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巧遇天安门金水河喷泉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09年11月8日发布
没有想到国庆后, 天安门金水河继续喷泉,国庆前后我不止一次看到金水河喷泉,11月6日上午再次看到,即时拍摄了这一镜头。现在发布的7幅中,第一幅下载自网上。
附网上资料:
****************************
天安门南的外金水河上共有7座石桥,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重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中间5座桥统称为外金水桥,分别与天安门城楼的5个门洞相对应。居中的主桥长23.15米,宽8.55米。两旁的桥叫公生桥,分别与太庙(劳动人民文化宫)和社稷坛(中山公园)正门对应。
据专家介绍,金水桥作为明清两朝皇宫南大门的出入口、天安门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从明朝至今的全部历史,具有重要历史价值。7座桥造型精美,是明清时期北方官式石桥的经典之作,艺术和科学价值不容低估。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http://www.heb.chinanews.com.cn/baoding/11/2009-02-19/2640.shtml
********************************
天安门前金水河
金水河分为内金水河和外金水河。流经故宫内太和门前的是内金水河,流经天安门前的金水河为外金水河。
据《日下旧闻考》记载:“护城河西面之水,自紫禁城西南隅流经天安门外金水桥,往南注入御河,是为外金水河。”
金水河俗称筒子河或护城河,还有称作玉河或御河的。元代马祖常有《玉河诗》曰:
御沟春水晓潺潺,
直似长虹曲似环。
流入宫城才咫尺,
便分天上与人间。
金水河历史
玉河,即御河,元代也叫金水河。又因金水河形似玉带,有人又称玉带河。
天安门前金水河西自社稷坦(中山公园)门前,东到太庙(劳动人民文化宫)门前。全长500米,河宽18米,河深约5米,河北岸边沿距天安门墙基32米。两岸均由巨型石条砌成,岸上筑有矮墙。碧波荡漾的河水,映照着天安门城楼。
明清时代的金水河,其主要作用是供宫廷用水和防护城垣,即所谓“金城汤池,深沟高垒”。在这一时期,皇宫扑灭的几次大的火灾,都得益于金水河的水。《北京宫阙图说》中写道:“是河也,非为鱼泳在藻,以资游赏;亦非过为曲,以耗物料。恐以外回禄之变,此水实可赖。天启四年(1624年)云科廊实;六年(1626年)武英殿西油漆作灾,皆得此水之力;而鼎建皇极等殿大凡泥灰等顶,皆用此水。”还有,从元代起,金水河的水是不准老百姓动用的,甚至连洗手都是犯法的。如今,人们可自由地来到金水河这昔日皇宫的禁地,尽兴观赏河中喷泉飞珠溅玉的景观。
金水河的源头来自何处?据《元史·河渠志》记载:其源出于京西宛平县玉泉山,流至义和门南水门入京城,故得金水之名。清高宗《麦庄桥记》曰:“玉泉会西山诸泉之伏流,蓄极湓涌,至是始见,故其源不竭。”
在元代,金水河在京城西北一段,几乎同京城西直门外的通惠河上游平行,而向东南方向流,从西直门南水关入京城,到西直门大街东段偏南之处折向南流,到甘石桥又折向北,流经一个“U”字形,再向东流,从西步粮桥入太液池(今北海)。到了明代,为避免河道所经路线过多所造成的跨河跳槽,金水河改道,水从玉泉山流出,向东流入小湖(今紫竹院湖),又向东流同京梁河汇合,再东流经高梁桥,分而为二,一灌城隍(护城河),一从德胜门水关汇入后湖,向东南出银锭桥入今什刹海,向南出西步粮桥入太液池,从南海东岸引太液池水,沿御用监南护城河,顺灵台宝钞司东下,抵西长安右门,穿过承天门(今天安门)的金水桥,到皇城的东南墙,向南入内城之南护城河,流至大通桥入城外通惠河。《大清一统志》中有“元时名金水河,以其自西门而入,故名”。按照古代五行学说西方属于金的说法,元代称之为金水河,是因为金水河源头是从西边而来得此名。现在,金水河仅有天安门前一段,已成为天安门的装饰,其余大部分改为暗河。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人民政府于1959年,1963年、1966年对金水河河道几经清理,并多次对河岸进行加固整修。1978年整修金水河时,河底由方砖铺砌,在金水桥两旁护岸34.5米汉白玉矮墙以外岸段,重新用砖垒砌1.5米的栏墙,上加黄色琉璃瓦扶手,栏墙对金水河起到了较好的保护作用。
http://baike.baidu.com/view/889659.htm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7 05: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