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多吃盐能提高抗感染能力 精选

已有 6003 次阅读 2015-3-6 07:48 |个人分类:自然科学|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传统的看法认为,摄取太多食盐,就是氯化钠对健康不利。高盐饮食与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甚至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一项最新研究表明,食用盐也并非全部有害处,因为食盐能促进免疫系统的功能。研究发现,皮肤中氯化钠水平增加能帮助小鼠对抗细菌,人类也能通过这一作用对付细菌感染。腌制咸菜是保存食物的一种方法,研究发现机体或许也能利用这种工具避免细菌感染。

Cutaneous Na(+) Storage Strengthens the Antimicrobial Barrier Function of the Sk.pdf


华盛顿大学免疫学家Gwen Randolph没有参与该工作,但他认为将食盐储存看作是宿主免疫反应一部分的思路很让人激动,这一概念实在太新颖,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让免疫学领域消化吸收。

科学家最近才发现,皮下结缔组织能从血液中吸收钠离子,提高巨噬细胞的抗感染能力。当我们摄取大量食盐后,更多钠离子就会进入皮肤组织内,这种效应会增强。田纳西州范德堡大学临床药理学家Jens Titze小组研究发现,即使小鼠摄取低食盐饮食,受伤皮肤局部也会出现钠离子浓度增高,Titze等意识到,免疫细胞进入损伤皮肤需要进入高盐微小环境中。他们推测,机体能主动提高损伤局部钠浓度,以对抗微生物入侵。文章第一作者,德国雷根斯堡大学微生物学家Jonathan Jantsch说,这一研究表明,我们能提高细胞含盐量保护自身。这一研究刚刚发表在《细胞代谢》杂志上。

巨噬细胞是负责杀灭、吞噬和消化入侵微生物的免疫细胞,为分析这些多余的氯化钠对免疫功能的作用,他们首先将巨噬细胞放在类似环境中。激活后的巨噬细胞能释放杀灭微生物活性分子活性氧或自由基,研究人员推测高浓度氯化钠能启动巨噬细胞产生活性氧。采集小鼠巨噬细胞进行培养,给培养基增加氯化钠,直到浓度达到损伤皮肤局部的浓度。结果发现,随着氯化钠浓度提高,巨噬细胞产生活性氧的能力明显提高。使用大肠杆菌或利什曼虫抗原感染巨噬细胞,24小时后,高浓度氯化钠培养基内的巨噬细胞内大肠杆菌比普通培养基减少50%以上,利什曼虫的研究结果类似。

为研究是否高盐能促进活体免疫功能,研究人员给小鼠喂养高盐饮食,对照组给低盐饮食,连续2周后足部皮肤感染利什曼虫。随后20天,两组动物足部都明显肿胀,20天后高盐饮食组动物恢复速度明显加快,局部寄生虫数量也明显少于对照组。

Jantsch说,实验表明增加食盐摄取能提高感染皮肤局部的盐浓度,并增强抗细菌和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功能。

人类也存在类似证据,人类皮肤感染也存在局部食盐浓度增加的现象(这个或许是该小组最早发现的研究线索),他们使用新的MRI技术检测钠浓度(MRI一般都检测质子和质子核共振信号,检测其他离子信号需要特定的设计,主要是因为生物体内非质子信号丰度非常低检测敏感性难以达到实用要求),检测发现,无论患者摄取食盐的水平高低,皮肤细菌感染后都会出现局部盐的蓄积。

总之,研究发现人和小鼠都存在利用盐促进免疫功能的现象,但是这一研究不足以作为你提高食盐摄取量的依据,因为作为个人你是否增加食盐就可以提高免疫功能并不明确。Randolph说,高盐饮食可能是人类祖先对抗细菌和寄生虫感染的一种有效工具,过去人类寿命比较小,心脑血管病的危害性也比较小,许多人没有等到动物硬化严重时已经去世,因此高盐饮食的价值就比较大,但是今天,心脑血管病已经成为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因此限制高盐摄取,虽然可能会降低了免疫功能,但仍然值得。

个人认为应该从更广泛角度分析,或许高盐仍然不值得,高盐饮食既然能促进抗感染,是否会促进炎症反应,急性炎症反应虽然是抗感染的重要手段,但是慢性炎症就是肥胖、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的重要原因,那么从这个角度看,是否高盐会通过促进炎症反应加重这些疾病的发生,这值得深入研究。

也有学者认为这一研究不够深入,或者说看到表型,解释太过于仓促简单,现象的背后或许存在更为复杂的机制。例如杜克大学肾脏学家就认为,应该抓住这个发现,深入研究下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872315.html

上一篇:科学对有些问题很难回答
下一篇:第五届日本氢分子生物医学学术会议将召开
收藏 IP: 116.246.19.*| 热度|

17 李亚平 鲍海飞 吴卓晶 唐凌峰 赵斌 汤奔阳 王春艳 李宇斌 鲍博 刘光银 张南希 王天一 divingmed zhangling biofans Allanmu baijiab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23: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