来了别样的意境。穿梭在百花丛中,感受百花洲迷人魅力,改造后的百花洲真的让人不虚此行。百花洲改造工程于2009年6月18日开工,改造面积2万余平方米,新建水月轩、亲水漂台、紫薇花架及曲折长廊等园林景观建筑约600平方米;改造地形3000余立方米,修缮虚花渡、溪月厅及门楼等古建筑;种植鸡爪槭、银杏、桂花、刺骨冬青等乔木17余种近700棵,配置垂丝海棠、樱花、连翘、白玉兰、紫玉兰、丁香、腊梅、梅花等花木近百种,栽植万年青、南天竹、金山绣仙菊、三色堇等地被35种约8000余平方米,形成了四季有绿、四季有花、花木扶疏、百花争艳的植物景观效果。
新改造的每个景点,都有每个景点的故事和传说,百花洲也不例外。古往今来,可能佛教与花都有着很深的渊源,古代许多高僧就是在观看花开花谢的无常变化中明心见性而悟出真谛,所谓“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禅宗起源即与花有关。《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卷一称:“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拈花一笑”是禅宗的一个故事。说是有一天,教主释迦牟尼上大课,众多弟子眼巴巴地望着他,他却一句话也不说。伸手从讲台上的花盆中,拿起一朵花,在手中转来转去,好像在暗示着什么。弟子们谁也不懂老师这个动作是什么意思。这就是“释迦拈花”。 释迦有个大弟子,叫迦叶。佛经记载,看见释迦拈花,迦叶“破颜微笑”。宗教堂会,戒律极严。可就在这鸦雀无声中,迦叶尊者竟然“噗嗤”一笑,尽管不是开怀大笑,只是微笑,也是大大出乎常规的。这就是“迦叶微笑”。这师徒两人神神怪怪的行为,合在一起,就叫做“拈花微笑”。而这一故事在百花洲得到了演绎,大大增加了景区的文化厚度。 记者在现场看到,规划依照“佛祖拈花,迦叶一笑”的禅宗典故,在中心草坪北侧营造微地形起伏,曲径转承,于花丛中置石组以象征灵山会众,至春则繁花锦绣,香气袭人,游客可在这众香界中体味“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禅意。 此外,保留并整治原有景观建筑。北侧一处为虚花渡,作为游船码头服务用房。南侧一处为溪月厅,做茶室兼旅游产品出售用。中部一处为水月轩,作为禅乐表演的服务及管理用房,临水处建照壁和禅乐台,水上设石栈道和印心桥。白天作为临水远眺芙蓉楼的赏景处。入夜,以金山寺为背景,以禅乐台、石栈道和印心桥为舞台,进行禅乐表演,融合水声、风声、林涛和虫鸣等各种大自然的声响,表现溪山坐禅、踏水行歌、寺塔风铃、风幡心动的禅宗意境。禅乐表演的观赏均在游船上进行,作为金山景区的特色旅游项目。禅宗文化通过现代艺术形式来传递表达,更能吸引各种层次的游客。
镜天园
“楼台两岸水相连,江南江北镜里天”
镜天园
登高望远,每次站在高高的慈寿塔上,无不感叹长江的雄壮与伟岸,滔滔江水记录着历史长河的点点滴滴。而如今,再次登上慈寿塔,另一番景象却别有洞天。俯视金山新景镜天园,一个大大的“禅”字,不由感叹设计者匠心独具,韵味十足。改造的镜天园景区,以“书茶·禅境”为主题,营造参禅悟道的浓厚氛围。禅境是直指心性本体的,只要明心见性,即可成就佛境,禅境实质上就是心境。禅宗历来就有通过练习书法这种抽象艺术来顿悟的传统。古人认为“晓书”则是“通其意”,是一种禅宗式的顿悟。《禅月集》中有《观素草书歌》:“……我恐山为墨兮磨海水,天为笔兮书大地,乃能略展狂僧意”。晓书坪广场上有“禅”字样绿化,人们可以水为墨,以地为纸,修习书法,领悟禅意。西侧设心动坐,曾有禅师教导前来讨问的信徒,讲禅就如同茶水入杯一样。倘若不把茶杯倒空,茶水就会溢出,倘若不虚怀若谷,就无法听禅悟禅。茶庭内设净手钵等景观小品,并有禅茶程序的演示和说明,营造幽静素雅的品茗氛围。南侧设偈语长廊,长廊每一进门楣上题有禅宗偈语,发人深省,与一水之隔的佛教广场相呼应。廊南侧堆坡,塑造微地形,上设禅心亭。
在入口处设“空门”,取意“遁入空门”之意,让游客在进入公园之时,就能感受禅境的空灵。在镜天园的中心位置,采用生命力强、叶色季相变化明显、开雪白花团、结火红果实的欧洲荚迷新品种植物,白细石子平铺衬底,用6500株欧洲荚迷打造出一个占地面积达1350平方米的植物景观“禅”,体现生态低碳园林建设理念。镜天园南侧建有“偈语长廊”,与一水之隔的金山广场相呼应,东侧有江天禅寺和金山宝塔,形成了浓烈“禅”境氛围,令人回味无穷。
镜天园改造工程于2009年11月5日开工,改造面积81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79.76 平方米,长廊174 平方米,管理用房84 平方米,心动坐12.76平方米,种植乔灌木200余棵、完成“禅”字(欧洲荚蒾)种植413平方米、完成草坪及地被种植3500平方米。
御码头
在山北有十三级台级,原作伴月式,两边护有石栏,左右有钟鼓楼(清咸丰年间被毁)。清康熙、乾隆两帝南巡时,先后几次来金山都由这码头上岸,故称“御码头”。
白龙洞
白龙洞在金山西北山脚下玉带桥旁。相传唐朝武则天的侄孙灵坦来到金山,在这洞里打坐参禅,白蟒就避走了,毒气也没有了。白龙就是指这条白蟒。
观音阁
从夕阳阁登山而上,南面正中有观音阁,又叫士阁,因阁中供奉观音,故名。此建筑与楞伽台、妙高台,西与慈寿塔、法海洞丹辉碧映,椽摩栋接,连成一气,足以壮此名山胜概。
妙高台
妙高台又名晒经台,“妙高”是梵语“须弥”之意译。刘编《金山志》载:“妙高台在伽蓝殿后,宋元佑僧佛印凿崖为之,高逾十丈,上有阁,一称晒经台。”几经兴废,明代僧适中,清代薛书常相继重建。1948年与金山寺大殿、藏经楼等同毁于火,如今仅存台址。当年妙高台,还是赏月佳处,并且流传着名士苏东坡曾在此赏月的轶事。
此外,据传“梁红玉击鼓战金山”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公元1130年南宋名将韩世忠用四千水兵将几万入侵的金兵围困在金山附近,梁夫人登上妙高台亲擂战鼓,鼓气助阵,大破金兀术部众。这个历史故事被搬上戏剧舞台,英风千载,流芳百世。
慈寿塔
又名金山塔,创建于一千四百余年前的齐梁,塔高三十米,唐宋有双塔,宋朝叫“荐慈塔”、“荐寿塔”。1472年,日本画家雪舟等杨登游金山,曾绘《大唐扬子江心金山龙游禅寺之图》,上有南北相向的两座宝塔。双塔后毁于火,倒坍后,明代重建一塔,取名慈寿塔。按照古代各国佛教的习惯,一般情况建寺同时建塔,特别是名山大寺,有寺必有塔。到清代咸丰年间,此塔又毁。光绪二十年,金山寺住持僧隐儒誓建此塔,往京都向清廷呼吁,慈禧命他自行募捐修建。他奔走南北,沿门托钵,多方募化,并得到两江总督刘坤一的支持,约经五年,募银二万九千六百两建塔,仍名慈寿塔。此塔玲珑、秀丽、挺拔,矗立于金山之巅,和整个金山及金山寺配合得恰到好处,仿佛把金山都拔高了。塔为砖木结构,七级八面,内有旋式梯,供游人登塔远眺。每层四面有门,走廊相连,面面有景,风光各异。游人登临塔顶。凭栏远眺:东望长江中的焦山和形势险固的北固山,南望城市风光行重重叠叠的山峦峻峰,西望波光粼粼的鱼池和浩浩荡荡的大江激流,北望烟波缥缈的古镇瓜州和古城扬州,令人大开眼界,心旷神怡。
七峰亭
七峰亭在山西侧金鳌岭上。古代因有七座小山突起,名七峰岭。后削山建阁,故以七峰阁而名。
芙蓉楼
金山芙蓉楼为镇江历史上的名楼,始建于东晋,为二层楼,高17米。该楼融古典园林建筑宇艺术之精华,独具匠心,富丽堂皇。芙蓉楼外语金山风景区塔影湖畔“天下第一泉”内,与金山寺隔湖相望,三面依湖临水,直出水面,周围绿树环抱,垂柳丝丝,柔姿万千。
大雄宝殿
出天王殿,便见金山寺主体建筑大雄宝殿耸立。大雄宝殿为1985年重建,1990年落成。“大雄宝殿”四字为赵朴初题写,高悬殿额,大雄宝殿歇山重檐,雕梁画栋,黄墙红柱,金色琉璃屋面,白石柱础栏杆,气势雄伟庄严。 大殿为正方形,高25米,深24.6米,内36根子柱擎立。由于大殿在原址向后移八米,殿前更为开阔。大殿设计兼有北方宫廷雄浑富丽气势与南方园林精美雅致的风格。大殿外墙书"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八字。殿内正噗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和药师佛分立两侧,两旁六十八罗汉,背面为海岛观音像,两旁站立善财童子、龙女,中有金山寺德云比丘,金山寺海岛图也在其中,特别引人。大殿上方四周圈棚列56尊罗汉。大殿外墙镶六扇檀香木雕圆窗,每一扇画面都是与佛教相关的历史人物和故事,有三扇讲的是与金山寺有关的三则故事。毁于1948年春大火的原大雄宝殿为明代建筑。
古法海洞
法海洞又名裴公洞,在慈寿塔西下侧的悬崖上,相传是金山寺开山祖师法海和尚来到金山时住的地方。现洞中塑有法海塑像一尊,洞口横额“古法海洞。”在神话故事《白蛇传》中,法海是一个阻挠破坏青年男女美满婚姻的恶僧,可历史上他却是位有德行的高僧。法海姓裴,人称裴陀头,河东闻喜人。他父亲裴休是唐朝宣宗皇帝的宰相,感到“伴君如伴虎”,一旦得罪了皇帝是没有好下场的。他十分信仰佛教,认为富贵荣华不如出家好,因而决心送子出家为僧。裴陀头出家到江西庐山,取名法海,他在庐山学道参禅,一心修炼。后来到镇江金山,那时寺宇荒废,荆棘丛生,还有蟒蛇为害。他就找到山上西北角的这个岩洞,住在洞里参禅打坐,白蟒就避走了。法海来金山后,最大愿望是要修复金山寺,他曾燃指一节,以表决心。一天也僧众披荆斩棘,到江边挖土,偶然挖出黄金若干镒(一镒为二十两),就报告润州刺史李奇,李奇又上报宣宗皇帝,宣宗命他把黄金给法海作修复庙宇之用,并赐名为金山寺。
江天一览
金山最高处,有一石柱凉亭,名留云亭,又名江天一览亭和吞海亭。亭中石碑是三百多年前康熙皇帝陪同母亲来到处于大江之中的金山寺游览时留下的古迹。康熙登高远眺,大江东去,水天相衔,诚雄观也。遂历奋笔手书“江天一览”四个大字。亭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重修,同治十年(1871)复建,两江总督曾国藩将康熙所写的“江天一览”四字刻在石碑上,放置亭内。这里是领略金山风姿,俯瞰镇江全城美景的最佳观赏点之一。
据传康熙在执笔就书时,“江天一”前三个字一气呵成,而第四个字“览”字笔划多,一时竟想不起来。却又不肯“不耻下问”,只是嘴中念着“江天一览”四字,无从落笔。周围大臣侍从一见此情,知道皇上遇一难题,但又不敢直截了当上前提示,虽则一字好提,却怕招来欺君杀头之罪。正在为难之际,有一大臣计上心来,下跪在皇帝面前说了一声“臣今见驾”。康熙一听“臣今见”,恍然大悟,随笔写出览字。因为“览”的繁体字正是“臣、今、见”三个单字组成,这位大臣巧妙地用拆字法提醒了皇帝。由于康熙愣了许久才勉强写了“览”字,所以这一字显得特别细小,云云。
江天禅寺
在金山寺门口,抬头仰望“江天禅寺”匾额,为清代康熙皇帝随太后来金山祈祷时亲笔题写的。江天寺即金山寺,自古就是一座中我闻名的禅宗古刹,始建于东晋年代,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初名泽心寺,南朝、唐朝初称为金山寺。寺宇规模宏大,全盛时有和尚三千多人,僧侣数以万计。清代金山寺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列为中国四大名庙。金山寺由于当时皇帝的信仰不同,曾两度由寺改观。一次是在唐朝,曾把金山寺改为龙游观,将近二百年。又一次是宋朝政和四年,因徽宗赵佶奉道教,又将龙游寺改为神霄玉清万寿宫(道士观),为天下神霄第一。后复名为龙游寺。
一般寺庙的山门都是朝南开的,而金山寺的山门面朝正西,这里自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据传很久以前,金山寺的大门也是坐从朝南,而金山寺屡遭火焚,山门口也经常会发出一阵阵惊天动地的轰鸣声。当时金山的当家和尚深感不安,觉得此事有点蹊跷,便请来一位云游和尚卜算。云游和尚在山寺前后转了一圈,对方丈说:“师傅,您这山门朝南直对天上的南天门,得罪了玉皇大帝,必须改向。”方丈听后,连连合掌曰:“罪过!”于是命人将山门改成现朝西的门向。
传说毕竟是传说,金山寺山门朝西是有其真原因的。据史料分析,当时的建筑师建筑朝西山门是有用意的。因古代金山屹立在扬子江心,游人透过朝西山门放眼望去,便见浩渺大江奔腾而下,正合“大江东去,群山西来”之诗意。这正可谓建筑师的独具匠心所在吧。
由山门入天王殿,中供弥勒佛,人称笑佛。两旁塑的四大金刚,形象高大逼真,意在看守山门。四大金刚俗称四大天王,故称天王殿。左侧是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右侧是北方广目天王,西方多闻天王。弥勒佛旁有联,曰:
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
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
在天王殿牌坊前有巨型石狮一对。
天王殿向后便是大雄宝殿。历来寺庙多损于火灾,原大雄宝殿是1948年毁于火灾,共烧毁二百六十多间亭、台、楼、阁、房屋等。目前地方政府正在积极筹资新建大雄宝殿,可望在1988年重现古殿风貌。据金山寺的方丈回忆,金山寺大雄宝殿内佛像巨大,金色普照,香火通宵达旦,最兴旺时寺庙里拥有数以千计的僧侣。
天下第一泉
天下第一泉又名中泠泉,南泠泉,在金山以西的石弹山下,池畔石栏上有清人王仁堪题写的「天下第一泉」五个大字。此泉曾被陆羽排为天下第七泉,後来刘伯刍根据此泉特有的优点,定为「天下第一泉」。中泠泉又名中濡泉,泉水清澈,水味甘醇清冽,沸水注入杯中可高出杯口而不溢出。。唐代时就已闻名天下。第一泉原与金山同在江中,清咸丰、同治年间,遂随金山登陆。据记载,以前泉水在江中,江水来自西方,受到石簿山和鹘山的阻挡,水势曲折转流,分为三泠(冷是水曲的意思,三泠为南泠、中泠、北泠),而泉水就在中间一个水曲之下,故名“中泠泉”。因位置在金山的西南面,故又称“南泠泉”。[1]
唐宋时,中泠泉还在长江中,汲取泉水须在每日子、午两个时辰,将带盖的铜瓶用绳垂下泉中,迅速拉开盖子,才能汲到中泠泉水。
宋人陆游有诗句提及汲取泉水之难:「铜瓶愁汲中濡水,不见茶山九十翁。」後来因长江主干北移,令金山与南岸相连,中泠泉才移至陆地上。
http://baike.baidu.com/view/3298.htm金山寺
*****************
金山寺
金山寺在江苏省镇江市西北长江南岸的金山上,始建于东晋明帝时。金山寺布局依山就势,使山与寺融为一体。金山之巅矗立着慈寿塔、江天一览亭、留玉阁;大、小观音阁围绕山顶;七峰亭、妙高台、楞阁台等环绕山腰;法海洞、仙人洞、白龙洞等镶嵌山壁;大雄宝殿旧址、天王殿、藏经楼、念佛堂、方丈堂依傍山顶:各种建筑以曲廊、回檐和石级相连,形成楼上有塔、楼外有阁、阁中有亭的“寺裹山”的奇特格局。金山寺有许多历史典故与动人传说,《白蛇传》水漫金山,梁红玉擂鼓战金山,妙高台苏东坡赏月起舞等都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镇江金山寺
金山原是屹立于长江江心的岛屿,曾被称为“江中一朵芙蓉”。由于长江江水流变迁,清道光年间开始与南岸相接,遂成为内陆山。现在,金山雄峙于长江南岸,镇江市区西北,山势巍峨,景色壮丽,登临俯视,长江浩瀚。众多的历史故事发生于此,《白蛇传》水漫金山,梁红玉擂鼓战金山,苏东坡妙高台赏月起舞等等,更使金山成为江南名山。金山高60米,绕山一周520余米,金山寺便坐落其上。其背面岗峦起伏,古木参天;左右土丘林立,联肩比翼,如护卫罗列;前方宝塔坝田畴似海,村落历历。
金山寺始建于东晋,《金山志》载:“山有佛寺,始建于晋明帝时”,即公元323—325年间。初建时又称“泽心寺”。南北朝梁武帝特重佛教,曾于天监四年(505年),亲自到金山寺参加水陆大会盛典,这是中国佛教举行水陆法会开始,也是当时佛教中最大盛典。宋代元丰七八年间(1084~1085年),明僧佛印住持期间,有海贾到寺设水陆法会,佛印亲自主持,规模宏大;南宋乾道九年(1173年),四明仁仰慕金山水陆法会,而施田百亩,与四明东湖月波山专建四时水陆;元朝延祐三年(1316年),朝廷在金山寺举行盛大水陆到场,命教、禅、律三宗诸师说法,参加僧众达1500人。可见,金山寺的水陆法会在历史上便享有盛名。金山寺也因此而名声日盛。
南朝、唐朝时,寺名均叫金山寺。北宋真宗年间,因真宗梦游金山,便赐名为龙游寺。宋徽宗时(1101~1125年),因崇尚道教,改称神霄玉清万寿宫。宋钦宗、徽宗被金兵俘虏后,又复名龙游寺。从元代起,又称金山寺。清康熙南巡时,给金山寺题写了“江天禅寺”的匾额,尽管这块匾额至今仍挂在寺的门楣上,但仍以金山寺名远播还内外。它与宝光寺、文殊院、高旻寺并称为长江流域四大禅宗丛林。
金山寺的建筑格局,打破了中国多数寺庙坐北朝南、寺分三路的建筑传统,而是依山就势,大门西凯,正对长江,寺内所有殿堂楼阁皆散布其上,主要有大雄宝殿、天王殿、迦兰殿、祖师殿、画藏楼、镇江楼、观澜堂、永安堂、海岳楼等。最引人注目的是立于见山之巅的慈寿塔。
慈寿塔高约30米,砖木结构,八面七级,矗立于数重楼台殿宇之上,似乎把金山拔高了许多。最早的慈寿塔建于南朝齐梁时期,原为两座,南北对立,后倒塌。宋哲宗元符年间(1098~1100年)修复,重建后成为一座八角七层塔。明隆庆三年(1569年),明了禅师重修;现在看到的慈寿塔,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修建的。攀上塔顶,可极目千里,东望,长江滚滚西去,一泻千里;南瞻,都市繁华、长山层叠;西眺,江水相连,天涯无际;北瞰,瓜洲古渡,尽在云雾飘渺中。离塔不远有一凉亭,因宜于赏云望江,称为“留云亭”、“吞海亭”;亭内立一石碑,上刻有康熙御书的“江天一览”四个大字,故又名“江天一览亭”,这是欣赏金山胜景,俯瞰镇江全貌的最佳去处。
位于山脚的大雄宝殿,为重檐歇山式建筑。殿内装有两面巨大的圆形凸面镜,可摄金山全景。大雄宝殿曾于1948年毁于火灾,1990年重建后的大雄宝殿既保持了原有的建筑特色,又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使大殿更加坚固庄严。殿内供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和药师佛三尊塑像;两边是十八罗汉像;大佛背后是巨大的海岛塑像,十方三世佛、菩萨、护法诸天隐现其间。海面上有十八尊者像,海岛观音独占鳌头,两侧侍立善财、龙女。大殿正中悬挂着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大雄宝殿”金字匾额。
藏于山上的各处洞穴,每一个都有一个神奇的传说。除法海洞外,还有白龙洞、朝阳洞和仙人洞,共称金山“四大名洞”;仙人洞传说是吕洞宾窥视江面处;白龙洞与《白蛇传》的故事有关。
金山寺这座千年禅宗古刹,经过近年的数次修整,寺貌日新,每年都吸引着千百万海内外的游客。[1]
传说之一、水漫金山
在一般人心中之所以知道金山寺是因为民间传说《白蛇传》。说是有一条白蛇修炼成人,即美丽善良的白娘子,嫁给青年许仙,日子过得很甜美。金山寺法海和尚知道了这事,就游说许仙出家,并把许仙诓藏寺中。白娘子来寻夫与法海打斗起来。白娘子施法术,霎时大水滚滚,虾兵蟹将成群一齐漫上金山去。法海慌忙以袈裟化为长堤拦水,水涨堤也长。白娘子不能获胜,只得与侍女青蛇收兵回去修炼,等待报仇机会。后许仙逃出寺来,法海又使法术将白娘子镇在西湖雷峰塔下。再后来,青蛇击倒雷峰塔,与白娘子一道打得法海躲进螃蟹腹中。白娘子与许仙又恩爱地生活在一起。自由和幸福,是人们热烈的追求,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神奇的传说总是牵动人们的思绪,人们多同情许仙白娘子,怪法海多事。不过考察起来,金山与蛇的确有些渊源:金山寺开山祖师唐灵坦和尚初到此时一片荒芜,只得在山后的石洞坐禅。传说那洞里有毒气,人触即死,但灵坦一到就借佛力将其收伏。这洞就是现在的白龙洞,内有一条石缝深不可测。第二代祖师唐释法海(裴头陀)到金山修行时也是寺破屋塌,刚到半山悬崖的石洞参掸,忽然脑后刮来腥风臭雨,只见一条桶粗的大蟒盘在那里盯着法海,法海仍打坐不动,后来大蟒游入长江。消息传开,来金山的人也多起来了,而那洞就叫法海洞。相传,法海有一天在江边挖土,竟然挖到了一批黄金,就将黄金献于皇帝。敕命将黄金返回作修复寺宇之用,并赐名金山寺,由法海住持。
白蛇传,是我国著名的四大民间故事之一,它以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奇妙的艺术构思,生动曲折的传奇情节,塑造了娘子、许仙、小青、法海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白娘子水漫金山”是白蛇传中最精彩的一折可简述故事内容,从此,便有了“水漫金山”之说,使金山名扬天下,不论是人以物传世,还是物以人扬名,“白娘子漫金山”故事里多次描绘了金山寺、白龙洞、法海洞、保和堂等镇江的名胜古迹,使镇江城和金山与“白娘子漫金山”的故事结下了不解之缘。
传说之二、玉带换袈裟
熙宁四年(1071)苏东坡到杭州出任通判时,路过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便特地上金山寺去看望老朋友、该寺的住持佛印禅师。
金山寺,始建于东晋,是一座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雄伟建筑。寺中高达十四五丈的八面七级慈寿塔,屹立在长江之滨,真有居高临下,压倒一切之势。但它不仅以建筑宏丽著称,而且在佛教禅宗寺院中也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那天上午,东坡身穿官服,腰系神宗皇帝赏赐的玉带,拾级登山。他远远望见佛印禅师,正高坐在法座上讲经说法。那佛印看到东坡上来,也不让座,只高声问道:“学士从哪里来?这儿可没有您坐的地方?”意思是:这里没有你的归宿。东坡听了,知是“禅机”,也开玩笑说:“既然没有坐处,何不暂借大师的四大(佛教指地、水、火、风为四大)用作禅床?”佛印见他班门弄斧,便有意难他说:“贫僧有一佛语上联,学士如能对出,当从所请;若对不上,请留下腰间玉带,永作镇山之宝。”东坡自恃对佛学颇有研究,就欣然答应,并随即解下玉带,放在香案上面,说:“请出句罢?”佛印笑嘻嘻地高声念道:“四大皆空,五蕴(佛教以色、受、想、行、识为五蕴)非有,学士欲于何处坐?”东坡一时语塞,答不上来,佛印忙命小和尚:“把玉带收起,永镇山门。”又让人取来一件袈裟,回赠东坡,并赋诗两首,暗示东坡应穿上衲衣,离开仕途。
东坡也步他的原韵,和诗两首,其一云:病骨难堪玉带围,钝根仍落箭锋机;欲教乞食歌姬院,故与云山旧衲衣。
但东坡终于没有听从佛印的劝告,脱却官袍,披上袈裟,弃官出家,仍然正视现实,追求理想的实现。
那条玉带,长约二尺,宽约二寸,带上缀着一块一块米色的玉石,有长方形、圆形、心形,共有二十块,精美绝伦。九百多年来,一直保存在金山寺中,供人观赏。[2]
传说之三、擂鼓战金山
提起梁红玉这位巾帼英雄,人们便会想到她击鼓战金山的历史故事。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金兀术率十万金兵,乘数百艘战船,朝镇江杀来,浙西制置使南宋名将韩世忠,驻防镇江,他率八千水师,负责阻击金兵,夫人梁红玉与韩世忠订下了,利用有利地势,将敌诱黄天荡,然后围而歼之的方略,为了鼓舞士气,梁红玉在金山妙高台上,为将士们击鼓助威,这一仗韩世忠大破金兵金兀术损失惨重,败北而去,“梁红玉击鼓战金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千古流芳。 [3]
编辑本段传说之四、妙高台赏月
相传妙高峰平台上的妙高台,是宋朝金山高僧佛印凿岩建造的,离地约有30米,上面有阁,它的有名是由于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曾陪友人来此赏月。 苏东坡曾多次游历金山,与佛印、宝觉、圆通等法师交往甚密。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东坡携友重游金山,江涛滚滚,月色如画,东坡一挥而就咏出千古名作《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4]
金山寺四大名洞
古法海洞
古法海洞——法海洞又名裴公洞,在慈寿塔西下侧的悬崖上,相传是金山寺开山祖师法海和尚来到金山时住的地方。现洞中塑有法海塑像一尊,洞口横额“古法海洞”。
白龙洞
白龙洞在金山西北山脚下玉带桥旁。相传唐朝武则天的侄孙灵坦来到金山,在这洞里打坐参禅,白蟒就避走了,毒气也没有了。白龙就是指这条白蟒。
现在洞内塑有白娘娘、小青两座白石像,各高一米许。据民间传说,此洞与《白蛇传》“水漫金山寺”密切相关。白娘子、小青呼东海之水,跟金山寺高僧法海相争,救自已的丈夫许仙。许仙被关在寺内,闻外面战鼓震响,看到娘子带身孕力战,心急如焚。看守庙门的小僧十分同情,放了许仙,从白龙洞跑到杭州,与妻子在西湖断桥相会。
这个洞有一条石缝,一人可进去达数丈深,再往前进洞即变小,人不能进,恐怕只能白蛇可进了,不然为何称白龙洞呢?
朝阳洞
朝阳洞又名日照岩、观音洞。在金山东北山腰间,洞上是一片悬崖,上有“日照岩”三个字。当金山还在江心的时候,每当旭日东升,从朝阳洞向南一带石壁上,金碧辉煌,水天皆赤,可称奇景。所以朝阳原是观日出的最佳之处。至今留在岩上的“朝阳洞”三个石刻大字,是明代滕谧所书。
古仙人洞
古仙人洞位于金北侧金鳌岭下,深六点六米,依山洞筑有半亭一座。这里道教遗存。传说八仙中的吕洞宾在这里面而窥视江面,故名“仙人洞”。明代程敏政诗云:
鬼斧穿山骨,明明透一窗。
仙人时举步,竖立一窥江。
金山寺四宝
金山四宝在慈寿塔下的屋内陈列着金山寺的一批珍贵历史文物,其中苏东坡的玉带、周鼎、金山图、铜鼓为金山四宝。
玉带
宋神宗年间,大学士苏东坡与金山和尚佛印交往甚密,称为“忘形交”。有一次两人以禅语对句,用东坡玉带作赌,东坡一时迟钝而输,玉带便成寺院镇山之门宝。
苏东坡的玉带存在金山已有九百多年了,这件珍品被人称为国宝。玉带环宽约二寸、长约二尺,带上缀着二十四块米色白玉,有长方形、圆形、心形。清初被火焚毁四块,乾隆皇帝金山时,命玉工补齐,上面刻有乾隆的诗句。但是后补的四块玉色和原有的玉色不同,一看就可以辩别。
周鼎
周鼎是西周宣王时代的铜器,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当时周宣王北伐成功后,铸造铜鼎酬劳北伐统帅遂启祺的,所以此鼎又称遂启祺鼎。
金山图
这幅图是我国明朝著名画家文徵明所绘,画中江水茫茫,微波荡漾,金山如浮玉飘浮在波涛之上,山色青碧,上面有一栋栋画檐朱宇,展现了当时金山和金山寺屹立扬子江心秀美雄姿。画后有他写的《金山寺追赋》诗一首:
白发金山续旧游,依然绀宇压中流;
沙痕灭没潮侵登,帆影参差日映楼。
江汉东西千古逝,乾坤高下一身浮;
谪仙故自多愁绪,更上留云望帝州。
字大数寸,潇洒可爱。
铜鼓
是一种鼓状铜器,高八寸分,径一尺五寸,重二十三斤八两。传说是诸葛亮发明的,行军时可做煮饭的炊具,战斗时可作战鼓敲打,所以又叫诸葛鼓。
参考资料
* 1. 镇江金山寺卫星地图 (景点) .
* 2. 金山寺玉带换袈裟 .
* 3. 镇江金山美丽传说 .
* 4. 妙高台的月 .
http://baike.baidu.com/view/3298.htm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5: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