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一部很有特色的图片专题史——大型历史画册《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评介

已有 5883 次阅读 2007-11-11 21:53 |个人分类:纪念沉默道钉(07-11)

一部很有特色的图片专题史——大型历史画册《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评介

 

黄安年转发孟庆龙文  发表:20071111

 

黄安年按:中国社科院世界史研究所孟庆龙教授的书评《一部很有特色的图片专题史——大型历史画册〈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评介》将发表在《世界历史》2007年第6期上,限于篇幅,发表时内容略有压缩,这里发表的是全文版。感谢孟庆龙教授惠寄。

***********************************************************

 

孟庆龙文  发表:20071111

 

黄安年教授编著的大型历史画册《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出版大半年来,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国内不少学者对此画册写了评介,一些重要报刊作了推介。画册中的许多照片被引用,还有政府宣传教育部门把此画册列入推荐图书名单。该画册之所以受到如此关注,除了精心挑选的黑白图片给人以震撼之外,主要是因为它在史料价值、历史内涵和现实意义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准。

  

           很高的史料价值

  

  图片史、特别是图片专题史,也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它以其特有的方式记录了某一时间段历史的变迁。通过读解图片史中的一张张照片,人们不但能够直接获取所需的历史资料,而且还可以捕捉到比较深刻、复杂,甚至是具有时空感的历史信息。这些历史信息如能得到正确处理和使用,便成为文字难以记载和表述的珍贵历史资料。《沉默的道钉》便是一部可以提供大量历史信息的图片专题史著作。

 

  许多有关中国历史和外国历史的图片史著作都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如,《中国百年史(18941997年)》收录了近3000幅珍贵历史照片和20多万字的信息,真实、广泛、生动地展现了中国百余年的历史变迁;《联合国图片史》、《新加坡图片史》、《美国黑人图片史》、《美国二战图片史》、《越南战争图片史》、《联邦调查局的官方图片史》等,都是研究国别史、专题史的重要文献资料。一般来说,我们见到的种种图片史著作,有不少图片和文字的比例有些“失调”,显得“美中不足”:有的以图片为主,说明叙述为辅,从而无法全面、完整地再现某一阶段的历史;另一种则是说明、介绍有关历史背景的文字很多,相关图片较少,影响了读者对有关历史的“复原”和“追溯”,也同样难以满足读者对历史的真切了解。

  一部好的图片史,既不能只注重“新”,从而影响再现历史的连续性、全面性,也绝不能搞成插图的堆积——照片(图片)集,进而淡化图片史直观、启人心智的鲜明特点。真正的图片史,应该是专家通过深入考察研究之后,就某个主题在一个总体史学框架内的图片呈现。《沉默的道钉》就是这样一部史学著作。

 

  编者(也是作者),从自己搜集的1000余幅图片中,精选出210幅,并配有5万字的文字说明,依历史学的规范做法,按时间和主题进行了编排。画册正文有4个部分,还有前言、后记、注释和附录。图片包括历史老照片、历史图片、当年报刊杂志漫画,以及历史地图、铁路建设图,历史文献等。正文每一部分(及第二部分的四节)的前面都有一篇导言,以便于读者了解华人在美国和加拿大的有关经历和图片的历史背景。每一幅图片的下面又都附有介绍,帮助读者准确理解图片涉及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事实。

 

  画册的资料价值还体现在对版权的高度重视。编者不仅对收集到的图片进行了认真的比照和筛选,而且力尽所能地考查了图片来源和收藏单位,并与诸多图片来源和收藏单位进行联系,比较妥善地解决了图片的使用权和出版问题。对于联系无果的收藏单位,则采用通用做法:注明来源,在版权保护中心储备费用,以便日后解决。

  

 

  深刻的历史内涵

  

  《沉默的道钉》不是一般的历史画册,而是一部学术著作,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编者(及译者)是长期从事美国史研究的专家学者,编书的过程凝聚了学术研究的诸种元素。从200512月初策划到编著出版,历经10月左右。编者从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的一千多幅图片和上百万文字资料中,经过8次修改,精选出200多幅图片,一一编写了文字说明,并在附录中注明了图片来源和注释、主要参考文献资料。该画册成为研究华裔美国人和华裔加拿大人的历史、进行相关教学和教育活动的重要参考资料。

 

  画册体现出的历史内涵十分深刻。正如其前言所写,画册“反映了19世纪中晚期数万华工漂泊海外的坎坷遭遇,展现了一百多年前在北美建设的华工从生存挣扎到立足生根,为当地文明的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通过这些图片和生动的文字描述,人们不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19世纪以来美国和加拿大华工的痛苦经历和艰难生活,而且会很容易地发现,铁路华工历史不仅是美国历史、加拿大历史,更是中国历史,甚至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一位教授动情地说:“这段历史证明早在19世纪,中国的普通老百姓就承担起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把东方文化融入美国多元文化中,将西方文明带回国内,百年前的中国祖先改变了世界。” ①关于美国太平洋铁路建设史,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四巨头之一、招募华工的包工头查尔斯·克劳克那段著名的“一句话历史”令人难以忘怀:“我愿意提请各位注意,我们建造的这条铁路能及时完成,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贫穷而受鄙视的,被称为中国的劳动阶级——归功于他们表现著异的忠诚和勤劳。” 20071月人民日报海外版发文评道,画册以翔实的资料,“展现了华工对修筑太平洋铁路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画册告诉人们:成千上万的华工是当年筑路工程的主力军;如同铁轨上的道钉,他们用自己的血汗和生命铺就这条贯通北美大陆的钢铁大动脉”。这正是画册的主旨,也是其历史之“魂”。历史证明,华工参与建设的美、加太平洋铁路,对于两国开发西部和走向现代化,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史学研究来看,本画册在中国的美国史研究中将占有重要地位。有学者称:“华工出国淘金九死一生,即便回国也报喜不报忧,铁路华工的历史保存在美国。” 2004年出版的历史学者比尔研究美国铁路华工的英文专著《美西大陆铁路的无名建筑者》是美国第一个记录铁路华工姓名的专著,出版后引起很大反响。《沉默的道钉》编者、专门从事美国史研究的黄安年教授对此十分关注,获悉该书出版后即开始找寻比尔,数月后在2006年收到比尔的邮件。本画册吸收了他人的成果,但更具有中国历史学者的特色。

  

 

  重要的现实意义

  

  正是画册具有的深刻历史内涵,使其更显现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美国历史来看,正如编者所言,“随着铁路贯通,美国经济腾飞;华工勤恳的工作也获得了美国人赞许”。 1964年,内华达州在纪念建州100周年之际,州政府建立了华工纪念碑,州长宣布今后每年的1024为“向华人先驱者致敬日”;20世纪90年代,美、加两国政府都为华工设立了纪念碑;美国政府在中国上海用3000多枚道钉修建了纪念碑;2003年,加利福尼亚州一小镇的火车站广场树立起一座名为“开路先锋”的筑路华工铜雕。从中美关系史来看,重温这段历史,将有助于北美华人华侨了解、认识、参与建设北美社会的历史;缅怀华工先驱建设北美大陆的不朽功绩,不但可以很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而且会有助于北美移民社会和多元文化和谐家园的建设,从而促进中国与美国、加拿大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和友好交往。

 

  画册的现实意义还在于其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画册图文并茂,寓叙事于图片,知识性、可读性兼顾,很好发挥了学术研究、公众需求、政治教育等功能,具有雅俗共赏的效果。此外,它之所以受欢迎,与书名起得好很有关系,《沉默的道钉》令人产生诸多思索。从迄今为止的社会反响来看,画册比较广泛地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需求。

 

  这本画册的编辑出版过程,也对学术研究如何更好地为社会现实服务产生了启示。画册的图片虽属历史资料,但整部画册的立意、构思、设计和文字表述,在立足于对历史认真考察和研究的同时,也考虑到现实的要求和读者的方便,既尊重历史,又富有新意。通过这本学者专家编著的图片专题史,人们认识到,要了解真实的、全面的美国,从事美国史研究的专家深入美国社会基层考察美国的实情、然后写出面向社会大众的书很有必要。社会很需要此种由专家学者“生产”的“大众”著作。

 

  本画册的价值还体现在它具有浓厚的教育意义。外国学者对于修筑铁路的华工体现出的中华民族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们不仅仅铺设了775英里艰险的铁路,“最重要的是他们展示了中国人吃苦耐劳、善于把握时机、不畏挑战、坚忍不拔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因为这种精神让一个民族完成了一项他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终促进了美国的发展”。②画册主要译者张聚国满怀深情地写道,美、加太平洋铁路,“是华工用汗水和生命铸就的不朽丰碑,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吃苦耐劳、勤劳智慧、能够忍辱负重的民族精神的永恒象征”。画册出版后社会反响积极。如,20077月,新浪网、齐鲁电视台与编者合作,开展“探寻美国铁路华工历史文化之旅”活动;中共响水县委宣传部 20075月的“[领导书橱]精品图书推荐”栏目中,《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即赫然其中。

 

  通过图片重温这段历史,人们顿有与单纯阅读文字大不一样的感受。图片加配文所形成的强烈的视觉冲击,一方面会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另一方面也使人们对后来美、加两国政府能够纠正历史错误,重新肯定华人的贡献感到欣慰和振奋。

  

  综上不难看出,该画册的确是一部优秀的、很有中国特色的图片专题史。它的出现,有助于推动学术研究的进一步开展,以及学术研究更好地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不断探索和发展。

注释:

① “探寻开平碉楼主人 鲜为人知的血泪奋斗史”,侨网,2007-07-03 11:43:06

② “探寻开平碉楼主人 鲜为人知的血泪奋斗史”,侨网,2007-07-03 11:43:0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10631.html

上一篇:深切缅怀张至善先生
下一篇:李成志著《古币歌》(七)清时期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4 19: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