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学术过度量化的背后(北京日报2001.9.10)

已有 1538 次阅读 2019-8-26 08:15 |个人分类:个人藏书书目|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学术过度量化的背后北京日报2001.9.10)

【个人纸媒文章(黄安年个人纸媒文章目录编号GWH 298)】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9826发布(第22244篇)

自2019年1月6日-4月2日笔者通过博客陆续发布个人收藏图书的英文图书书目(US001-US538号)。4月5日-5月28日发布个人论著收藏图书书目(GH001-GH041)、《黄安年文存选》目录(GH042-GH071)、黄安年书稿和讲稿目录(GH072-GH168)、个人在纸媒图书上文章目录78种(GWH001-GWH078)。8月5日开始发布在纸媒报刊上的个人文章。

为保障个人纸媒文章目录的完整性,便于自己和读者查找,也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改革开放以来在纸媒报刊的个别文章暂不发布。个人藏书书目工作自今年初以来已经整整七个月多了。书目力求穷搜,目录检索是我国固有的学术传统,也是学术传承和历史记载的必要平台,个人藏书目录的完善将为集成为一个微“数据库”创造条件。

笔者文章《学术过度量化的背后》载《北京日报》200191013版。

 

照片1拍自学术过度量化的背后》收入黄安年文存2001年。

1

 DSCN9258.JPG

学术的量化和量化后的学术

北京师范大学  黄安年

 

    近来学术能不能量化在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学术界教育界的朋友、行政主管部门的公务员、新闻媒体的记者、网络软件界的技术人员需要共同关注这个影响深远的大问题,实事求是地论证学术量化给学术界、教育界带来的哪些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必要的量化是教育和学术主管部门进行科学管理的一种手段。这种量化开始时只仅限于课程教学的评估机制中,但是它的功能后来被越说越神,并扩大到各种学术和教育的考核、评比、提级提职、业绩考核、课题和项目审批、以及各种名目繁多的评估中,几乎到了无孔不入、无“名”无“利”不靠的程度。人们越来越担心在学术过度量化的背后,“求实”和“为公”的学术精神被“物化”了,学术被转化为潜在的权力、金钱和其他物质利益了。在这种情况下学术繁荣、学术自由、学术个性、学术公正被大大扭曲了,而学术腐败现象则有可能得以滋生和泛滥。

    我不清楚“实事求是”四个字能不能量化?“长官意志”四个字能不能量化?“形式主义” 四个字能不能量化?现在在教育和学术领域过分强调量化的弊端已经越来越显露出来。尽管中央三令五申反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许多教育部门和学术事业单位似乎还是不以为然,这类“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量化风(一种新“八股”)和浮夸风并未有所收敛。

    一年一度的各类论文评审、各种项目评估、职称评定评峰期到来。学术量化的利弊又一次引起争议。这里不妨以上海和东北两所名牌大学的博士生论文量化标准为例,发表一管之见。

    第一, 把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和对于博士学位论文的评估直接挂钩的做法是否得当?提倡博士生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和博士学位论文的成绩评估相连则未必是件好事。学术论文是否发表,在哪一“级”刊物发表,绝不应计算入学位论文成绩之中。那样等于博士学位论文是通过分阶段来评分。再说这里急功近利的论文数量是“硬指标”,关系到成绩评估,而论文的质量只是“软指标”,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做到重在质量吗?

    第二,把单项评估量化为总体评估的百分比的做法是否科学?表面上看,似乎这种结构积分相当科学和合理。但是仔细一想问题出来了。设想某位博士学位论文在学术创新上很突出,获得满分也只有100分中的36分,而从量化指标看如果“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一项得不了高分,在读期间又没有发表过文章,岂不一下子把他的“创新”分都给抵消了。而按照量化标准“论文材料翔实,层次分明,图表规范,推理严密,逻辑性强,文字表达准确、流畅”可以得满分4分。但是如果有一篇论文,其论文材料欠翔实,层次欠分明,图表欠规范,推理欠严密,逻辑性不强,文字表达欠准确、欠流畅,按照规定至少还可以拿上1-2分。也就是说,即使出现这样严重的问题在满分100分中,只不过扣去了1-2分,这样评估合适吗?这在引导博士生培养什么学风呢?是提倡科学的严谨的学风吗?

   第三,量分指标中只规定“正分”(给分),没有规定“负分”(扣分)是否合适?百分制、级分制都是规定“正分”(给分),这是以严格考试纪律为前提的。评议博士学位论文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当严格检查论文的学术规范、学风情况,检查有没有学术违轨行为,这就涉及“负分”(扣分)的问题。近些年来有个别博士学位论文出现抄袭、造假等严重违规现象,其中原因之一是我们的各种“量化”中并没有这方面的严格规定,使他们有空子可钻。

   第四,按照量化标准进行撰写的博士学位论文是否真能创新?博士学位论文的评估如果都用一个模式的量化标准来评估,那样的论文还有什么个性、多样性、特殊性可言呢? 没有个性、多样性、特殊性的论文,谈何创新?培育成片蘑菇所需的一定的温度、空气和水份。学术发展不能急功近利,指望快速度、高指标、工程献礼,搞得不好等于制造学术泡沫和虚假繁荣,刻意强化那些量化指标,利少弊多。

    第五,将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分成4个等级是否真实反映学术水平的等级?上海某名牌大学将杂志分成4个等级:能在国际核心期刊上发表(如SCI、EI等)、能在国内权威期刊上发表、能在国内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能在国内一般期刊上发表。我们且不来评论划入“核心”和“权威”的依据是否公正、公开和公平。这里需要质疑的是同一杂志上发表文章的水平并非一般齐,杂志的分类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能把杂志“等级”和论文学术水平的等级混为一谈。论文学术水平的衡量标准要排除杂志的知名度、作者知名度等非学术评估因素,我们在学术评估时只能严格把论文质量本身作为唯一依据。不能说在国内权威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水平一定胜于在国内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水平,而这两类杂志的论文水平必定胜于在国内一般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水平,那样做是不公平的。

    学术过度量化引发了许多问题,量化后的学术是更加健康和繁荣了吗?人们有理由对学术量化和量化后的学术问题多一些思考。

 

                      写于2001年5月16日,修改于2001年8月21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1195210.html

上一篇:从100年前的美国宠物公墓说开去(美国史研究通讯2001.2)
下一篇:实事求是 强化学术批评(学术界2002.1)
收藏 IP: 1.202.19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4: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