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有感于中国美国史上海年会

已有 4763 次阅读 2012-6-7 08:15 |个人分类:美国问题研究(07-11)|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有感, 中国美国史上海年会

有感于中国美国史上海年会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26发布

 

参加今年526-27日在上海举行的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四届年会暨“全球视域中的美国史研究”学术讨论会,感触颇深。

 

从我这个自筹备和成立以来就参加活动的老会员的角度看,可说是面貌一新:新面孔、新视角、新见解、新材料、新方法。

 

与会人员中我有4/5是叫不上名字的,许多美国史新生代学者(含在读博士生、硕士生),我并不认识,他们是名副其实的生力军。这次与会学者70岁以上的唯我一人,与会的领军学者如李剑鸣、王旭、王玮、任东来、梁茂信、赵学功、熊志勇、王希、王立新等均为高考恢复后入学的,或者说是中国美国史研究会成立以来的新一代学者。

 

这次会议提供的近百篇论文中有些新视角、新见解,新材料。这既得益于外文原始资料和网络资源的广泛运用,也受惠于在研究方法上的历史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纯史学研究题目实际上很少,而且主要集中在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两校。黄仁伟研究员在开幕式上不无见地说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发挥了中国美国问题研究的基础性的母机作用,为美国问题研究输送大批研究型人才。笔者以为如果我们的美国历史的基础性研究和教学扎扎实实、步步为营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那么我国的美国问题研究也将极大地受惠。而这里所说的美国历史研究并不仅限研究型,还有教学型,就是说在提高和普及两个方面都要兼顾,尤其在当今网络普及和发展的时代。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领导班子年轻而富有活力,不恋位,工作大家做是个明显特点。1979年成立时理事长黄绍湘64岁、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绪贻66岁、副理事长杨生茂62岁、副理事长丁则民60岁。1986年兰州年会上张友伦任理事长55岁,1996年长春年会上时殷弘任新一届理事长45岁,2002年西安年会上李剑鸣任理事长年仅42岁,鉴于章程规定理事长只能连任两届,2009年厦门年会上王旭接任理事长56岁。在这上海年会上为刘绪贻先生百岁寿辰庆贺,反映了老中青美国史研究者协同努力开创性研究的历程。

 

这次会议分20个专题四组五个时间段举行学术研讨,是一种学术会议研讨与国际接轨的新尝试,尽管有待完善以提高会议讨论和评论的质量,但是这个方向为今后学术研讨会提供了借鉴。会议邀请到三位在任和前任美国历史学家组织主席及美国环境权威专家与会,使会议含有国际学术对话的初步水准。

 

我国美国史研究领域一些著名学者因故未能与会,在出席的160位左右的与会人员中来自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和厦门大学四校学者有40人占四分之一,与会其他单位的学者中有些毕业于这四所学校,反映了老一代美国史专家的博士生基地发挥了后继有人的重要影响,也说明了人才流动和激烈竞争的优胜劣汰趋势。过往南有武大、北有南开重镇的态势已不再现,传统重镇的强化和西北及西南地区的薄弱情况并无重要变化,避免人才扎堆、近亲繁殖现象亟待注意。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学院的美国史研究是枝不可忽视的力量,需要加以整合发挥整体作用。北京师范大学在世纪前起过一定作用,但是随着与博士学位点失之交臂,原有学者退休或离开北师大,加之不再招受美国史研究生,已经难以发声,武汉大学美国史研究阵地的弱化同样反映了博士学位点设置的影响。笔者以为培育美国史研究的新的增长点已经成为显得十分的紧迫。

 

美国史研究和美国问题研究的区别和联系是多年来存在的问题,这次会议的不少论文既可用于中国美国史年会,同样适用于中华美国学会举行学术研讨会的论文,突显了美国史研究的特色是需要认真讨论的问题。

看到美国史研究会网站上发表的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美国史工作坊讨论侧记,于是写了上面的一些感想。

 

关于年会的感想与建议——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美国史工作坊讨论侧记


作者:杨钊、何芊、任一(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研究生) 来源:本站原创 文章录入:韩宇 20120606

 

201263下午,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美国史专业研究生主持的工作坊在历史系108会议室举行。本次工作坊的主题是,由参加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四届年会的老师和同学们畅谈参会收获和体会。大家围绕中国的美国史研究状况、参会论文质量、年会的组织情况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谈到中国目前的美国史研究状况时,同学们首先对国内学术界取得的进步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博士生滕延海指出,从这次年会的参会人员来看,老中青三代学者齐聚一堂,特别是年轻的博士生、硕士生成为了研究的生力军,说明美国史的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并且后继有人。此外,从这次的参会论文来看,题目百花齐放,涉及领域广泛,说明美国史研究的层次和领域都在向纵深发展。硕士生许翔云也特别提到,环境史、妇女史这些以前很少为国内学者关注的领域都成为年会独立的专题小组,说明国内美国史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当然,同学们也对国内美国史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博士生曹鸿认为,国内的美国史研究在不同的院校之间呈现了发展不平衡的情况。美国史的研究资源和研究队伍集中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研究重镇,而其他院校的美国史研究和教学则呈现出发展滞后的情况,两极分化较为严重。博士生于留振也提到了处于边缘位置的院校在从事美国史研究时的艰难,并希望北大、南开等学校的学生除了要珍惜和有效利用自己身边的学术资源,还要积极帮助其他院校的学生,分享优质的学术资源。

针对参会论文的质量问题,硕士生许翔云认为,本次年会提交的论文大都使用了英文的原始材料,具有较为扎实的史料基础,并且选题多样,涉及领域广泛,但是多数论文都满足于对史实的陈述,缺乏明确的问题意识。硕士生任一认为本次年会的参会论文虽然数量很多,但是质量参差不齐。她指出,很多参会论文对一些重要的概念没能进行清晰的界定,而且缺乏理论的支撑,基本停留在史实梳理阶段,导致论文只是产生一些常识性的结论,学术价值不高。还有一些论文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全篇都是大而空的理论,脱离具体的历史情境和原始材料进行分析,使文章的史学价值大打折扣。博士生曹鸿则从历史学科自身定位的角度提出了参会论文的不足之处。他认为很多论文的选题过于宏大,现实关怀太过强烈,更像是广义的美国研究领域的论文,削弱了文章的史学性质。

同学们最后还讨论了本次年会的组织情况。大家都充分肯定了上海大学历史系和美国史研究会为本次年会的成功举办所付出的巨大努力,特别是邀请到了几位知名的美国历史学家前来与会并发表学术演讲,从而赋予了年会更多国际学术交流的内涵。同时,同学们也提出了一些年会组织中的不足之处。博士生于留振认为,有些论文的评议人事先没有仔细阅读文章,因此在评论时未能提出有价值的批判性建议,对论文作者帮助不大。在北大访学的东北师大博士生伍斌也认为,对论文的评议越具有批判性,意见越尖锐,对作者和听众的触动就越大;他希望年会能尽量聘请有学术眼光和认真负责的学者担任评议人。博士生滕延海认为,年会的讨论环节时间较少,与会者缺少深度的交流与互动,思想的交锋与碰撞非常不够。因此,他建议以后的美国史年会可以借鉴学术专题研讨会的形式,留出充足的时间供学者之间进行发问和回应,从而增强年会的学术性。硕士生张慕智是本次年会的旁听者,他建议年会的组织者应当把会议的日程提前告知旁听者,并且最好能为旁听者提供会议的论文,使旁听者能够获得更大的收获。硕士生邵声希望以后的年会能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参会或旁听的机会。

在本次工作坊的最后,李剑鸣教授针对同学们的发言,介绍了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历史和年会的性质及特点,并对大家今后的学术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他说,这次年会的论文和讨论给人的一条最大启示是,首先要解决“做什么”的问题,然后才谈得上“怎么做”的问题。也就是说,要先确定一个好的题目,再选取好的角度和路径,这样论文就成功了一半。他还勉励同学们利用时间多读书、多积累,为论文的写作提供丰富多样的支持性资源;平时可勤动笔,多练习,但要慎于发表。

 

http://www.ahrac.com/yjhxx/2414.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579465.html

上一篇:宣传报道宜成绩讲足,问题说够
下一篇:竞选言论能去伪存真吗?
收藏 IP: 220.155.3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9: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