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美国铁路华工研究和宣传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已有 2228 次阅读 2017-7-9 06:32 |个人分类:纪念沉默道钉(07-11)|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美国铁路华工研究和宣传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778发布

在美国铁路华工的研究和普及宣传过程中,我感到有几个需要引起注意。

第一,要依据史实,论从史出;不要以论带史、以筐取材。

  这一条说的是美国铁路华工问题论与史的关系,唯有实事求是、论从史出才能在恢复历史真相道路上越走越近。如果以论带史、以筐取材,也许可以自圆其说于一时,只是事先有个筐,选择性地往里面装,结果很可能偏离了历史真相。

我们对美国铁路华工研究有着太多的未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无论是历史学者的关注还是公共群体的视野,一个半世纪前被封存的美国铁路华工,均是不被重视的弱势群体、属于沉默的道钉们,文献资料、名人要事极少记载,如果按照传统主流史学的研究思路来“顶层设计”,按照主观设计的编撰大纲和套路来选材难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第二,要一体多元,中外并蓄,不要以偏盖全,罢黜诸家。

   这一条说的是,历史真相只有一个,历史观点则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一体是历史主体的真相,多元是看法多种多样。国家之间、政党之间、群体之间、主流支流之间、学界之间、不同群体和同一群体内部看法不尽相同,见仁见智,需要中外兼收并蓄,扬长避短,不能以一己为由排斥对某种见解的认知和研究甚至视而不见,我们关注的是学术见解而非学术见解者的政治倾向,不宜将不同学术见解泛政治化。学术不能完全脱离政治,但不能学术政治化。

第三,要一视同仁,关注弱势;不要名家唯一,无视沉默。

 这一条说的是,我们研究和宣传美国铁路华工不能够只把眼睛盯在美国铁路华工的知名人士或者华工后裔名人上。目前没有材料确认在美国铁路华工中有那些名人,源于文字资料太少;更无从推断目前华工后裔中的名人其先人当时是否名人。既然我们连美国铁路华工的人名都不清晰,你怎么肯定那些是名人,那些又不是呢。我们只能依据实物(如报刊等文字记载和、海关记录、当时照片、家谱记叙、墓志铭等)来确定已经知晓和尚未知晓的铁路华工。我们的研究和宣传重点显然放在在沉默的大多数,让绝大多数不知名的沉默道钉不再沉默并且进入大众视野。当然如果确实发现了名人我们当然需要深入探寻,如李天沛、陈宜禧、赵耀贵、Hung Lai Woh(熊礼?)、Dean Lung(丁龙?)等。

第四,要立足基础,调查取证;不要梁上君子,信口开河。

当务之急还是扎实开展基础性、田野性、广泛性的基础工程调查与研究,这是我们的立足点,也是突破难点、疑点、重点的希望所在,这些工作需要美中双方既合作协调,又分工深入的持续努力,期望在2019510第一条太平洋铁路建成150周年到来之际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开展2.0版的基础工程研究。我们的研究和普及都要立足基础,调查取证,言之有据,不能捕风捉影,梁上君子,信口开河,哗众取宠。

第五,要以史为本,普及公众;不要随意构建,偏离真相。

这里说的是普及宣传需以提高为指导,提高依托普及大众化。无论提高和普及均需以史为本,不能两张皮互补关联。普及美国铁路华工知识重在史实本身,美国铁路华工研究重在恢复历史真相,脱离历史真相的二次创作,随意构建,远离真相的再创作,将严肃的美国铁路华工课题娱乐化、非历史化,可能形成对美国铁路华工的再度伤害和扭曲。

第六,要尊重版权,规范学术;不要急功近利,学术不端。

这点说的是无论研究还是普及都要本着学术为公,学习道钉精神,严以律己,维护和净化学术生态,尊重版权和知识产权,遵守规范学术,无论选取的照片和引文及论述都要据实叙述,不要将转引的当作自己直接发现的,切忌急功近利,远离学术不规、学术不端。

此外,还要提到,美国铁路华工研究美国和中国学者各有建树,需要一视同仁地对待,切忌“十五的月亮美国圆”的心态。美国铁路华工的根在中国侨乡,懂得了这一点,我们需要更加重视侨乡的新进展、新发现、新成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1065338.html

上一篇:有感于“我国印坛首例侵权案《红楼梦印谱》作者王少石胜诉”
下一篇:2007-2017年美国科学技术博文目录(大纲修订稿)
收藏 IP: 1.202.19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21: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