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美国问题文章目录(《抗日战争研究》2000~2011年)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2年4月8日发布
《抗日战争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主办的季刊,每期260左右页。笔者阅读了2000年以来的涉及美国问题的文章并集缉了目录,按照历史、政治、社会、经济、军事、科技、文化、教育、环境等九类排列,总共26篇,其中美中关系14篇,美国书评和学术动态7篇.
一, 美国历史 共8篇
一1,美国历史 0篇
一2,美国史学和史学家 1篇
1,《维护史实、追讨公道、保障和平——记美国旧金山“抗日战争史实维护会”》, 黄安年,《抗日战争研究》2000年第4期第182-198页。
一3,美国书评 2篇
1,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铁证——读章开沅编译《天理难容:美国传教士眼中的南京大屠杀(1937—1938)》》, 张连红,《抗日战争研究》2000年第1期第198-205页。
2, 《为了历史的尊严——评《从耶鲁到东京:为南京大屠杀取证》 》,倪腊松,《抗日战争研究》2003年第4期第169-173页。
一4,学术评论 0篇
一5, 会议、访谈 5篇
1,《“抗日战争遗留问题与中美日关系暨在美国兴建日军侵华浩劫纪念馆研讨会”纪》, 徐锋 ,史楠《抗日战争研究》2002年第4期第228-230)
2, 《旅美爱国华人在美国筹建日本侵华浩劫纪念馆 曾景忠》,《抗日战争研究》2002年第4期第231-232页。
3, 《日本军队的毒气战与美国——美国国家档案馆资料调查》, 吉见义明,步平,《抗日战争研究》2004年第1期第98-114页。
4,《美国军事情报人员对八路军的第一次实地考察——卡尔逊给美国军方情报处的报 》,侯中军,《抗日战争研究》2004年第2期第60-76页。
5, 《美国国家档案馆资料记录的南京大屠杀》, 杨夏鸣,《抗日战争研究》2005年第4期第165-170页。
二, 美国政治 共14篇
二1,美国内政 0篇
二2,美国外交 0篇
二3,美中关系 14篇
1, 《缅甸战役蒋介石、史迪威的失败责任》, 黄道炫,《抗日战争研究》2001年第2期第101-132页。
2,《蒋介石、史迪威矛盾中的宋子文》, 陈永祥,《抗日战争研究》2001年第2期第133-161页。
3,《旧金山和约和日蒋和约与美日的“台湾地位未定”论》, 余子道,《抗日战争研究》2001年第4期第128-164)
4,《国华人抗议江藤隆美否认南京大屠杀历史》, 《抗日战争研究》2003年第3期第254-255页。
5,《论1941年美国总统特使居里访华的起因和由来》, 周乾,《抗日战争研究》2006年第1期第172-187页。
6,《抗战后期中共对美援的争取》, 刘中刚;孟俭红,《抗日战争研究》2007年第1期第5-43页。
7,《抗战前后中美英西藏问题的交涉》, 张植荣;渠怀重,《抗日战争研究》2007年第1期第44-57页。
8,《抗战时期驻华美军部署及作战概况——兼谈中国战区在美国战略棋盘上的地位》, 阮家新,《抗日战争研究》2007年第3期第5-31页。
9,《短暂的合作:抗战后期中共与美国关系解析》, 于化民,《抗日战争研究》2007年第3期第32-62页。
10,《抗日战争时期中美合作所论析》, 洪小夏,《抗日战争研究》2007年第3期第63-91页。
11,《桂柳会战前后的美国“飞虎队”》, 唐凌 ,《抗日战争研究》2007年第3期第92-111页。
12,《二战结束前后美国对华政策问题再探讨》, 赵入坤,《抗日战争研究》2008年第3期第42-55页。
13,《第一次史迪威危机与中美战略分歧》, 付辛酉 ,《抗日战争研究》2011年第1期第81-89页。
14,《1947—1948年关于对日和约程序问题的讨论——以美国外交文件为中心所作的探》, 曹艺 ,《抗日战争研究》2011年第1期第133-146页。
二4,美国司法 0篇
三, 美国社会 共0篇
三1,美国社会状况 0篇
三2,美国社会保障 0篇
四, 美国经济 共0篇
五, 美国军事 2篇
1, 《英美战时废约政策之异同与协调》, 王建朗,《抗日战争研究》2003年第3期第3-26页。
2, 《二战后期美国马特洪恩计划与核战略》, 胡越英; ,《抗日战争研究》2008年第3期第56-73页。
六, 美国科技 0篇
七, 美国文化 共1篇
1, *《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美国国务院中美文化关系项目初探》, 杨雨青; ,《抗日战争研究》2011年第4期第70-82页。
八, 美国教育 共1篇
1, 《20世纪70年代中国留美学生“保钓运动”述论》, 周大计;刘培宝,《抗日战争研究》2006年第3期第219-253页。
九, 美国环境 0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13: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