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重温打响美国独立战争第一枪的列克星敦和康科德战场

已有 6074 次阅读 2018-8-31 12:02 |个人分类:美国问题研究(07-11)|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重温打响美国独立战争第一枪的列克星敦和康科德战场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8831发布(第19954篇)

 

 

   日前,家人在孩子们开学前往美东北的缅因州度短假,一行四人驱车由Chappaqua NY家中到缅因州波特兰小镇一带观光,回程途中来到波士顿附近的列克星敦和康科德历史名镇,这是美国独立战争打响第一枪的地方。梭罗的“凡尔登湖”、爱默生、霍桑的“红字”,奥尔科特的“小妇人”等美国文学名著均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当时的场景。

   20005月,我和老吕去过这里,他们传来的照片又使我回忆起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初创的艰辛。

 

1,

 

2,

 

3,

 

4,

 

***************************8

美国独立战争打响第一枪的地方

已有 12532 次阅读 2007-6-18 07:06 |

 

美国独立战争打响第一枪的地方

 

黄安年文  2007618

 

(按:《美国独立战争打响第一枪的地方》一文写于2000524,收录于黄安年著《美国纪行——一个中国学者眼中的美国生活》,第27-28页,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11月版,文字有删节。)

*******************************8

 

波士顿附近的列克星敦和康科德是美国独立战争打响第一枪的地方。524日下午,我们从哈佛大学驱车向住在列克星敦T君家的路上。出坎布里奇走90号公路再转128号公路,这里是著名的美东高新技术园区,象微软等大公司都在公路两旁。在转20号公路向西是一条林荫公路,两旁住宅深居简出极为安静,只是在高峰期会堵塞,到了萨德伯格小镇找T君的住地相当费劲。T家是两层楼三居室的新房,两年前购买,价值22万美元,非常实用,周围空地面积不小,和邻居住房间隔较大,离马路也远,十分的安静。T君很快叫回在列克星敦林肯研究中心上班的W君。他们的两个男孩间隔不到四岁,为管好孩子,T君暂时放弃了工作。她是我在北师大历史学系老同事的孩子,还听过我讲授美国史的课程,1991年我来奥伯尼大学研修时最初两天是她帮助接待的。T在美国飘泊多年,经历求学的艰苦、生活的动荡和工作的变迁,先后住过三个州,搬过十几次家,做过二十多种工作,直到近些年生活才开始稳定。显然W君的工作对于他们的稳定生活是决定性的。

 

我们一起乘坐他们刚买不到一个多月的新车(里面可以坐七八人,还有幼儿的专座,坐上这种汽车可以举家出远门)经小路去附近约半个小时路程的历史名镇康科德(Concord)。1720—1820分,我们到了康科德,这是美国独立战争中打响第一枪的地方。不仅美国历史必需浓浓地写上一笔,而且连毛选里也提到此事。波士顿的初夏公路两边的森林已经泛青。我们的汽车下了高速公路出口走过一段丛林中的小公路,有一个能容纳二十来辆车的停车场。游人不是很多。当年打响第一枪的战场,今天成了几乎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停车场旁边的指示牌上标有详图和文字说明。我们目睹了打第一枪的场景,路线、桥梁和英国龙虾兵葬身的坟墓。看到了一分钟人塑像(mimuteman Statue,对于这个历史遗迹,我在《美国的崛起》中写道:“1775418,英国驻北美殖民地总司令盖茨派弗朗西斯·史密斯中校率800名殖民军从波士顿开往西北郊列克星敦和康科德搜查革命者和收缴军械。下令遇民兵可以当即开枪。附近农民、手工业工人闻讯赶来,银匠保尔·瑞维尔和工人威廉·戴维斯骑马通知两地革命者应战,围歼龙虾兵。19日晨,在列克星敦双方交火,接着英军又在康科德遭民兵伏击,英军死伤近百人。列克星敦战役打响了北美独立战争的第一枪。我们沿着当年龙虾兵(指英国殖民军)和北美民兵间的战斗线路漫步。从那时起历史老人已经走过了225年,在两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美国的面貌发生了举世罕见的巨大变化,为了记住这条小路,这条战斗之路,美国政府精心照料这条历史小路,尽量保持原貌修复,给美国人民提供一个不忘历史的教育基地。在参观期间,我们遇到了一些年轻父母带着小孩来,甚至还躺在摇篮车里酣睡的婴儿来这里接受革命洗礼。不过现在的美国不少年青人十分功利,把这些历史遗迹扔在脑后,我担心美利坚以弱胜强的精神还能否作为传家宝传下来。康科德镇比起萨德伯格镇来要大得多,这里也因历史遗迹而受惠不浅。

 2018-08-31Da.jpg

这次列克星敦和康科德之行十分圆满,既驱车百里看望朋友,又参观了难得一见的历史遗迹。2030,开车返回纽波特,其间倾盆大雨,雷电交加,为来美后仅见,汽车在以每小时55英里的速度行进,天空中不断闪电和雷鸣,车顶上的旗杆容易触电具有危险性,当时唯一的想法是尽快通过雷电区,幸好30多分钟后到了福尔河已经冲过了雷区,这时已经走上138号公路的回家路了,22时平安到家,算是松了一口气。

(写于2000524

图为2000524在笔者在一分钟人塑像前摄影留念。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黄安年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3415.html

 

重温美国独立战争打响第一枪的地方

已有 1224 次阅读 2017-7-20 07:20 |

 

重温美国独立战争打响第一枪的地方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7年7月20日发布

:美国独立战争打响第一枪距今已经242年了,17年前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这象征真理战胜强权的地方。如今物换星移,这里早已默默无闻,如今的美国能否保持这种精神,美国的掌权者是否走向当年美国独立精神的对立面,让我们拭目以待!

《美国独立战争打响第一枪的地方》写于2000524,收录于黄安年著《美国纪行——一个中国学者眼中的美国生活》,第27-28页,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11月版,文字有删节。2007618黄安年的博客发布。文中蓝色字体《美国纪行》出版时略去。

*******************************8

2018-08-31Da.jpg

波士顿附近的列克星敦和康科德是美国独立战争打响第一枪的地方。5月24日下午,我们从哈佛大学驱车向住在列克星敦T君家的路上。出坎布里奇走90号公路再转128号公路,这里是著名的美东高新技术园区,象微软等大公司都在公路两旁。在转20号公路向西是一条林荫公路,两旁住宅深居简出极为安静,只是在高峰期会堵塞,到了萨德伯格小镇找T君的住地相当费劲。T家是两层楼三居室的新房,两年前购买,价值22万美元,非常实用,周围空地面积不小,和邻居住房间隔较大,离马路也远,十分的安静。T君很快叫回在列克星敦林肯研究中心上班的W君。他们的两个男孩间隔不到四岁,为管好孩子,T君暂时放弃了工作。她是我在北师大历史学系老同事的孩子,还听过我讲授美国史的课程,1991年我来奥伯尼大学研修时最初两天是她帮助接待的。T在美国飘泊多年,经历求学的艰苦、生活的动荡和工作的变迁,先后住过三个州,搬过十几次家,做过二十多种工作,直到近些年生活才开始稳定。显然W君的工作对于他们的稳定生活是决定性的。

我们一起乘坐他们刚买不到一个多月的新车(里面可以坐七八人,还有幼儿的专座,坐上这种汽车可以举家出远门)经小路去附近约半个小时路程的历史名镇康科德(Concord)。17时20分18时20分,我们到了康科德,这是美国独立战争中打响第一枪的地方。不仅美国历史必需浓浓地写上一笔,而且连毛选里也提到此事。波士顿的初夏公路两边的森林已经泛青。我们的汽车下了高速公路出口走过一段丛林中的小公路,有一个能容纳二十来辆车的停车场。游人不是很多。当年打响第一枪的战场,今天成了几乎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停车场旁边的指示牌上标有详图和文字说明。我们参观了打第一枪的场景,路线、桥梁和英国龙虾兵(指英国殖民军)葬身的坟墓。看到了一分钟人塑像(mimuteman Statue),对于这个历史遗迹,我在《美国的崛起》中写道:1775年4月18日,英国驻北美殖民地总司令盖茨派弗朗西斯·史密斯中校率800名殖民军从波士顿开往西北郊列克星敦和康科德搜查革命者和收缴军械。下令遇民兵可以当即开枪。附近农民、手工业工人闻讯赶来,银匠保尔·瑞维尔和工人威廉·戴维斯骑马通知两地革命者应战,围歼龙虾兵。19日晨,在列克星敦双方交火,接着英军又在康科德遭民兵伏击,英军死伤近百人。列克星敦战役打响了北美独立战争的第一枪。我们沿着当年龙虾兵(指英国殖民军)和北美民兵间的战斗线路漫步。从那时起历史老人已经走过了225年,在两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美国的面貌发生了举世罕见的巨大变化,为了记住这条小路,这条战斗之路,美国政府精心照料这条历史小路,尽量保持原貌修复,给美国人民提供一个不忘历史的教育基地。在参观期间,我们遇到了一些年轻父母带着小孩来,甚至还躺在摇篮车里酣睡的婴儿来这里接受革命洗礼。不过现在的美国不少年青人十分功利,把这些历史遗迹扔在脑后,我担心美利坚以弱胜强的精神还能否作为传家宝传下来。康科德镇比起萨德伯格镇来要大得多,这里也因历史遗迹而受惠不浅。

这次列克星敦和康科德之行十分圆满,既驱车百里看望朋友,又参观了难得一见的历史遗迹。20时30分,开车返回纽波特,其间倾盆大雨,雷电交加,为来美后仅见,汽车在以每小时55英里的速度行进,天空中不断闪电和雷鸣,车顶上的旗杆容易触电具有危险性,当时唯一的想法是尽快通过雷电区,幸好30多分钟后到了福尔河已经冲过了雷区,这时已经走上138号公路的回家路了,22时平安到家,算是松了一口气。

(写于2000年5月24日)

图为2000年5月24日在笔者在一分钟人塑像前摄影留念。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黄安年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3415.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1132035.html

上一篇:北京学界同仁致信黄安年目录(续)(1989-2002年)
下一篇:天通苑小学2018-2019新学年开学典礼巡礼(一)
收藏 IP: 1.202.19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9: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