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毕生求索进取,实践学术创新——读《人的理性与法的精神》

已有 4613 次阅读 2007-6-4 18:55 |个人分类:教育改革思考(07-11)

毕生求索进取,实践学术创新——读《人的理性与法的精神》

 

黄安年文 200764

 

(按:“毕生求索进取,实践学术创新——读《人的理性与法的精神》”一文在学术交流网学术问题评论栏目2004112首发,为纪念宗绪逝世四周年,先再次发表。)

***********************************************************8888888888

 

刚刚拿到还隐约有点油墨味的《人的理性与法的精神——史学研究与历史教育论稿》专著,就爱不释手地看下去,读完后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这是著名历史学家、历史教育家刘宗绪教授今年3月出版的个人代表性成果的选集。他是在重病缠身中完成全书定稿的。这部60多万字的著作,概括了他半个世纪以来毕生求索务实,实践学术创新的历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自己培养出来新一代知识分子,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勤奋耕耘,追求真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可贵精神。刘宗绪先生长期以来致力于世界近代史和法国史的教学与研究,90年代以来又特别关注中学历史教学和高考,对于高等教育和普通教育历史界有着巨大而广泛的影响,因而这部学术文集的出版也将格外引起历史界和教育界的关注。

 

该书自序坦言“在学术探索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与困难,甚至要承担某些阻力、压力和风险。不过,自己总还有一些把握,即坚持以生产力发展作为社会演进的终极动力,以实事求是作为自己的治史之道。 ” “学问之道,甘苦自知。这本集子,微不足道,但确实反映了自己数十年如一日的求索历程,也可以说是我们这一代中国的世界史研究者的学术历程的一个小小的缩影。”

 

本书一组关于法国革命的研究专论包括《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人的理性和法的精神——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启示》、《改变世界历史的二十五年——〈法国大革命探新〉绪论》、《启蒙运动及其历史地位》、《雅各宾派与恐怖统治》、《雅各宾专政在法国大革命中的地位》、《试论罗伯斯比尔的政治思想和经济思想罗伯斯比尔的悲剧》、《试论热月政变的性质》、《法国大革命的根本任务和革命的上升路线》、《对〈热月政变等问题的再说明〉的简短答复》、《热月党人新论》等11篇文章。

   

另一组12篇文章则集中论述了有关世界近代史、世界史研究和教学的文章。其中包括《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历史》、《人类文明演进的历程(论纲)》、《论世界近代史的学科体系》、《世界近代史教学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英、法向资本主义转变道路的比较》、《欧洲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几个问题》、《商品经济与早期反封建斗争》、《第一次工业革命及其后果》、《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巴黎公社的历史地位》、《19世纪最后三十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趋势》等。

 

如同该书副标题所示,本书是刘宗绪先生关于史学研究与历史教育的,较全面地反映了作者半个多世纪来问学治史、不断探索的学术思想成果,从文明演进的新视角重新审视人类历史,以实事求是为学术取向,以生产力作为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和评价历史的根本尺度,推崇人的理性与法的精神,对世界近代史学科体系、法国大革命史等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历史问题,加以重新阐释和深入讨论,见地深邃,文笔华美,令人耳目一新,恍然大悟,显示了作者之史才、史德与史识。

 

本书所有文章,均系首次结集。发表最早的是《雅各宾派专政的资产阶级局限性问题》(19597月),最近发表的是《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历史》(20031月),时间跨度40多年。 附录选载了刘宗绪先生文革前撰写的关于世界近代史分期、法国大革命、巴黎公社等当时引起很大反响的5篇文章,另有近年来刘先生独出心裁创作的演义体法国大革命史、怀念法国史元老沈炼之教授等方面的文章3篇。还包括两篇评论刘宗绪先生主编《世界近代史》的书评和两篇对刘先生的访谈《“热月政变”学案——刘宗绪先生访谈录》、《纵论世界近代史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访刘宗绪教授》。

 

刘宗绪先生是北师大历史系的深受欢迎的教学明星,他的选集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重大的社会价值,而且文笔生动,引人入胜,可读性很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人们有理由期望这部凝聚着刘宗绪教授无尽心血的史学研究与历史教育论稿,将成为史学工作者特别是广大中学历史教师的良师益友和案头必备之书。本书为印制考究,书前还有刘先生不同时期的工作和生活的照片22张。

 

(《人的理性与法的精神——史学研究与历史教育论稿》,刘宗绪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定价58.00)

 

附记: 本文写于2003315,随即投寄刊物,由于20035月底赴美一年,是否已经刊出尚不清楚。考虑到文章仍有价值,特发表在学术交流网上。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杨玉圣先生为该书的编辑、校对、版面设计和印刷出版及发行等每一个环节都付出了极大的辛劳,去年春节前后整个个把月的时间紧张工作,终于赶在宗绪先生在生命垂危的病床上欣慰地看到了这部书的面世。黄安年 2004年1月12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学术问题评论/2004年1月12首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2806.html

上一篇:和刘宗绪先生在全国高考命题组时的留影(二)
下一篇:美国健全的气象预报系统机制的启示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10: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