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博十载再谈学术为公、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资源共享
黄安年文黄安年的博客/2017年3月7日发布
2007年3月7日,我受邀加盟科学网开博,距离同年1月18日科学网创办博客群仅仅48天。十年来我在科学网编辑部和技术部门日以继夜默默无闻支持下,坚持天天写博文到现在,已累计发文17500多篇,其中主要是个人原创博文和受权发布亲友重要博文,占科学网发布全部博文近104万篇的1.67%,发布照片总共12万多幅,累计访问量3760多万。在此,我要表达对科学网编辑部和技术人员由衷的敬意。我还要感谢科学网2008年起无偿为我提供落户科学网的学术交流网的服务,这一个人公益性学术网站迄今已经创办近14年了。
10年来,友人多次劝我转到新浪等大而显赫的门户网站开博,但均为我婉拒,原因是科学网适合我,也厚待我;我不忘科学网,也不舍科学网。
在我看来,网站不在大众还是小众,不在是否第一时间快速而广泛为人所共知、热议或转发,重在是否长效,重在和我这样的学人是否对路。科学网的学术性、交叉性、普及性、共享性、包容性特色,远非其他大的门户网站能比拟的,也非高校、科研机构的校园网、科研机构网可比的。
学术性,说的是科学网是学术性网站的全球华人科学工作者的学术共同体。在这个网站里罕有商业气息,虽非时事政治网或社会生活网,却同样容纳天下时事和社会生活等老百姓最关切的话题。博主和参评网友几乎全部是学术圈人士,无论是自然科学技术工作者、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还是艺术学科工作者;无论是院士、资深教授、研究员、教授,还是博士、硕士和大专学生;无论是白发老人还是年轻学子,无论是在职还是退休,专职还是兼职,或者兴趣爱好者,学术两个字把所有博主和网友凝聚在科学网学术共同体中。在这个学术圈内所有博主一律平等以博主网友相称,不讲门派和亲疏,没有在职和退休,也无专业门类不同学院之间的学术封锁或“歧视”待遇。都是学者、学人,都有从事学术视野的共同语言和共同关注话题,在学术性上形成焦点、热点话题。恕我直言,这是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网站所做不到的。
交叉性,说的是这里不仅有自然科学技术工作者之间的学科交叉,人文社会科学之间学科交叉,艺术科学之间的学科交叉,还有三大类型的科学或学科之间的交叉,三大科学或学科不同专业的海内外华文博主聚集在科学网共同体中发声,各抒己见,是科学网的一大优势,也是其他网站少见的。这种情况即便清华、北大、浙大、交大、复旦等著名高校也做不到,尽管科学网的主体是自然科学技术工作领域的专家和年轻学子,但是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学科的专家和年轻学生逐渐加盟和扩大阵容,所囊括的专业领域远远超过了上述著名创一流知名高校。在21世纪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和创新的时代,学科交叉研究和合作是极为重要的,通过学科交叉不仅提供了相互沟通的机缘,而且给了不同学科之间学人之间以新的启迪和思考,寻求新的科研增长点,在这个领域显然大有启迪、大有可为,是有着广阔空间的。
公益性,说的是科学网坚持无广告、公益性,不为钱财诱惑,不受利益输送干扰,不强谋点击量,干干净净为科学。这对于学术工作者是非常重要的,在这里人们关注的更多是责任和担当。
开放性或共享性说的是,科学网的共享特色使博主和网友受益匪浅。科学网和高校校园网、科研机构的网站不同,不分所在单位,不分国内和国外,只要认同科学网宗旨,遵守科学网的相关规定,经过申报和审批程序都能够成为科学网的博主。这一开放性特色有利于科学网汇聚科学界精英和爱好者。另一开放性特色是开放性评论,除了触犯道德和法律底线被纳入黑名单和删除博文外,在这里可以畅所欲言甚至发表相当偏激的评论。体现了科学和民主两面大旗高举着。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时下资源泛滥到了成灾的地步,在有限的时间里为人们提供优质或者相对优质资源,关系到人们通过不同媒介吸收资源的质量或含金量。科学网的共享性或开放性提供的并非一般的资源共享,而是学术资源、优质资源、专门资源甚至“点子”资源的共享,其中相当的共享资源带有原创性而且具有较高的含金量。往往你在本单位学术网站上难以获取的资源在科学网上可以获得。这里的共享性还表现在开放式的评论,撇去那些低俗和触犯底线的评论不算,许多评论哪怕是“看热闹”“无知无畏”和偏激评论也会引发博主受惠于换位思考,批评建言,有所获益。
开放性或共享性随之而来的是包容性,说的是科学网包含不同学科、专业和价值取向兴趣偏好。一篇博文无论是推荐精选、热议或者个案评论,即使个别意见有偏差甚至是错误的,也会多一些包涵、多一些宽容。在科学网上被屏蔽的属于极少数,这也是为了营造健康的学术批评环境。维护科学网博客群的健康运营和发展人人有责。
普及性说的是科学网承载着传播“大”科学、“大”人文、“大”美学的知识和知识体系。在这方面,每个博主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兴趣爱好,又可以从其他博主博文中广泛吸收各个领域的普及知识。在科学网迄今累计发布的近104万篇博文,实在是自然科学技术、人文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学科的大普及,这种集中的学术大普及也是其他网站所缺少的。有了“大”科学、“大”人文、“大”美学的持续传布,将有助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和美学水准,说大了是实现中国梦的需求,说得白一点是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担当。是胸怀大局、心有大我,还学于民,学术报国。
综合起来说,有哪个网站像科学网那样同时具有学术性、交叉性、公益性、开放性、包容性、普及性特色,恐怕是很难找到的。
不是说科学网办得还有不那么令人满意或者大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果我们认同科学网上面的六个明显特色,那么我们需要旗帜鲜明地给科学网点赞,给辛勤为维护科学网整整十年的编辑部及技术服务人员点个赞。给为主办、主管科学网的领导机构的明智而前瞻的决策点个赞!
2017年1月6日笔者撰文《从科学网创办十年说开去!》建言:第一,希望科学网胸怀中华,放眼世界。科学网的话题,不能仅仅限于或者围绕“科学”两个字,科学创新和科学普及都离不开“中华”和“世界”,需要胸中有中华,眼中有全球。在这个全球现代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样化的时代,牢记中华梦,跟踪世界风是很重要的,所以需要有这方面的内容和版面。
第二,建议科学网多些学科跨域和交叉的话题。在我们数以万计的网站中像科学网这样地集中各类学科的中高端人士还相当少见,科学网在高校和科学研究机构中具有重要影响力。惟其如此,推动学科跨域和交叉的话题讨论显然是有益无害的。
第三,力推科学网提倡人文情怀。科学网上的许多博主关注自身的研究领域是很自然的事,但是从事自然科学和技术研究的博主需要多一些人文情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1025881.html
2017年2月7日笔者撰文《在科学网开博十年的八零后的祝愿》谈到二0一一年岁末,我这个受惠于科学网的人文社会学科退休老人,贺科学网创办五周年,敬题:
华人学者的精神家园
网络世界的开路先锋
如今,我这个已从七0后跨入八0后的科学网老兵,深感科学网已成为我终身学习的第二课堂,延续学术生命的重要阵地。在科学网2017年1月18日创办十周年之际,敬题:
科学王国的引领号角
交叉学科的创新先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1032141.html
开博十年来,我一直秉承学术为公、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资源共享的宗旨撰文。视科学网为延续学术生命的第二课堂、增长科学知识、丰富人文情怀、积淀艺术熏陶的精神家园。
就学术为公而言,学术是什么,我曾谈及自己的理解是“做学问、搞研究、事传承、求探索”。学术为什么?为个人?为小公?为社会?为国家?见仁见智。十年来,我的撰文已经摆脱了政治学术和量化学术的羁绊,倾注个人兴趣爱好和专注专业热忱,投身于跨入世纪十多年的伟大社会转型,这些博文集中地从一个侧面记录和拍摄了历史转型进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所思所想、所爱所憎、所赞所憾,献给这个历史剧变时代中的小社会、大国家,在一定意义上也算凝聚着个人的一种学术报国心。
在进入21世纪的思想文化多元化时代,许多博主加盟科学网或者其他门户网站,有的并非为专为学术而撰文,即便是学术工作者,专攻学术或为光宗耀祖唯有读书高,或以为无须食人间烟火,不必也不该涉及那些日常社区管理、柴木油盐之类的细微琐事,也有将学术权当有朝一日入党做官的敲门砖,眼下为拜师择业、项目经费、发文扬名、职称评定而追踪热点话题者颇有人在;也有或为工作之余,消遣解乏,视作咖啡馆、聊天室、甚至发泄场;还有些退休学者老有所为、健脑养身,欢度夕阳时光,总之见仁见智,不一而足。就总体和主流而言,如果缺乏学术为公的学术报国心,这么多的“大”科学、“大”人文、“大”美学工作者能有如此的凝聚力持续不懈地发声么?能这样的坚持到如今么?各位不妨看看目前在科学网总滚动式排行100位博主(从267万访问量到3760万访问量)中,这些年是怎么一步一步伴随科学网前行的。
在我看来,学术为公的公字,说的是为社会、为集体、为大家、为国家,为小公和大公。学术为公的对立面是学术为私。这个私字解释大不相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极端利己主义者的“私”和维护合法权益的个人利益的“私”是不同性质的“私”或“民”,即以民为本的“民”。无论是“公科”还是“民科”、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在职还是退休;“量化”内还是“量化”外;主流还是边缘,学术为公这个宗旨是不该打折扣的,是没有高度贵贱之分的,是和学术质量的评估无关的。有了学术为公的胸怀,在经济困难走下坡时、在生活资源相对不充裕或匮乏时、在没有资助项目经费时、在遭遇不同意见争论激烈时、在面对学术不端风盛行受不公待遇时、在涉及名利是非计较时,都要不打折扣地坚持不忘学术为公的初心,坚持一心为学的精神。
我曾撰文谈及,“学术为公,需要培育为了集体、社会和国家的荣誉而从事学术的舆论和机制环境,需要有让老实人、老老实实做学问、踏踏实实潜心治学的人不吃亏的环境,需要让那些学术不端、弄虚作假现象难以生存的学术环境,要改革现有的不尽合理的各种学术评估机制和立项及经费管理机制。如果不精心培育学术为公的学术环境,要想让学术为公而创新的人越来越多是困难的,我们看到了一些挂羊头卖狗肉的打着学术创新的旗号,谋取私利的“创新人员”还少吗?”(黄安年的博客2015年1月2日)如今学术生态并无重大改观,惟其如此,张扬学术为公才显得更加可贵。
在我看来,实事求是治学是学术事业的生命线。也是科学网撰文要坚守的根本原则。2015年1月3日笔者以《实事求是治学是学术事业的生命线》为题发文说:“我自幼以来受的教育是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做老实人。就读大学历史系以来,我懂得史实只有一个,看法各不相同,求学就是要求得真实的学问,学习和研究和传授真实的历史,就是要求历史事实尽可能是真实的。积我学术生涯六十年的感悟,深感实事求是治学的重要。这实事求是四个字,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可是很难、很难的。需要有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信念。”“上面说的,包括政治领导人和学术权威说的,是否真实可靠,最终要由事实来反复检验;书本上说的,不管是姓马(马克思主义者)还是姓自(自由主义者)的,是否真实可靠,最终也要由事实来反复检验。”
“现在某些媒体和某些研究者为迎合媒体吸引眼求和点击量、收视率的需要,盛行修正思潮,凡是不问事实本身,大做翻案文章,对历史采取虚无主义的否定排斥态度。这不是老老实实做学问、搞宣传的态度。现在还有种十分可笑的现象,将网络和电视上上未经证实或者媒体宣染的不可靠的“史实”,当作事实的权威根据,好像成了只唯“网”(媒),请问,这网上之说,根据什么,这依据的史实可靠吗?实事求是是学术事业的生命线,尊重客观事实,坚持求真务实,遵循实践检验真理标准,是我信守的学术路线。”
在我看来,时下打着修正历史还清历史本来面貌的旗号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愈演愈烈,不仅在博文评论中而且在微信圈有增无减,传递错误信息和错误历史观、历史事实,这是对实事求是治学之本的严重挑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当然我们需要区分不能不同学术意见的健康争论,坚持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揪辫子。
十年来我的学术研究领域涉及美国铁路华工研究、美中关系、当代资本主义新发展研究、当代美国社会保障政策研究、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国美国史学家研究(如邓蜀生、杨生茂等)红楼梦大辞典学案研究等,都力图坚持实事求是的治学原则。自2006年以来,我公开出版的编著作含《沉默的道订》(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中英文,英文版张聚国译)、《道订,不再沉默》(白山出版社2010大陆)、《道订,不再沉默》(2014年台湾华艺学术出版社增订繁体)、《沉默道钉的足迹》(中国铁道出版社2015与李炬合著)、《沉默的道订》(修订版)(五洲传播出版社2017)、《进入公众视野的道钉》(北京华艺出版社2017)《老话题与新挑战—美国的崛起和崛起后的美国》(中国法出版社2009)、《从战地到史林—邓蜀生九旬文集》(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等9部均求力求秉承真务实宗旨发布在博文中。
与时俱进治学同样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学术发展道路。在我看来,做学问,搞研究的观念、架构和方法需要随时时代的变化而跟进,但是治学基本方法的初心是不该忘却的。2015年1月4日我在博文中谈到:“做学问,需要纸媒和网媒,比翼双飞,相得益彰,优势互补。上世纪50-70年代,做学问主要靠到图书馆一张、一张的查抄卡片,没有这个基本功,就不可能拿出学术成果来,而这些成果的面世,需要手写稿纸拿到印刷厂去铅字逐一排上,三校对定稿,上版付印,这些在今天早已成为历史。今天获得学术信息和公布于众的方法,比当年要简单快速得多。如果不与时俱进,我们无法跟上迅速变化的时代步伐。做学问,需要不拘泥于传统学术研究的思路。就以世界历史和美国历史而论,无论在学科体系上或者研究重点上,均有巨大的变化,尤其是随着社会史学和底层史学的发展,研究领域和对象获得极大的拓展,也为我们的学术研究课题开拓了巨大的空间。”十年来我对于沉默道钉的持续、开放性研究,就是很好的例证。
对于我这个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来说,加盟科学网使我大大开阔眼界,打破了局限于历史学科的视野,学到了许多新鲜知识和思考方法,学习尝试从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的角度看研究的对象和事物,这实在是我入主科学网的最大收获。也是与时俱进的一个体现,所以我推荐了董庆炳、李祖龙、李沣等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加盟科学网,也为李兆良先生这样的兼通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具有创新实践的学者叫好。
在2015年的博文中我谈及“不管什么主义,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而且必须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加入了新的内容,否则这主义与僵化无疑,什么主义僵化了,就没有生命力和吸引力了,主义不是万能的,主义与时俱进了,主义才有吸引力、凝聚力、生命力。做学术与时俱进了,也就会有吸引力、凝聚力、生命力。”如果僵化地而非发展地看各种各样的主义和观念,按照传统的所谓自由派、保守派思潮来解读英国公投脱欧或特朗普“意外”当选美国总统,那就只能人云亦云跟着主流和精英舆论走。笔者能够在英国脱欧和特朗普当选问题上保持定力,得出较为准确的判断,是和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无关系的。
概括起来说,我以为与时俱进包含不断改进治学手段、由封闭治学走向开放治学、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治学、学术文本研究的不断完善。
治学手段需要兼顾纸媒和传媒,紧跟传媒,不忘纸媒,以纸媒文献检验传媒。微信公众号的基础是坚持扎扎实实地写好博文和影视照片,写好博文,拍好纪实照片是最基本的功夫,我们无需将与时俱进当作赶时髦之举。
科学网的开放评论是封闭治学走向开放治学的有效方法。笔者沉默的道钉的系列研究受惠于网上发布博文和深入研究形成纸质文字出版,做到相辅相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治学说的是需要关于全球性全国性大事,关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样化进程中的对于学术研究的提出的新情况、新变化、新调整、新思路,使得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随着时代脉搏启动。例如重视底层史学、公众史学、沉默群体史学研究,沉默道钉的研究。
学术文本研究的不断完善不限于方法和结构。也关系学术内容本身,在与时俱进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在这方面笔者对于拟议中的当代世界八十年研究充满信心(1945-2025)。
倡导学术资源共享是和学术为公的宗旨密不可分的,笔者2015年1月5日在《倡导学术资源共享》博文中提及“学术资源共享造福社会、繁荣学术,学术资源封锁于社会进步和学术发展都不利。”“从学术资源发展史来看,学术事业是古今中外学术承上启下,继承前人成果基础上发展的,脱离前人直接或者间接的研究成果的所谓“独创”是根本不存在的。资源贡献意味者通过众人共同努力来继承、繁荣和发展学术事业。”“然而,在我们的高校和学术研究机构的重镇,这种学术资源共享是远非令人满意的,我们看到的是学术资源独占封锁,而这些独占和封锁者的学术资源却是花费了大量的纳税人的钱,他们把独占资源当作项目研究的摇钱树和升官符。”
时下,在兑现资源共享问题上,既有独占封锁公共资源的严重难题,也有肆意侵犯个人知识产权不当作为。需要立法规范资源共享的实施细节。
科学网已经跨入第二个十年,步入了少年走向青年转型时期,这个时期会有躁动,但更多地是充满活力和进取,期望全球华人科学社区和学术共同体的科学网,在引领“大”科学、“大”人文、“大”美学、“大”交叉的健康前行中发挥更大作用,笔者愿继续尽绵薄之力!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11: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