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批评范式、经典传统与 生活世界:论余英时 «红楼梦»的“事件性”

已有 2080 次阅读 2021-8-9 15:48 |个人分类:学术问题研究(2017--)|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批评范式、经典传统与 生活世界:论余英时 «红楼梦»事件性

 

推荐陈晨文  黄安年的博客/202189日发布(第28163篇)

 

【按:本文原发在《红楼梦学刊》2021年第4期第17-36页。感谢张云惠寄PDF版。著名华裔史学大家余英时(1930-2021)已于81日凌晨《美东时间》在睡梦中仙逝。余英时家人节哀,余英时先生千古。】

 

内容提要:余英时的«红楼梦»批评是红学史上的一次事件其事件性意涵有两层一为对先前红学内部逻辑的一种纠偏二为还未尽力阐明但却遗漏的重要联系依然存借助余英时对«红楼梦»的讨论这些未被显豁的紧要联系也正是让«红楼梦»的艺术品质赢获证明的重要契机不论是诠释作品艺术价值所需端赖的批评范式还是作为经典的传统之流传抑或是周转于文化形态与生活世界之间的中西批评传统余英时的研究视野都有着一种指示作用。沿着这一指示、也就是补缀出余英时遗漏且绕过的联系«红楼梦»进行艺术批评的方法论开始从还原法转向诠释学在诠释学中«红楼梦» 不再复为两个世界而是以源初浑然的未分态呈现自身。最终,批评范式、经典传统与生活世界三者间的一种被忽略的循环关联重新浮出水面而同时浮出寻常视野的依然是作为经典«红楼梦»

关键词:红楼梦 范式 批评 经典

 

从鲁迅的讨论到木心的批评再到白先勇的正本清源«红楼梦»应当如何研究始终是一个紧要问题在此背景下回溯«红楼梦»的研究历史余英时的讨论成为了解答这一问题的起点争执余英时的两个世界是否能够涵括”«红楼梦»的艺术品质不仅不是余英时本人的 学术旨趣而且也忽视了推动余英时所以反思红学范式的源起由此更为值得关注乃至追究的问题在于为何新典范两个世界论在指出先前红学研究困境的同时自身却也未能摆脱这一困境? 故而我们如能阐明这一两难如何发生也就能在阐明的过程中同时瞥见应对«红楼梦» 研究危机的方法理路换句话说揭示其两难所凭靠的逻辑实质就是如何论证作品之经典性的来源在此意义上英时的讨论成为了我们思考并借力打力的路标

 

典范危机”:«红楼梦»研究中的 范式更替

余英时的«近代红学的发展与红学革命———一个学术史的分析»«‹红楼梦的两个世界»共两篇文章已经成为 «红楼梦»研究史上的一次事件然而既为事件必然需要追踪其影响所及乃至这一影响所及所触及的关键问题域在对«红楼梦»的研究典范与研究危机的梳理中余英时的视野不仅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而且还让更多未曾被关注的问题显豁出了其应有的厚度

从余英时的观点看自晚清开始«红楼梦» 研究历史上先后出现过两个占主导地位的范式第一个是以蔡元培«石头记索隐»(1915年)为代表的索隐派的历史考证其观点是«红楼梦»为清初的政治小说旨在宣扬民族主义(:确切地说即反满主义)吊明之亡、揭清之失”②但由于这一范式对于«红楼梦» 后续的研究不能触类旁通,因此在新材料不断出现后«红楼梦»可能是曹雪芹本人的所见所闻或家族的荣辱兴衰的可能性开始变大胡适在«红楼梦考证»(1921年)中因此建立了红学史上的第二个范式«红楼梦»为曹雪芹的自叙传考证曹雪芹的身世来说明«红楼梦»的主题和情节” ③显然依旧不能触类旁通自叙传的范式至周汝昌出版«红楼梦新证»(1953年)时达到顶峰余英时认为周汝昌通过考证 以对应的方式把历史上的曹家和小说中的贾家互相等同起 实际上已经让考证派红学演变为了曹学进而进一步总结道这个典范所能解决的问题远比它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为少” ④ 至李希凡«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1973年)出版将小说看作一部阶级斗争史的思路对于余英时来说依然没有直面以文学为本位的问题而是借题发挥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在严格意义上甚至不能被视为研究«红楼梦»的新典范

至此对余英时而言红学研究史上的几种主要范式如索隐派”(政治史)自传说” (家族史)抑或是斗争论” (社会史)都没能从根本上准确地导引出«红楼梦»作为文学本身的有机性而是采取旁证、外证的方式将«红楼梦»视作一个历史文件以静态的史学研究代替了动态的文学研究这几种范式虽都有其价值但因无圆照之象以观其万端之变” ⑤ 所以因缺乏客观的认知基础而错失了方向用伽达默尔(Hans ̄Georg Gadamer 1900-2002)的话说对于一部流传下来的作品借以实现其原本规定的诸种条件的重建对理解来说无疑是一种根本性的辅助工但是我们必须要追问这里所获得的东西是否真正是我们作为艺术作品的意义(Bedeutung) 所探求的东西”⑥ 就此因为我们通过把这些东西放回到它们的历史关系中去所获得的并不是与它们活生生的关而是单纯的表象关系”⑦所以«红楼梦»作为一个不断开启生命体验的经典作品的经典性始终晦暗不明正是在«红楼梦»研究遇到的这一危机下余英时借托马斯􀅰库恩( Thomas . Kuhn1922-1996)«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对典范/ 范式” (Paradigm) ⑧的理论性探究提出了红学研究的新典范两个世界然而我们要问新的典范与如何阐释« 楼梦»之间存在什么样的义理关系?

库恩在其著作中分散性地探究了范式这一核心概念但概言之范式在不同语境下有着两种含义一方 它代表了一个特定的共同体所共享的由信念、价值、技艺等组成的星丛另一方面它意指着这一星丛中的一种成分即被用作模型或范例的具体化的解谜方法( Puzzle- solutions)可取代作为基础的对常规科学遗留下的谜题进行解答的清晰规则” ⑨余英时在讨论中更多采用第二种含义近代红学用来解答«红楼梦» 这一谜题的范式都不再有效那么对余英时来说研究也就因此遇到了危机(Crisis) 危机的出现并非负面因为按照库恩的观点机提供了一种对常规科学的严密性进行质疑的自我矫正机制(Self-correcting mechanism)⑩这意味着在对«红楼梦»的研究中诸种先前常规范式的严密性不再严密而伴随危机而来的自我矫正机制也即是新范式的确立过程这就是事实与理论本质上的新颖性(novelties)产生的效果11新范式不仅对先前常规范式所承袭下来的约定俗成有着纠偏的作用同时也可复原«红楼梦»作为小说的艺术品质

 作为新典范余英时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两个世界论并非要全然取代索隐派” “自传说抑或斗争论的研究成果而是要对它们的研究路径重新定焦例如在谈到诸如索隐和自传的考证方法时就一阵见血地指向了其流于不能驱遣材料而反为材料所驱遣的地步而新典范在利用材料上必须要由外持转为内敛􀆺􀆺从边缘问题 回向中心问题。【12】简言之根据促生新典范的一些潜在萌芽及俞平伯的示范当余英时的新典范(“两个世界论”)“是把红学研究的重心放在«红楼梦»这部小说的创造 意图和内在结构的有机关系上【13】«红楼梦»在摆脱了任何牵强附会与捕风捉影的嫌疑后第一次将小说(Novel)所特有的新颖性(Novelty)作为一个问题提了出来但饶有意味的是新典范的重新定焦实际也出现了失焦问题在被揭示的途中也被掩盖了。

虽然余英时偶尔引述韦勒克(RenWellek1903 -1995)的思考并兼谈西方文学批评的发展方向两个世界的新典范所由来的方法论并非源于文学批评而是文学理论当中的象征”(Symbol)为了论证«红楼梦»象征了乌托邦(大观园)与现实(大观园以外)两个世界黛玉葬花和大观园的布景渊源两个重要的例证似乎也确实象征了清浊、情淫、真假的分野但这种将纷繁的人世现象简化为抽象的概念过程实际上重蹈了余英时在批驳考证派时所说的主客不分、轻重倒置的覆辙这也是韦勒克指出的在运用象征解决文学问题时会遇到的困境将作者的多义象征性固定为一种僵硬的解释。【14】正暗合了象征在词源学上的将事物抛到一处”(throw together)拼凑”“比较类比15】之意反而丧失了余英时始终强调的有机性余英时借钱静方反索隐的观点也是象征阐释所要面对的问题:

 

作者第由其兴会所至随手拈来初无成意即或有心影射亦不过若即若离轻描淡写如画师所绘之百像图类似者固多苟细按之终觉貌是而神非也。【16

艺术作品越是复杂它所构成的价值结构就越是千变万化因而对它的解释也就越是困难忽略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的危险也就越大17】王国维说道:“客观之诗人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 «红楼梦»之作者是也18】王国维将«红楼梦»归为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无时 而不可坠于吾前的悲剧所意也在于除肯认作者曹雪芹雄伟浑厚的情志外,作品的此种不可简化的繁密性质.林语堂亦有对«红楼梦»“怨而不怒,人物性灵圆润、不偏不倚 风格松弛有度、温厚含蓄之体认。【19余英时虽然看到了问题,但却也绕开了问题其原因莫不在于对库恩范式危机的理解存有偏差根据库恩的观点范式作为解谜的方法并非如余英时的两个世界论那样可以通过象征的方式将作品还原为一些清晰可辨的规则同时作为一种自我矫正机制的危机实际上是通过分离出更为重要的研究题旨来为自身进行导向按库恩的说法危机让常规解谜规则摆脱束缚并最终允许新典范的出现20】。这种摆脱或译为为其松绑” (Loosen)与其说阐明了从危机到新典范再到消除危机的平滑过程还不如说揭示了在危机的产生与新典范的出现间存在难以割裂的依存关系和张力关系这一事实

«红楼梦»“两个世界论对余英时来说虽有浅尝辄止之意但对«红楼梦»的研究历史却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在我们回顾研究危机与典范论的内在关联时其所具有的最大意义并不是哪一种范式能够消除«红楼梦»作为谜题的新颖性而是在不将这一新颖性拆解为史料或象征的前提下能够对小说«红楼梦»有机性秉持一种真确客观的认知余英时的思考虽然滑过了这一要旨但其留 下的冰山一角依然是后继研究的起点进一步言之在如何维系«红楼梦»这一经典传统的进程中余英时的两个世界论的理论视角是否准确以至于是否能够经得起红学史的责难与检验倒在其次更为重要的是余英时在红学研究中建立新范式的初衷应该是利维斯 ( . . Leavis1895-1978) 所言的唤醒一种正确得当的差别意识而这并不是要漠视传统相反理解传统之义正该由 此入手【21】。

 

二、批评范式与经典传统的共生性

追溯因由对索隐、自传还是斗争论的批评实际说明了余英时对经典沦为典的担忧:长久囿于这些范式去检 «红楼梦»的艺术品质作品也必然有陷于湮灭的危险初看上去这些范式好像是旨在维系经典的传统之意但仔细思量这个兼有之本义的重要经验流传下来的要务反倒不见了踪影只有谙熟了这一警醒我们才能避免余英时滑过问题的疏忽看到冰山一角之下的景象

余英时认为:“在新典范引导之下的«红楼梦»研究 是属于广义的文学批评的范围而不复为史学的界限所 22】但是批评为何以及批评与将«红楼梦»作为小说对待之间的关系如何并未受到余英时的继续追究接下来我们进一步补全余英时遗漏的线索在概述库恩的范式要旨时余英时提到“‘典范不但指示科学家以解决疑难的具体方式并且在很大的程度上提供科学家以选择问题的标准【23】。继续追究这一问题这就意味着当我们面对的是作为小说的«红楼梦»我们对其新颖性所做的判断不仅改变了常规范式对小说所持的定见还指出了我们给出如此判断标准所由来的范式与常规范式泾渭分明正如第一部分讨论危机与范式相互构成危机往往也是让作品 真相显露出来的契机在此意义上范式就不再是消除危机的过程而是从危机中汲取更多契机的批评过程范式作为作品标准之由来不仅不是一个可随意引用的固定参照系而且至关重要的是范式只有在保持自身有机性的前提下才能保证作品的有机性虽若有所倚而实无所倚至可以说最终范式与作品熔铸一体难分彼此钱钟书批评王国维也源于这一背后的理路逻辑利导则两美可以相得强合则两贤必至相远24】。这也就是说范式不是一种理论(Theory)而是一种批评(Criticism)25】。那么批评«红楼梦»作为经典的传统又有何关联?

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1909-1994)讨论现代文明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艺术形态前卫艺术与庸俗艺术的区分时认为前者表现的是艺术如何发生的过程而后者表现的则是合成( synthetic)的过程他说道:“如果说前卫艺术模仿艺术的过程那么庸俗艺术们现在已经明白则模仿其结果【26】因此区分高级艺术与 低级艺术的批评范式势必是诠释艺术作品这一发生的过程,并且自身也是对艺术惯例的重新廓清【27】,换言之在经典作品与庸俗趣味之间划出界限的标准取决于作品的有机动态性能否被批评范式合理且恰当地诠释出来批评范式的成效绝对不是绑架作品自身独立性的过程而是让作品作为经典的价值显露出来的过程正如利维斯所言:“要促进富有成效的探讨最好则是自己先尽量弄清所断为何见何物努力在所关注的领域里建立起基本的甄别准则尽力明晰出之......虚构领域就亟需若干促使人深思的甄别性准则这个领域阔大深远每每于不知不觉间便诱使人走上了昏判糊断之途陷入在批评的庸懒怠惰之中【28】«红楼梦»如要延续其作为经典的传统必须有可信靠的批评范式只有好的批评范式才能将传统欲要流传之物流传下来因为作为一种给出判断的好的批评范式本身就是格林伯格提到的一种高级的历史意识【29】。它不会如历史考证派那样将作品变做历史的注脚相反它借助对作品的批评解放了历史让传统活了过来批评范式针对且维护的 正是传” (作品的有机性”) ” (经典的标准”)的本义«红楼梦»经典传统与批评范式之间的义理关系应由此理解此为余英时疏忽掉的线索

韦勒克说道:“文学研究不同于历史研究的地方就在于它需要处理的不是文献而是不朽的作品【30】一种批评范式是否能在实质上证明«红楼梦»经典依然取决于这一范式是否不会有将«红楼梦» “朽坏乃至无机化的危险根据此前的论述有理由认为韦勒克这里说到的不朽其实正源于导致常规范式出现危机的作品之谜题 小说之新颖性更为豁然开朗的是批评终要面对的即是经典为之经典的这一谜题且更为关键的是批评在保证研究对象独立完整的前提下还需有将谜题保持为的判断能力故而批评是一种诠释活动既要能诠释作品的独立完整性还要能因作品持久不衰的新颖性而在既解谜又遮谜的诠释中曲达这一新颖性经典的传统要义缘乎于二者接下来我们将其更为明畅地显豁出来余英时在讨论作者对其作品是否有其本意的问题时这样说道:

 

本来在文学作品中追寻作者本意(intentions)是一 个极为困难的问题有时甚至作者自己的供证也未必能使读者满意诗人事后追述写诗的原意往往也不免有失因为创作时的经验早已一去不返诗人本人与一般读者之间的区别也不过百步与五十步而已......那末文学作品的本意是不是永远无法推求了呢? 是又不然作者的本意大体仍可从作品本身中去寻找是最可靠的根据因此所谓对于本意的研究即在研究整个的作品(integral work of art) 以通向作品的全部意义”(total meaning)典范所谓发掘« 楼梦»作者的本意其确切的涵义便是如此。【31】

余英时的这段讨论摇摆于在作者与作品间到底何者对理解经典之意义更为重要虽然提到了作品的独立完整性与作者本人未必有何实质关联但余英时却也出现了一种折衷主义式的误认作品的自足性如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1930-2019)认为不受制于任何俗成的道德教条与政治观点的干预【32】但通过象征化的分析将作品的独立自主之意义转换为一种作者道德理想之寄托的中心思想无异于干预了经典之解中心的特质然而既如此那么如何从新廓清并袭用余英时认为的常山之蛇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击其中则首尾俱应的观点?在此伽达默尔的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好的批评为何能够阐明经典这一常山之蛇为何是活着的道理

伽达默尔分析道:“文学其实是一种精神性保持和流传的功能并且因此把它的隐匿的历史带进了每一个现时之中【33】艺术作品的存在就是那种需要被观赏者接受才能完成的游戏所以对于所有文本来说只有在理解过程,中才能实现由无生气的意义痕迹向有生气的意义转换【34】。简言之观赏者或批评者的批评范式实际就是通过清晰的道理把读者从无生气的意义痕迹向有生气的意义的转换的体验过程阐释出来并同时把这种有生气的意义的转换保持在诠释之中的客观过程更重要的是好的批评范式能够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这种有机互动完全明晰出来理解并非是一个彼此同化的过程而是一个彼此拉升 的进程理解不是心灵之间的神秘交流而是一种对共同意义的分有(Teilhabe)” 【35】。作为常山之蛇的作品应当也是 常山之蛇的读者

批评范式就是要通过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这种循环之蛇明晰出来的方式把作为经典的«红楼梦» 流传下来这种循环即为真正意义上的传统确如伽达默尔所言: “这样这种循环在本质上就不是形式的它既不是主观又不是客观的而是把理解活动描述为流传物的运动和解释者的运动的一种内在相互作用( Ineinanderspiel)支配我们对某个本文理解的那种意义预期并不是一种主观性的活动而是由那种把我们与流传物联系在一起的共同(Gerneinsamkeit)所规定的但这种共同性是在我们与流传物的关系中、在经常不断的教化过程中被把握的这种共同性并不只是我们已经总是有的前提条件而是我们自己把它生产出来因为我们理解、参与流传物进程并因而继续规定流传物进程所以理解的循环一般不是一种方法论的循环而是描述了一种理解中的本体论的结构要素【36】此外库恩依据波兰尼(Michael Polanyi1891 1976)默会之识”( Tacit Knowledge)着重强调了根据范式认知事物时我们所体验到的不由自主( Involutary) 的过程也即范式与所研究对象仿佛合二为一的感知过程这使我们在保持感知的完整性(integrity of perception)的过程中也保持了研究对象的完整性【37】最终正如阿甘本 (Agamben 1942-)所说的解释学循环其实是一个范式循环38】,这样的批评能够保证作品的独立完整性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独立完整的经验之流并非是一个封闭的体验系统而是有着一种超越境域本身的事件性特征因此它才能够被有着不同经验背景的读者所分有就如库恩意谓的范式是共有的范例那样其间存在着一种相似性【39】。,由此«红楼梦»的批评范式所以会 ,不断遭到挑战其原因在于批评要应对的也是这一只可被分有但不可被占有的空间转用布鲁姆的思考批评范式之间所以会有争执以至不断更替实际也源自对这种影响的反应【40】批评家与作品的关系就类似于医生与症状的关而这种症状又不隶属于任何的医学指南这样除了廓清余英时说到的作品的有机性之外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廓清余英时略过的范式之危机所蕴含的更为重要的指向我们在第一部分已经论证过危机与范式间的张力关系说到危机源于作品之谜题” (Puzzle)其意主要为说明危 机所以产生的原因要么是因为绕开了作品的谜题要么是误认了作品的谜题而谜题正是库恩言及的被牺牲掉的重要事物【41】,这谜题或言小说之新颖性正是经典成之为经典以及好的批评范式何以能够让经典流传下来的另一重要因素

布鲁姆说道:“经典也是一种习得的焦虑【42】。这种焦虑(Anxiety)实际就是危机、谜题、新颖性等的变体他在关于界定经典的问题上时认为关键区分标志在于所读作品是否具有不为任何读者的认知意志所稀释的陌生性 (Strangeness)”品质它们使你对熟悉环境产生陌生感的能力。【43布鲁姆借助弗洛伊德的焦虑的预期” (Angst vor etwas)指明的其实是经典作品与读者之间的一种紧张且难以被简化的距离因为读者意识到与作品间的这种距离,实际就是作品本身的陌生性所以我们预期要被召唤去实现它们时会感到焦虑44它以一种拒斥读者的方式 吸引着读者同时也在以此方式证明其成为经典的原一部文学作品也要引发它要实现的预期否则它就会失去读者45】。所以布鲁姆说道:“强有力的作品本身就是那种焦虑【46】«红楼梦»让读者感到的焦虑显然不是历史考证与象征阐释所理解的能够消除的危机这是我们在依照它们的解释寻索过去时所以感到不足乃至慊然的原因既如此这一谜题反过来也成为了判定批评是否成功以及作为传统的经典可否流传下去的来源更为准确地说批评不是把新颖性作为一个对象再现出来相反批评自身的诠释过程就在反证着作品带来的这种无法回避的焦虑焦虑让作品非对象化

我们曾多次观察到涓涓细流消失在沙砾之中而新颖总是胜过老调重弹(Novelty is better than repetition)【47】艾略特(.. Eliot1888-1965)的观点为我们的进一步论证提供了支持正如他说:“传统是一个具有广阔意义的东西传统并不能继承假若你需要它你必须通过艰苦劳动来获得它【48】«红楼梦»作为经典所流传下来的东西不是一个现成的对象而是它的新颖性是它徘徊于逻辑、审 美、情感之间但又不被囿于其单个范畴内的冗余确如断奶的幼驹跳跃在母马的身旁批评也需要艰苦的理智劳动才能获得它我们必须判断什么是对我们有用的和什么不是很有可能我们没有能力做出判断但是这一点却是相当肯定的就是解释’ (我谈的不是文学中的 猜字游戏)只有当它根本不是什么解释而仅仅是使读者得到一些在其它情况下所得不到的事实时解释才是合理的49】这一在其他情况下所得不到的事实就是艾略特称 为的真理存在于我们身外的某件东西( something outside of ourselves)”50】。«红楼梦»是经典但传承它的传统取决于批评范式是否既能维持它的独立完整性又能曲达它的谜题

 

三、从异质的文化形态到共通的生活世界

 

布鲁姆认为经典可被视为文学的记忆艺术51——“认知不能离开记忆而进行,经典是真正的记忆艺术,是文化思考的真正基础【52】一方面能够不断反过来让经典流传下去的根本原因是«红楼梦»的自足性与新颖性然而另一方面正如布鲁姆提到的经典与文化思考间的关联«红楼梦»进行文学批评定然要关涉生就«红楼梦»的文化母体就如对«浮士德»进行批评必然要将其放置进西方的文化母体中一样这一说法并非是要排斥西方 文学批评积淀下来的认知成果而是要指明在借鉴其成果并进而对«红楼梦»的艺术价值进行判断前务须在中国文化与西方批评范式之间建立一种灵活且适切的思辨性位移”(思维摇摆”)一种对两种文化形态的差异感进行正当辨别、联系及排布的关注意识

«红楼梦»的诠释需要借鉴西方已成为范式的批评理论但这必然需要一种审慎的斟酌与运思乃至一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并衔接两者的思维创造因为牵连两者的感知经验(文化景深)不论在细微的层面还是在宽泛的维度都有着显著的差异而且在两种文学传统的特质间形成的张力关系往往也源自于这种文化上的异质感知经验哈姆雷特与贾宝玉虽都有似傻如狂的精神气质但如从弗洛伊德恋母弑父的精神分析诠释后者难免出现隔靴搔痒«红楼梦»«尤利西斯»虽都有神话渊源但如将后者的神话批评直接套用前者肯定也会南辕北辙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巧而终不相宜因故当引入西方已成为典范的批评传统时如何在文化母体的理解上避免出现误差也是决定批评是否能够准确对焦的关键余英时在面对这一问题时仍然表现出了一种暧昧的折中主义态度在如何判断经典成之为经典的标准上余英时借鉴了诸如库恩、韦勒克等人的西方理论但正如前两部分讨论又与其失之交臂尽管如此这一失之交臂依然再次显露出了一种重要关切正如余英时的两个世界所论他试图以看似清楚的道德概念来判定«红楼梦» 艺术品质的动机实际正是想在引入西方批评传统后迅速将视野拉回中国文化传统来的尝试余英时在«曹雪芹的反传统思想»中将«红楼梦»剥离为儿女之与儒家之分别开来对应的也正是清与浊、真与假然而这种略显牵强的尝试也就再次使得«红楼梦»成为了佐证中国思想史的一个辅助性文本由此困境那么在诠释«红楼梦»的艺术品质时如何既能够借鉴西方的批评范式又能够援引自身的文化传统并最终促成一种真正的中西汇通?当我们说文化母体时尤为重要的不单是那个已经沉淀下来的儒释道或两希的文化形态而是作为母体并促生 它们的生活世界文化形态与生活世界如胚盘和卵细胞一般关联文化形态源发于生活世界作家会在无意识中继承文化形态【53】但其创造性却往往源于对周遭生活世界的源初体验换句话说诠释作品的批评者不仅能周转于不同的文化形态而且也能更进一层理解到这些文化形态背后的源初世界是共通的这一现实从余英时的两个世界再到后来其他评论者加诸其上的其他世界看来其不足在于 经典作品呈现的不是数理意义上的几个世界之拼合也不是从分化为逻辑、审美、伦理之单个范畴内就可以被把控的课题化世界因为这样一来作品本身打开的浑然未分且活生生的视域将被分割乃至零落相反经典作品的视域只有在胡塞尔(Edmund Husserl1859-1938)开启的生活世界【54】(Lebenwelt)中才能得到恰如其分的理解而这也是联通中西批评传统的一个根本前提与视野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55论情必然关涉物而从解读«红楼梦»还需领会物与情的关联在胡塞尔看来生活世界是以一种自然态度(natural attitude)经验的世界自然态度实际接近物我未分的感知经验但并非某种玄虚或梦幻而是所有意识活动得以开启的本真来源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这是一种实然存在的本质经验介于人石之间的宝玉既时常有此将分未分的浸入感与被抛感那宝玉也在孩提之间况他天性所禀一片愚拙偏僻视姊妹兄弟皆如一体并无亲疏远近之别进一步言之自然态度不把事物看作科学、理论、技术中的客观对象而是总是走在这一客观化的前面所谓自然即为自胡塞尔说道:“作为这同一个事物的知识而成为自身的东西必然是一种在大概中、在或大或小的完整性的模糊不清的差别中还悬而未决的东西然而这种出自被重复经验到的众所周知的东西在一切关于它的已知的东西中又必然只是相对地被知悉的它在一切东西中都具有一个开放的不可知性的独特视域【56】物色相召人谁获安这种还处在摇摆不定模棱两可中的经验又是最为源初、最为稳定和最为活络的世界之体验发生在所有(个人、文化的)成就之先的一个普遍的成就57】。也就 是先于所有即将现成化为某种轮廓分明、了无生机的形态之前的发生从开辟鸿蒙再复归于白茫茫大地实质揭示的也是这一先于所有人格意识的先于就此言之生活世界实际就是构成所有意识活动的先在背景、基底 或视域是王国维所言的造境、写境、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那个既恒定又变动的境域这种先在不是线性意义上的前后而是构成意义上的孕生没有这一视域任何的意义生成都将变为意义的异化

 “胡塞尔用世界这个词主要是因为它带有(人生) ‘境域的含义这种世界永远比这世界中所有的物质的、心理的和精神上的现成物的总合还要多【58】由此« 楼梦»的境域总会不断超出情与礼、清与浊、真与假、大观 园与现实的这种二元世界乃至超出已蜕化为现成传统的儒释道等世界之集合(胡塞尔认为的意义积淀物”)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可以说ꎬ,这一境域是分散开来的不同世界由之产生的来源因此生活世界的浑然未分就是将显未显之时(“)是林黛玉草胎木质与人形女体之间它不仅最为源初也是一切意义的前提在其中主体与客体的区分丧失了任何逻辑明证性主体与客体息息相关彼此蕴蓄相互构成命运与共杜夫海纳 (Mikel Dufrenne1910-1995)就是在这一意义上将作家理解为现象提供者他可以在人的身上唤起一种对新世界的新眼光以便使人感到自己是介入在这个世界使人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使人在所有人身上为人的解放而工作【59】。杜夫海纳接着指明批评家从中可以看到自己的方中西经典作品里涉及的文化形态尽管有其不同但孕生经典的生活世界在现象学素朴的明见性中却横贯始终在生活世界的明见性中批评范式才有可能羚羊挂角 迹可寻即维持了作品的独立完整性也守护了作品的陌生性 同时以生活世界而非文化形态为基础去校准作品中西批评传统所积淀下来的认知成果才能够在心无芥蒂的过程中达成一种自由的共鸣而非牵强的同化诠释经典不再是将作品的意义价值还原到某个原点而是让所有这些意图锚定它的原点松动并脱落也正因如此经典的世界既不是单数也不是复数的世界而是一个在溢出的勃勃机的世界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洞察到推动余英时将其新典范命名为两个世界的背后所不为人察的尽管这一缘起也被余英时的对象化思维滑过并掩盖但借助我们的分析依旧可以从其枝蔓的线索中看到更为深阔的东西

 

注释

1】关于«红楼梦» 研究困境的讨论还可参看潘知常«“后红 时代的红楼梦研究»«中国文学研究»2019年第1期

2】【3】【4】【12】【13】【16】【22】【23】【31[]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 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年版8、10、10、1920、18、 12、33、6、2728页

5】【55】参看[]刘勰«文心雕龙译注»王运熙、周锋撰上海 古籍出版社 1998 年版 442443、415

6】【7】【33】【34】【35】【36[]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海译文出版 1999 年版 218、220 页、211、215、374、376

8】英语paradigm或译为典范或译为范式前者多强 调一定时间范围内不会变更的一种应用标准以共时性为 后者多强调一定时间范围内可更迭的可能性以历时 性为主

9】【10】【11】【20】【37】【39】【41[ ] Thomas . Kuhn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6. . 175. . 181. . 52. . 80. . 194 p195. . 190. .179

14】【15 []􀅰韦勒克«文学理论»三联书店 1984 年版 206、203

17】【30[]􀅰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年版 26、22

18施议对«人间词话译注»岳麓书社 2008 年版 45

19参看林语堂“«红楼梦»的风格«眼前春色梦中人:林语 论余英 时《红楼梦》的事 性﹄ 35 堂平心论红楼»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

21】【28 []..利维斯«伟大的传统»三联书店 2002 年版 4、2

24转引自王人恩«钱钟书与红楼梦›»«文学评论» 2007

25在词源学上英语 criticism paradigm 都有通过对比、区 分将某物展露出来之意26】【29 []克莱门特􀅰格林伯格«艺术与文化»广西师范大 学出版社 2015 年版 19、5

27】艾略特说到:“文学批评就像呼吸一样是不可避免的当我们在读一本书并且对它做出一种感情反应时我们把 通过我们自己头脑的思想感情明确地表达出来而且在我 们自己头脑所做的批评工作中批评我们自己的头脑这对我们并不是一件坏事” ([]..艾略特«艾略特文学论 文集»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4年版2页)

32】【42】【43】【44】【45】【46】【51】【52 参看[]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译林出版社 2015 年版 23、31、23、1516、16、7、14、 29

33[]吉奥乔􀅰阿甘本«万物的签名:论方法»中央编译出 版社 2017 年版 27

40[]Harold Bloom The Anxiety of Influenc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25

47】【48】【49】【50 []..艾略特«艾略特文学论文集》百花洲文艺 出版社 1994 年版 2、2、2、75

53】艾略特对此有很清楚的见解他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明 显事实即艺术并不是越变越好但艺术的原料却不是一 成不变的他必须知道欧洲的思想、他本国的思想———总有一天他会发现这个思想比他自己的个人思想要重要得 ———这个思想是在变化的而这种变化是一个成长过沿途并不抛弃任何东西” ([] ..艾略特«艾略特 文学论文集»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4 年版4页)

54胡塞尔将生活世界分为日常生活世界原始生活世 36 两层为论述明畅我们取生活世界其原因在于不 论是日常还是原始胡塞尔始终关注的是” “的动 词性含义生活世界在胡塞尔那里也始终指向生成中的 世界

56[]埃德蒙德􀅰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 版社 2002 年版 250

57】【58转引自张祥龙«从现象学到孔夫子»商务印书馆 2001 年版 27

59[]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 年版168

 

(本文作者:南京大学文学院 邮编:210000伊犁师范大学中文学院

照相版21张为笔者拍摄

1

DSCN5655.JPG

2,

DSCN5656.JPG

3,

DSCN5657.JPG

4,

DSCN5658.JPG

5,

DSCN5659.JPG

6,

DSCN5660.JPG

7,

DSCN5661.JPG

8,

DSCN5662.JPG

9,

DSCN5663.JPG

10,

DSCN5664.JPG

11,

DSCN5665.JPG

12,

DSCN5666.JPG

13,

DSCN5667.JPG

14,

DSCN5668.JPG

15,

DSCN5669.JPG

16,

DSCN5670.JPG

17,

DSCN5671.JPG

18,

DSCN5672.JPG

19,

DSCN5673.JPG

20,

DSCN5674.JPG

21,

DSCN5677.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1299021.html

上一篇:2021年7月香山红学会议期间六位画家作品展博文目录
下一篇:刘明主编【中国历代诗词名句实用辞典】D 【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收藏 IP: 1.202.19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5: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