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最好的纪念—读《沉默道钉的足迹》【《进入公众视野的道钉》(2017)】

已有 1055 次阅读 2019-10-25 07:27 |个人分类:个人藏书书目|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最好的纪念读《沉默道钉的足迹》【《进入公众视野的道钉》(2017)】

【个人纸媒文章(黄安年个人纸媒文章目录编号GWH 785)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9年10月25日发布(第22820篇)

 

8月5日-9月16日,笔者在纸媒报刊上发表的个人文章总共364次篇(GWH101-464,截止2008年),陆续发布在个人博客上。“次篇”表明某篇文章有可能在不同纸媒被发表或转载。个人在纸媒图书上文章目录78种(GWH001-GWH078)中的近百次篇未计在内。部分个人报道和论文打印稿、纸媒对笔者的书评和报道、个人译校文章也未计算在内。此前2019年1月6日-4月2日笔者通过博客陆续发布个人收藏图书的英文图书书目(US001-US538号)。4月5日-5月28日发布个人论著收藏图书书目(GH001-GH041)、《黄安年文存选》目录。

为保障个人纸媒文章目录的完整性,便于自己和读者查找,也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改革开放以来在纸媒报刊的个别文章暂不发布。个人藏书书目工作自今年初以来已经整整八个月多了。书目力求穷搜,目录检索是我国固有的学术传统,也是学术传承和历史记载的必要平台,个人藏书目录的完善将为集成为一个微“数据库”创造条件。

完整保存这些纸媒论著、译、评学术资料,反映了笔者践行学术报国的心愿和学术为公、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资源共享的宗旨,也从一个普通教育和学术工作者的学术探索历程。

  916开始发布纸媒评论个人论著文章(GWH501起编号)、|个人部分论文稿(GWH601起编号)、个人撰写的部分报道(GWH701起编号)、发表的个人译文(GWH801起编号)、发表的个人校文(GWH901起编号)

这里发布的是刘进撰写的“最好的纪念读《沉默道钉的足迹》”,进入公众视野的道钉从沉默的道钉到沉默道钉的足迹》2017年华艺出版社,第68-69页,收入黄安年文存2017年卷。

照片7张,拍自最好的纪念读《沉默道钉的足迹》”1

 

2

 

3

 

4

 

5

 

6

 

7,

最好的纪念

——读《沉默道钉的足迹——纪念华工建设美国铁路》

刘进

150年前,上万名来自我工作的大学所在地——江门五邑地区——衣衫褴褛的华工加入到修建美国太平洋铁路的大军之中,他们以勤劳、智慧、汗水和牺牲参与修筑了联通美国东西部的太平铁路,贡献至伟。

黄安年先生是国内研究北美铁路华工的先驱,著有《沉默的道钉》《道钉不再沉默》,为国人了解铁路华工历史打开了一扇窗口。令人欣喜的是,在铁路华工参与建设美国太平铁路150年之际,黄安年先生与著名摄影家李炬先生合著了又一力作——《沉默道钉的足迹——纪念华工建设美国铁路》。甫一捧读,不忍释手。

最打动我心的是,尘封的历史旧照与当下新貌的对照贯穿全书始终,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沧海桑田般的历史记忆唤醒、掩卷后久久的沉思。跟随作者的笔触和画面,一种物是人非的苍凉感悠然而生。在苍茫壮丽的隔壁沙漠之上,零落散布着铁路华工先辈的遗冢,想当年赴美国谋生的这些先民的多数都要在死后由乡亲将遗骸运回原籍安葬,客死他乡、不能回乡的这些先辈是如何在九泉之下不能瞑目?看到铁路华工修筑的大动脉上仍然奔驰的列车,我们感到历史并非如烟,铁路华工仍在活在世人的心中。

两位作者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搜寻铁路华工先辈的史料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不遗余力。在中美两国的城市和乡村,都留下了他们追踪铁路华工先辈历史的足迹。他们在铁路华工的故乡江门五邑地区瞻拜华侨义冢,寻访铁路华工的村落和故居,查找地方志和族谱。没有这种踏实的做学问的精神,就不可能有本书的问世。

让世界了解尘封的历史,追寻铁路华工的足迹,缅怀他们的功绩,传承他们的精神,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

(刘进,五邑大学侨乡文化研究中心 常务副主任,教授。本文首发在2015年11月15日黄安年的博客;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网联结发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1203345.html

上一篇:不应忘却的沉默【《进入公众视野的道钉》(2017)】
下一篇:一部有特色的精品图书--《沉默道钉的足迹》读后【《进入公众视野的道钉》(2017)】
收藏 IP: 1.202.19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9: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