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重提高度关注国家知名老专家学术生命的延续

已有 2533 次阅读 2017-1-26 10:13 |个人分类:学术问题研究(10-11)|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重提高度关注国家知名老专家学术生命的延续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7年1月26日发布

以学术报国为己任的冯其庸先生有着无穷的精力和广泛的爱好及健康的体魄,按照我们的估计,先生健康地跨入他的第二个世纪应无大碍。

然而多年来冯其庸先生一直日以继夜的超级透支活动,严重损害了先生本来很强健的身体,家人的苦劝和友人的忠告并未能改变先生日益恶化的状况。我们深知先生是“工作狂”“劳碌命”,而且专业兴趣极其广泛,更深感无奈的是不少工作是先生无法自控、自拔、自拒的。

先生的健康亮起红灯并不是近两三年事,夏老师多次十分无奈地向我们坦率地表达了她的极度担忧。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像这样的老专家,既非“博导”也非中组部红头文件可享有入住301医院的“患者”,先生所在的单位领导也不会专门为他配备助手,不过各种索取包括说不定用于“雅贿”的需要,却从未减少。

1月22日先生的远行震惊学术界,今天(农历十二月廿九)是先生的生日,2月3日是先生的公历生日,先生在去年11月17日告诉我们要看到他的三种书的出版。这是先生的盼头,有了盼头,我本估计先生会挺个这一关的,然而这次却未能挺过去,他确实已经筋疲力尽,无回天之力、心力衰竭了。去年11月17日我们在先生家和他话别,他依依不舍拉着老吕手不放的镜头给我们极深的印象,这是生前我为先生拍摄的最后一张照片。12月30日先生打来电话让我们很意外,他无奈且伤感地说:“我的身体很不好,说不了长话了”、“我很想念你们”,于是挂断了电话。这给我们一种不详的预兆。老吕受先生嘱咐抱病为他的《冯其庸口述自传》写好《风雨长途笔底乾坤》一文,发给夏老师和冯先生看,先生很满意,希望早些发表,夏老师打电话来表示感谢。遗憾的是先生没有等到这篇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先生甚至没有等到自己的生日就远行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先生的学术生命永远定格在122这一天,让我不由得想起200873高度关注国家知名老专家学术生命的延续》的博文中所谈及的问题不幸被言中,痛定思痛,我们需要重提高度关注国家知名老专家学术生命的延续的问题,不能只顾使用不顾维护,要有切切实实的行动让老专家及其家属有获得感!

下面是笔者2008年7月3日博文内容,读者兴趣不妨随意点评。

*******************

高度关注国家知名老专家学术生命的延续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08年7月3日发布

已经八十四岁高龄的著名老专家冯其庸是我国少有学术渊博兼及多个领域的红学家、书法家、国画家、文学史家、文物考古专家、西部文化艺术史家,近些年来一直受到全国各地慕名而来者、各级政府和事业单位墨宝求索者、媒体采访者、以至各种名目的敲诈勒索者的困扰,严重打乱了正常的学术研究和生活秩序,妨碍了身体健康,对于学术生命的延续造成极大威胁。

作为我们的学界前辈和长期共事的关系,还在美国期间,老吕和我曾专门写信给老冯和夏老师诚恳建议他控制学术工作时间节奏,严拒额外打扰者的突然袭击。在和老冯多次通话时已经得到证实,他一直为此感到苦恼,每天疲于奔命,深感体力透支过多,力不从心,摇摇欲垮,几次医院就诊,未见明显疗效。回国后在通话中他希望有时间见面聊聊。7月2日上午,在小友任晓辉、田迎春夫妇的陪同下,我们来到位于通州区他的寓所看望老冯和夏老师,还处于身体恢复中的他见到我们极其高兴,但是显得精神疲惫,行动也不自如。他告诉我们现在突然找上门来的人、写信或电话求索的人依然不断,包括有些中央机关的人几次三番来提出书画要求,自己无法正常休息和从事自己计划的学术研究工作,已经到了难以招架的地步。他还提到“5·12”汶川大地震后,他日以继夜地拼命赶写书画连同原存的书画总计46幅估价为300多万元,并应国家慈善总会的要求,计划以拍卖方式捐赠救助给地震灾区,终于劳累过度而病倒,迄今未愈,然而使他担心的是十万火急地索取这些书画的下落是真正否惠及灾区至今尚无丝毫回音。

尽管如此,老冯依然带病忙碌于学术工作和各种突然其来和强加于人的“外差”。在老冯的书房,他向我们展示了,北京图书馆今年4月出版的他主编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彚校彚评》本巨著(全30册,定价3600元)。去年11月,他的近年来的解读《红楼梦》文章辑集的《解梦集》也已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在这部著作的后记中他写道:“近年来我身体一直不好,尽管我想努力读书,再写一些东西,但颇感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学问要想进境,也要有健康的支持.但老年人都是有这个问题的,我也不可能例外。为此我也只好尽力而为了。”(写于2007年2月9日)

可以看出, 老冯“身体一直不好”,“颇感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至少已经多年了,而这两年他的新著不断问世,新的领域继续拓宽,新的“使命”陆续增多,已经绷弦过紧,加上频繁的突然袭击式的被动应付所占去的宝贵时间也越来越多,从而积劳成疾,实在需要安静再安静地规律生活。我注意到冯先生今年6月17日在中国文化报读书副刊上还发表了《学人之书 格高韵古----关于张颔先生的<侯马盟书〉及其书法》的长篇专论。在我们上午这段时间里,又有中华书局的出版人来洽谈出版事宜。2日凌晨,冯先生起身在书房里还在为某单位写匾,据夏老师说,这种情况绝非偶尔的现象。

像冯先生这样的国家知名老专家,保障学术生命的延续是学术界的幸事,这已经不是个人的私事,希望中央办公厅等主管部门对此高度关注,因为有的干扰直接来自中央某些机关,来头都不小,条条紧急任务向年迈体弱多病的老先生下达,老先生怎么受得了这样的折腾?现在老先生学术生命的延续已经难以自控,笔者强烈呼吁社会和媒体高度关注国家知名老专家学术生命的延续问题,多给老先生一些自由学术的时间和宽松环境,让老先生能够做自己想做的学术文化研究。

附图28幅是笔者拍摄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黄安年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3117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3117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1029954.html

上一篇:媒体悼念和追思冯其庸先生(五)
下一篇:鸡年吉祥 平安是福
收藏 IP: 1.202.19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2: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