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绕不开的华人入境美国的27个问题调查(1877年)

已有 2076 次阅读 2018-4-30 07:17 |个人分类:纪念沉默道钉|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绕不开的华人入境美国的27个问题调查(1877年)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8430发布

   看看美国国会参众两院调查华人入境问题联合特别委员会报告书前言(18772月27)中所附“本委员会拟进行调查的题目”27项,其为排华铺垫的的导向性不言自明。这27项目调查对象是在美华人,并不限于铁路华工,不过一些项目设问同样适用于美国铁路华工。

2015年初笔者从研究美国铁路华工的角度看,提出了20个课题研究题目。今天看来依然重要并且有待协力厘清。题目中并没有包括妇女,原因是铁路华工中劳力并无女性,但是研究铁力华工的生活和在美国的繁衍,女性是不可少的。

在天平洋铁路建成150周年仅有一年之际,多多做些实情很有必要。

**************************

从美国国会调查中国人入境的27个问题说起

已有 1999 次阅读 2015-1-28 14:47 |

从美国国会调查中国人入境的27个问题说起

 

黄安年推荐  黄安年的博客/20150128发布

 

近140年前,铁路华工为建成中央太平洋铁路做出了杰出贡献,但却遭到来自加州波及全国的排华浪潮。美国国会参众两院调查华人入境问题联合特别委员会报告书前言(18772月27)(见文下附博文),报告说,“本委员会拟进行调查的题目”

“(1)在美国有多少中国人?

 2)他们的道德和体格状况如何?

 (3)他们是否自动来美国的?他们用什么办法来到此地?

 4)他们为了什么目的而来?是否为了要留在这里,以美国为家?还是想要在挣到足够的钱财以后返回中国?

 5)他们是否对我们的制度有依恋的感情,并且情愿生活在这里,死亡在这里?

 6)他们所做的是些什么样的劳动?

 7)他们作为劳工的品质如何?

 8)他们是否学习手艺?是否在工厂里作工?

 (9)他们得到多少工资?

 (10)雇用他们怎样会对白人劳工有影响?

 (11)他们是否阻碍白人移民从欧洲和美国东部进入太平洋岸?

 12)他们的健康状况如何?他们的健康状况如何?他们的日常清洁卫生习惯怎样?

 (13)他们是从中国的哪些部分来的?

  (14)他们是直接从中国港口来的?还是全部经香港来此地?

  (15)他们在旧金山市内怎样生活?

  (16)他们在哪些地段居住?怎样对这些地段的地产价格产生影响?

  (17)在此地的中国人有多少人有家眷?

  (18)在美国有多少中国妇女?他们的现状和品质如何?她们是自由人,还是可以买卖的奴隶?

  (19)此地有多少中国人的公司(会馆)?这些公司(会馆)是怎样组织的?

(20)这些公司(会馆)是否为了赚钱而组织起来的?或者它们是些慈善或救济机构?

(21)中国人对于美国的政治和制度有什么兴趣?他们当中有多少人成为美国公民?

(22)这些人来此地之前,在中国的处境如何?

(23)中国的人口,就能够查知的而论,究竟有多少?中国人的风俗习惯,典章制度是什么?

(24)什么是他们的宗教?基督教会和牧师们使他们改信基督教的工作取得多大的进展?

(25)他们的教育是什么?他们签订和遵守契约的品质如何?

(26)美国与中国之间的商务状况如何?中国人入境对于商务已经产生的,和可能产生的影响如何?

(27)加利福尼亚作为美国的一个州有什么权力可以禁止娼妓、乞丐和无业游民入境?”

 从这些题目中我们可以推测,并非集中针对在美国的铁路华工而拟定的题目。尽管如此,这些调查对于我们研究美国铁路华工问题也是有参考价值的,尤其是其中若干问题(见笔者用大字题突出的部分)

从研究美国铁路华工的角度看,笔者以为以下20个课题是重要的:

1,美国为何要兴建太平洋铁路?

2,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为何选择华工?

3,华工何时参加兴建中央太平洋铁路?如何界定华工参加兴建中央太平洋铁路的时间?

4,参与兴建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华工从哪里来?广东五邑地区占多大比例?

5,这些华工以什么身份来美国?契约华工和自由移民所占的比例各有多少?

6,参与建设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华工有多少人?各个年份的统计情况?

7,美国铁路华工承担了哪些工种,建设了那些最困难和最危险的施工地段?他们是怎样施工的?

8,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待遇如何,和欧洲白人(如爱尔兰工人)有何不同?

9,在华工争取平等生活条件过程中发生了那些事件?(如1867625罢工)

10,他们在美国的生活习俗如何?和白人社会如何交往?

11,有多少铁路华工死于兴建铁路过程中?

12,他们的遗骸是怎样处理的?墓地在哪里?有些先友的遗骸是怎样运回国内的?

13,美国铁路华工在美国家庭生活怎样?他们和国内家人是如何联系的?迄今有无发现家信?

14,迄今确定的铁路华工的名字有哪些?为何难以发现他们的名字?

151869510太平洋铁路合拢时,铁路华工在哪里?为何有华工在场的报道甚少?

16,第一条太平洋铁路完成后,铁路华工分别到哪里去了?

171882年排华法令前后,美国铁路华工的遭遇如何?

18,如今我们找到了多少铁路华工的后裔?确切名单有哪些?

19,我们的方志和古籍及政府文献是怎样记载铁路华工的?

20,迄今发现了哪些涉及铁路华工的族谱、家谱、村志?

 

 

***************************

美国国会参众两院调查华人入境问题联合特别委员会报告书前言(18772月27)

 

黄安年推荐  黄安年的博客/20141222发布

 19986,笔者在《中央太平洋鐵路的建成與在美華工的貢獻》一文中提道:

 公正地評價中國在美華工建設橫貫北美大陸鐵路中的歷史性貢獻,是還清美國歷史本來面目的需要,也是推動美中兩國人民友好交往的需要。美國華工的巨大犧牲和艱難付出以及他們所得到的不公正待遇是極不相稱。隨著美國國內尤其是加利福尼亞州排華浪潮的掀起,187676美國參議院通過決議,指派三位參議員,會同眾議院於1876717通過決議所指派的三位代表,組成聯合委員會,共同調查了中國移民在美國入境的程度和影響。1877227,美國國會兩院調查中國人入境問題聯合特別委員會報告書,向美國第44屆國會,2次會議提交,編號為第689號。這份報告現在成了美國當年排華和中國華工貢獻於美國西部開發的歷史見證,也是對一份典型的美國式人權聽證報告。

 

 儘管報告的整個基調充滿了對中國華工的偏見,但是其中某些內容則明白無誤地展現了沒有華工就沒有美國第一條橫貫大陸鐵路、橫貫大陸鐵路建成之時,就是華工遭受更大迫害之始的這一基本事實。報告前言說:“本委員會聽到這些證詞後,認為可以這樣說,加利福尼亞和太平洋沿岸的資源,曾經由於得到中國人民的廉價勞動力,而獲致比沒有這一因素更為迅速的發展。就物質繁榮而論,太平洋岸毫無疑問是最大的受惠者,因為有了中國勞工而大獲其利。”“太平洋方面的資源由於利用中國人的勞力,而正在令人滿意地得到開發和發展。在作證的其他人員中,那些雇傭大批中國勞工的人們,和在招運他們入境的業務中有利益關係並且從中賺到錢的人們,一致證明中國人入境的後果是大大地增進了太平洋岸的物質繁榮。”“生存競爭的規律就是誰能用最少的費用生活,誰就能活得最久;誰最能吃苦耐勞,誰的生存能力最強。”

 

这里发布的是陈翰笙主编的《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三辑美国外交和国会文件选译(中华书局1981年)中的第三部分:美国国会参众两院调查华人入境问题联合特别委员会报告书,第44届国会,第2次会议,报告编号第689号,1877年2月27日刊布(Reportof the JointSpecial Committee to investigate Chine Immigration, 44thCongress, 2ndSession, Report No. 689, Feb. 27, 1877)前言(原报告第I-VII页)由陈泽宪译。

报告中还提到:“美国人如果想和中国人竞争,并从而赶走他们,就必须降低到和中国人相等的水平,甚至必须降到比这还低的水平。美国人只有做出非常低廉的劳动,以使中国人没有办法和他们相比,才能成功。因为,生存竞争的规律就是谁能用最少的费用生活,谁就能活得最久;谁最能吃苦耐劳,谁的生存能力最强。

中国人在这里,阻碍了白人移民进入太平洋案各州。这在证词中已经十分清楚地表示出来。其原因大概都是由于中国人以他们的廉价劳动力,几乎独占了此地的农业和机器业操作岗位,因而使白人移民当中比较贫苦的阶级,难于找到足够维持生活的职业。”

深入研究美国铁路华工和美国排华的关联,仔细研究美国国会和加州议会的相关文件至关重要,三十多年前翻译的仅仅是其中的小部分,而后续的翻译工作几乎停顿,今天有必要做好这件基础性工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853005.html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黄安年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863506.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1111604.html

上一篇:景山公园牡丹一瞥
下一篇:1870年三让堂系本之美国藏本和杜春耕藏本比对(上)
收藏 IP: 1.202.19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9: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