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谈《对华贸易保护主义不仅两败俱伤而且可能触发经济危机》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8年8月14日发布(第19871篇)
11年前笔者《对华贸易保护主义不仅两败俱伤而且可能触发经济危机——五谈关于“中国制造”危机的另一种思考》提出了“我们要汲取发生在70多年前的三十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席卷全世界的惨痛经验教训,在那场大危机中除了被资本阵营封锁的苏联以外的国家无一幸免。在今天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以为一个大国的经济危机不会导致触发全球经济严重波动以至经济危机,那是异想天开。”“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千万不要重蹈覆辙。”
如今特朗普政府打着“美国第一”的极端民族主义旗号向全球贸易多边主义体系开战,向中国开战、向欧盟和加拿大墨西哥开战、向日本、俄罗斯、印度、土耳其、东盟等国开战、向世贸组织和联合国开战,其结果损人害己,使得正在复苏的世界经济重伤,如果不加遏止,那么离爆发新的经济危机为时不远了。
认识现阶段中美关系,妄自尊大或妄自菲薄,均不可取,妄自尊大和妄自菲薄往往是一对栾生兄弟。中美关系是中国对外关系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关注中美关系的发展和前景历来为社会各阶层所关注,见仁见智,不同观点都很正常,惟其如此,需要集思广益、广开言路、众志成城、凝聚定力、坚定地走好中国道路。
********************
对华贸易保护主义不仅两败俱伤而且可能触发经济危机——五谈关于“中国制造”危机的另一种思考 精选
已有 3286 次阅读 2007-8-3 07:34 |
对华贸易保护主义不仅两败俱伤而且可能触发经济危机——五谈关于“中国制造”危机的另一种思考
黄安年文 2007年8月3日
一些不负责任的政客、企业和媒体刻意“制造”的“中国制造”危机,还在持续发酵,并引发有责任感的美国经济学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和强烈反对。最近1028名美国经济学家在一封即将送至美国国会的请愿信中,强烈要求美国国会议员遵循自由贸易精神,抵制对华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美国白宫官员财政部长保尔森、商务部长古铁雷斯和贸易代表施瓦布7月31日也联合致信国会领袖,强烈反对近期针对中国人民币汇率的两项议案,认为这一做法将在全球引起贸易保护主义报复行动,保尔森最近在北京和我国领导人的会见清楚地表达了这一看法。而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官员也出面澄清事实,指出诋毁“中国制造”是贸易保护主义的翻版。
在我看来,一旦对华贸易保护主义泛滥将不仅两败俱伤而且可能触发新一轮的经济危机爆发。这绝非什么危言耸听。我们要汲取发生在70多年前的三十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席卷全世界的惨痛经验教训,在那场大危机中除了被资本阵营封锁的苏联以外的国家无一幸免。在今天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以为一个大国的经济危机不会导致触发全球经济严重波动以至经济危机,那是异想天开。贸易保护主义的恶果将会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现实地考虑怎样勒紧裤腰带来生活,并将使政治家们考虑怎样维护来之不易和平环境,而那些新法西斯势力的抬头将导致新的战乱,紧接着70多年前大危机的是30年代的局部战争,而局部战争未能遏制的结果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个历史悲剧我们能够让它重演吗?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千万不要重蹈覆辙。
以下是转发两篇报道
**********************************************
诋毁"中国制造"是贸易保护主义的翻版
千名美经济学家向对华贸易保护主义大声说"不"
2007年08月02日 18:27:
新华网
新华网华盛顿8月1日电(记者 刘洪)美国国内日益上升的对华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引起了美国经济学界的普遍关注和强烈反对。在一封即将送至美国国会的请愿信中,多达1028名美国经济学家联合签名,强烈要求美国国会议员遵循自由贸易精神,抵制对华贸易保护主义倾向。
根据记者得到的这份名单,签名者分别来自美国的50个州,都是在经济学领域有影响的专家。其中包括芬恩·基德兰德、爱德华·普雷斯科特、托马斯·谢林和弗农·史密斯等四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此外,还有多名前国会议员和前政府高级经济官员。
在这封联名请愿信中,经济学家们写道:“作为经济学家,我们理解自由贸易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着关键和有益的角色。我们也认为,对自由贸易设置壁垒,从长期来看会破坏繁荣并损害所有人的利益。正是基于这些基本经济原则,我们在这封信上签名。”
请愿信列举了中美贸易带来的种种好处,并指出中美贸易高速增长对两国来说,“都意味着更多可支付得起的商品、更高的生产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生活水平”。
他们警告说,对中国实施惩罚性关税等于“对我们自己实行征税惩罚”,而且这可能会引发双边贸易战,美国消费者和商界将为这种“无谓的战争”付出沉重的代价。这代价就是:他们将不得不承担更高的物价、更少的就业岗位以及减慢的经济增长速度。
美国主流经济学家的担忧是随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而来。美国一些议员近来对中国提出多项贸易保护主义法案,这种做法也引起了美国政府的不满。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商务部长古铁雷斯和贸易代表施瓦布7月31日联合致信国会领袖,强烈反对近期针对中国人民币汇率的两项议案,认为这一做法将在全球引起贸易保护主义报复行动。
发起此次经济学家联合签名的经济增长俱乐部总裁帕特·图米表示,经济学家们现在站出来,就是担忧这种贸易保护主义举动所带来的后果。他告诉新华社记者,经济学家在自由贸易问题上立场高度一致,因此对这封联名信纷纷响应。
图米还介绍说,早在1930年5月4日,1028名经济学家也曾在《纽约时报》上刊登请愿信,要求美国国会和时任美国总统的胡佛拒绝一项贸易保护主义法案,但国会和总统没有接受经济学家的意见,结果引发股市暴跌,进一步加剧了当时美国经济的大萧条。他表示,现在美国一些国会议员的主张很不幸地显示出“国会患上了糟糕的健忘症”,而经济学家必须对这股回潮的贸易保护主义逆流大声说“不”。
知名经济学家、里根政府时期经济政策主要制定者之一的约翰·拉特利奇博士也是签名者之一。他对记者说,美国一些议员提出多项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法案,完全是出于自己的“政治私利”,美国是自由贸易的受益者,但这种设置贸易壁垒的做法将损害美中两国经济,得不偿失。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08/02/content_6466799.htm
********************************
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就出口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答记者问
2007年08月02日 17:55:09
新华网
商务部副部长、国际贸易谈判代表高虎城就出口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答记者问
新华网北京8月2日电(记者张毅)商务部副部长、国际贸易谈判代表高虎城2日就出口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接受记者专访,就国外媒体发表的很多对中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的负面报道等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以下是采访全文:
问:3月份以来,国外媒体出现了很多对中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的负面报道,你对此有何评论?
答:我们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我认真阅读了相关报道,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对具体案件的报道。如美国宠物食品和瑞士掺假玉米谷蛋白事件。此类报道客观反映了目前中国个别出口企业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我们查清事实真相,并采取整改措施。对此我们表示欢迎。
第二类是相对客观和中立的评论。如《纽约时报》7月12日报道,“商品质量不合格是一个全球问题,中国不是美问题商品的唯一来源地”;《联合早报》7月25日报道,“食品安全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并非一个国家所独有”。对此我们也是持欢迎和尊重态度的。
第三类则是恶意诋毁“中国制造”。有的说“中国国内注入荷尔蒙的快餐让6岁的男孩儿长胡子,让7岁的女孩儿乳房发育”;有的宣称“中国产品是死神”;有的甚至扬言“要在商品上贴上非中国制造的标签”。对此类捕风捉影、以偏概全,甚至无中生有、恶意炒作的报道,我们坚决反对。这些媒体的真实用意令人深思。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仍然对中国产品无端猜忌,惧怕市场竞争,看不到贸易的互惠互利,企图通过构筑各种壁垒阻止中国产品,让人感到十分遗憾。其实质还是贸易保护主义的翻版,是“中国威胁论”的变种。
我相信,中国出口产品质量不会因为一些媒体不负责任的炒作而变坏,客观理性的人们会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
问:从中方公布的调查情况看,个别中国出口产品的确存在问题,你是如何看的?
答:首先,看问题要全面。比如,近期颇受媒体关注的牙膏,去年出口额为8000万美元,不到中国9700亿美元出口总额的万分之一;其中,被查出含二甘醇的为330万美元,占三十万分之一。不能因为个别产品存在问题,就怀疑中国出口商品的总体质量,那不是科学的态度。负责任地说,中国出口商品质量安全是有保障的。前不久,日本厚生省公布了2006年日本进口食品合格率,其中自中国进口的食品合格率为99.42%,而美国是98.69%,欧盟是99.38%。日本是中国食品的最大出口市场,我想,他们的数据能说明一些问题。
其次,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有差距,个别企业社会责任意识较为淡薄,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无法完全避免。事实上,我国国内一直在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对产品质量安全也多有曝光。在某种程度上,出口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国内问题的溢出。但也要看到,中国产品的质量一直在稳步提高。譬如,上半年中国蔬菜农残合格率超过94%,较2003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如果说,过去确实有一些中国产品是地摊货、大路货,现在高档商场货架上“中国制造”已比比皆是。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政府与其他国家政府一样,高度重视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对出现的问题,我们从来不回避,始终本着实事求是、负责任的态度来处理解决。近期出现这些案件,只要责任在中方,我们都立即采取有效的措施,查处涉案企业,整顿出口秩序。
问:国外媒体炒作是否会对我国产品出口产生影响?
答:从上半年情况看,我国出口仍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累计增长27.6%,达5467亿美元。其中,食品、药品、玩具等境外负面报道较多的商品也分别增长了22.2%、41%和27.7%。这说明,绝大多数进口商、零售商和消费者是理性的,不会因为一些片面之词就改变对中国产品的基本评价。但也不可否认,某些恶意攻击,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国产品的形象,可能会误导部分消费者。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确保出口商品质量安全,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如颁布《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相关政府部门也各司其职,加大了监管力度。商务部、质检总局、农业部还积极利用各种渠道,加强对外交涉,增信释疑,努力把负面报道的影响降到最小。
我们也希望,我国企业能从中吸取教训,并以此为契机,变压力为动力,增强质量安全意识,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这是赢得国际市场,抵御风险的唯一途径。
问:在外贸领域,有无针对出口产品质量方面的法律法规,商务部采取了哪些出口质量监管措施?
答:关于出口产品质量,《外贸法》明确规定,为保护人或动植物的生命、健康或安全,保护环境,国家采取限制或禁止进出口的措施;国家实行统一的商品合格评定制度,对进出口商品进行认证、检验、检疫;对违法违规企业,可以取消其一至三年对外贸易经营权;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近年来,商务部依照《外贸法》,进一步加强了对违法违规企业的监管与处罚:
一是加快推进外贸信用体系建设步伐。目前,商务部正在深圳市进行试点,下一步将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最终要建立全国联网的跨部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多部门联合共管,真正做到使失信者受惩戒、守信者得便利。二是依据《对外贸易经营者违法违规行为公告办法》,建立了出口企业“黑名单”制度,并依法处理了一批违法违规企业。截至目前,已对429家企业进行了处罚,近期美国宠物食品事件涉及的江苏徐州安营公司和山东滨州富田公司都已被依法停止了外贸经营权。
三是与海关、外汇、质检、税务等部门,建立“对外贸易经营者违法违规信息交换机制”,联合共管,整顿和规范外贸秩序,使违法者处处碰壁,最终被清理出局。四是在商务部政府网站上开辟了“外贸秩序”专栏,将外贸秩序所涉及的法律法规、典型案例等方面的内容在网上发布,增加工作透明度,同时对企业经营起到提示和警示作用。
问:对西方媒体报道我们出口产品的质量问题,似乎我们的声音还不够大,你怎么看?
答:事实上,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此事,专司我国出口产品质量的国家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督局等部门已多次召开新闻发布会,说明事实真相。
中国是负责任的贸易大国,不仅对中国人民,也对世界消费者负责。遇到问题,我们首先要自问有没有这些问题,要深入调查,摸清情况,而不是立即反驳,硬顶回去。由于涉及多个生产、贸易环节,本着对企业和消费者负责的态度、审慎地处理各个案件,客观上也需要时间。情况基本明朗后,中国政府立即从不同渠道作出回应。5月31日,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督局、卫生部联合召开了关于二甘醇牙膏、TD甘油事件调查结果的新闻发布会。其后,质检总局等部门又多次接受媒体采访,进一步说明和澄清。6月以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已多次在新闻发布会上阐述了中方的立场。
最近,温总理明确指出,要加强舆论和信息工作,建立统一、科学、权威、有效的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制度。相信今后对质量和食品安全事件,公众会更加及时地收到更多的信息。
问:关于产品质量安全的国际合作,中方有何设想?
答:产品质量安全是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不是哪一个国家独有的问题。前些年,国际上也发生过多起影响巨大的质量安全事件。如2005年英国苏丹红事件、美国“毒菠菜”事件,2006年美国肯德基反式脂肪油事件、日本“不二家”过期原料糕点事件,都曾轰动一时。世界卫生组织最近发表声明说,他们每个月要收到200份来自193个成员国的食品安全报告。在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上,相互指责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加强国际合作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基于这一理念,中国商务部早在2005年3月就倡议在APEC范围内开展食品安全合作,并于2006年与澳大利亚共同推动成立了APEC食品安全合作论坛。今后一段时期,在国际合作方面,我们将继续抓好以下几点:
一是推动以提高检验检疫技术、完善出口产品质量立法以及提高执法水平等为目标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二是遵循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TBT)和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协定(SPS)的原则,在多边领域,加强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方面的合作与交流。三是鼓励行业协会和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订,广泛开展完善风险控制和确保产品质量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推行国际标准或进口国标准。
四是建立政府间配合调查、共同澄清等方面的应急磋商机制,探讨突发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
问:如何评价“中国制造”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对外贸易取得很大发展,“中国制造”已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动力。2006年,我国出口总额已达9690亿美元,是1978年的100倍,仅次于德、美,位居世界第三,是欧盟、日本最大进口来源国,是美国第二大进口来源国。质优价廉的“中国制造”,对降低全球生产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各国消费者而言,“中国制造”更不可或缺。目前,中国的空调、DVD机、照相机、笔记本电脑等700多种产品出口居世界第一位,平均每小时向世界各地输出货物超过1亿美元。美国萨拉·班吉奥尔尼女士很好地概括了消费者对于“中国制造”的感受,她写道:没有中国产品,你也可以生活,只是生活会变得艰辛,而且家庭开支也会大增。
“中国制造”也是国际分工协作的成果和结晶。从贸易方式看,中国出口中50%以上是加工贸易出口,这些产品都是按照外国订货商的要求和标准生产的。从出口主体看,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58%。在国内外市场上,国有、民营、外商投资企业相互学习,相互合作,平等竞争,共同培育了“中国制造”。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制造”实际上也是“世界制造”,是世界制造业发展和国际分工的必然结果,是经得起考验的。
商务部:诋毁"中国制造"是贸易保护主义的翻版
新华网北京8月2日电(记者张毅、江国成)商务部副部长、国际贸易谈判代表高虎城2日说,国外有些媒体对中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以偏概全,甚至无中生有、恶意炒作。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企图通过构筑各种壁垒阻止中国产品的做法,其实质是贸易保护主义的翻版。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08/02/content_6466745.htm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黄安年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5206.html
*************************888888
新华社评论员:认清中美关系的“坎”与“势”
2018-08-13 13:24:26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8月13日电 题:认清中美关系的“坎”与“势”
新华社评论员
中美经贸摩擦引发舆论场关于中美关系的种种论调。中美建交近40年,两国关系一路走来,始终在跨“坎”过“关”前进。把握现阶段的中美关系,既不可妄自尊大,也不应妄自菲薄,既要有智慧与眼光,更要有定力与耐心。
我们要认清,美国对华政策“接触”中之“遏制”。自1979年建交以来,中美两国政治、经济、人文等领域的交往迅猛扩大,但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发展阶段等差异,使得美国对华战略疑虑始终阴霾不散。美方挑起贸易摩擦,企图遏制中国发展,是其一贯做法使然,是绕不开、躲不过的“坎”。
我们要认清,中美博弈“危”中之“机”。建交近40年来,中美关系出现的波折并不少见,但互利合作是主旋律、大方向,这是由中美两国在广泛领域存在的共同利益决定的。合作是中美两国唯一正确的选择,这是近40年历史得出的结论,是中美关系向前发展的大“势”。
众所周知,这次中美经贸摩擦是美国先挑事发起,中国被动应对,不得不为。针对贸易战,中国政府反复申明“不愿打、不怕打、必要时不得不打”的原则立场。中方坚持不打第一枪,但在美方率先扣动扳机的情况下,中方被迫采取反制措施。中方始终主张通过对话协商处理中美间的贸易摩擦,但对话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在国际规则之上,建立在国际信用之上,单方面威胁和施压只会适得其反。
需要看到,同40年前相比,中国经济体量、综合国力、社会基础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有信心有底气有能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着眼当下,思考未来,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妥善管控分歧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和足够的政治意愿。中美贸易额占中国外贸总额约15%,中国对美国之外的国际贸易也存在巨大增长潜力,中国经济本身仍有尚未开发的巨大潜能。
中美两大经济体加强合作,不仅事关中美两国,也是国际社会之需、世界人民所盼。
世界形势,风云变幻,不确定性是常态,但和平发展仍是世界主流,合作共赢已是全球共识。从大的历史逻辑和全球视野来看,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对当今世界大势的深刻把握,已经也必将赢得包括美国人民在内的越来越多共鸣和支持。
经历风雨,方见彩虹。在风云激荡的时代大潮中,我们既要心怀忧患、知“坎”过“坎”,又要坚定从容、识“势”顺“势”。世间没有永远的顺境,风浪只会磨砺奋进者的意志与能力,激发出化危为机、开创新局的磅礴力量。
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8-08/13/c_129931980.htm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9: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