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早收到一位在国内某高校当老师的女同学的短信,说是她今年申请的基金项目没上会,又挂了。老文知道,女同学对今年的申请项目一直是望眼欲穿、望穿秋水,因为她在申请本子上下了太多功夫,费了太多心血,她甚至像喜儿那样,年都没过好,成了白毛女。女同学把“噩耗”第一时间告诉老文,想来可能是她今年请老文诊断过本子:写得非常好,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大!她也许没有想到,老文其实是庸医,给每一位请他看本子的人都是这么说的。
怎么安慰女同学呢?老文突然想起了最近读过的一篇老外写的心理学文章,说是用诸如“在那里跌到就在那里爬起来”、“振作起来”(Come on—cheer up!)等振奋人心的话语安慰失意者,是最常用但也是最愚蠢的在失意者伤口上撒盐的做法。按这老外建议的方法,老文应该帮女同学骂评委有眼不识泰山、骂这世道太不公平,这样女同学心里可能就会好受一点。但老文没有这么做,因为老文突然又想起了自己也老做评委。老文给女同学回短信:生活不只是拿基金,且活且自在。
女同学回复:是呀,但学校对我们有要求的,每年因为这老受折腾,上会都很难呀!
老文继续安慰:努力了就好!
女同学又回复:是呀,总要有事忙着呗,准备带孩子旅游去了。
女同学终于回到老文一贯倡导的精神胜利上来了,老文这就放心了。老文乘胜前进,继续传递精神胜利:培养孩子,是最大的科研项目;把孩子培养成才,是最好的科研成果。作为老师,你如果还在像培养孩子那样培养学生,那么你手头本身就不缺科研项目。(崇高了一点,有教导主任般的正能量之嫌,嘿嘿!)女同学再没有回复,估计她已获得胜利。
前几天有老师考验老文:如果某位老师没有拿到任何科研项目但做出了很好的科研成果,该不该通过学校的考核,能不能当教授?老文说,在现有的考核和评价机制下,没有项目资助的科研成果被看作好像是私生子,这是很滑稽的;不拿经费做科研,这样的雷锋竟然活不了,少拿经费做科研,这样的雷锋竟然活不长,这与我们一贯倡导的价值观其实也是相悖的。科学研究固然是大学的职能之一,但对一位大学老师来说,合格不合格,关键不在于他拿不拿到项目,而在于他在不在做研究,并把这种研究转化到了人才培养上。
就老文所感所知,大学老师从当大学老师的那一天起,自始至终最焦灼的,是科研项目,因为那是一位大学老师最不能自己掌控的东西,却恰恰又是大学考核和评价老师的最致命利器。在这种最致命利器下,今天的大学老师像极了穷困农村的年轻父母,后者是生活所迫远离家乡让子女成了留守儿童,而前者则是抛弃学生或心不在学生而一门心思跑项目、搞经费去了。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两者显然都是极度的得不偿失。
生活不只是拿基金,但若干大学老师恰恰只因基金而烦恼。大学的一切努力应该都是为了培养人才,而培养人才正如培养子女,富父母并不见得比穷父母更拿手、更有效。在老文看来,一位大学老师,只要聚力学问,凝心学生,他就是一位响当当的好老师,至于项目或经费,那应该是一种自然回报,无论对学校还是对老师来说,都可看作“身外之物”。
(发表于《齐鲁晚报》2014-08-13:恼人的项目基金)
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
[1] 马年没过好?马上拿基金!
[2] 左手基金,右手论文,一身轻松
[3] 【科研如足球】跑得多就是踢得好?
[4] 没有科研经费,降了!转了!走了!
[5] 搞科研,关键是搞——搞懂搞清搞定
[7] 科研:业绩多多,成果是零
[8] 科研合作:人人都要吹哨子
[9] 总有你吃的,总有吃你的
[10]写得出好论文的拿基金是早晚的事
[11]天天看文献怎敌天天看文件?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1: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