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Plos计划改革同行评价模式 精选

已有 17130 次阅读 2013-11-21 10:20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科学公共图书馆The 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PLOS)在经费上曾经捉襟见肘。2000年以倡导开放学术交流的科学家建立了一个非赢利(草根)学术组织,2003年在慈善基金帮助下,该组织变成了开放获取出版商。出版事业运行到现在,已经过去整整10年,该机构的发起人和董事之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遗传学家Michael Eisen说“过去的十年我们在财务上如履薄冰“skating on thin financial ice”

《自然》原文:PLOS profits prompt revamp.pdf

 

现在以PLOS为代表的开放获取出版已经成为主流出版方式。2010年坐落于旧金山的Plos首次实现了收支平衡,据报道2012年毛收入达到3450万美圆,赢利700万美圆。被喻为印钞机的Plos One更是国际上最大的超级学术期刊,虽然增长速度有变慢的趋势,但今年发表论文数量仍将超过30000篇(这个数字是国际SCI数据库年度发文数量的3%左右)。这种航母级杂志模式目前正被其他竞争同行效仿。不过现在PLOS正在探索新的赢利模式,试图完全采用先发表后同行评价模式,采用这种模式显然是降低发表门槛,大大提高论文发行规模,然后是获得滚滚红利,因此也有人认为这不过是作为领头羊的战略战术而已。

20135月,PLOS老的首席执行官Peter Jerram离任,继任者是Elizabeth MarincolaElizabeth Marincola认为,杂志的质量和品牌将会被计量学和社团评价取代。(the future of science publishing is not in branded, highly selective titles. Instead, she sees a world in which article metrics and community judgements help the cream of research to rise to the top. “The packaging of a journal will become less and less important,” she says.

这位Plos首席执行官Marincola曾经担任过eLife的主席,但她的这一依靠基层评价学术水平的新观点和eLife的思路不一样。eLife走精英路线,该杂志先后从英国维康信托基金会、德国马普学会和美国休斯医学研究院获得2400万美圆的赞助。“Their appeal is that there is quality inferred from the brand,”这是Marincola的说法,他们坚持依靠质量和品牌。

PLOS一直致力于推广其拒稿新理念,只要符合学术规范就可以发表。PLoS ONE已经采用了这个理念,接受发表的论文不考虑学术水平和可能影响力,只考虑是否符合学术规范。但PLOS的另外六个期刊并没有采用这一方法,仍采用传统的判断标准。

Marincola希望逐渐改革目前流行的同行评价模式,PLOS实验室今年开始开发并检验一种新的出版后同行评价模式。也有人认为PLoS ONE只不过是玩战术,采用低价位$1,350迅速占领市场,让其他竞争者无法望其项背。不过Marincola说,他们不是以赢利为目的,例如最近5年没有提高收费标准,只去年就给读者减免了430万美圆的发表费。

这种模式和预印本模式已经非常接近,不同的是预印本模式是在正式发表前进行交流,现在这种新的模式要采取先发表后评价的模式。共同的特征是将发表和评价脱钩,这确实是对当前学术出版的重要改革。

关于出版和评价的问题,我的看法是:这种出版和评价独立的模式在科学发展的早期历史上一直被采用,因为哪个时候并没有专门的学术期刊。都是科学家自己想办法出版自己的东东。只是后来逐渐演变成所谓的同行评价模式,因为大家似乎认定只有被公认才是科学的,其实真的伟大发现可能找不到同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743509.html

上一篇:漂白粉或许是良药
下一篇:氢气可诱导胃饥饿素
收藏 IP: 101.95.4.*| 热度|

33 赵斌 张南希 黄顺谋 曹聪 高友鹤 徐晓 李东风 杜建 陈辉 黄晓磊 赵美娣 金拓 薛宇 Editage意得辑 武夷山 叶水送 任胜利 陈冬生 胡传圣 唐凌峰 王锋 李伟钢 韦玉程 宁笔 周春雷 许培扬 燕双仟 马军 zhangling biofans yhs21 nanofluid xuexiyanji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0 个评论)

IP: 116.55.232.*   | 赞 +1 [40]龚凯   2013-11-22 16:49
很有趣,之前不少老师和同学告知:PLoS ONE越来越差,水文多。
我投稿整个过程,PLoS ONE的编审都相当负责,通过和编审多次email沟通,不论是格式还是专业问题,我都能感到对方的专业和敬业,我很尊重PLoS ONE的编审。
IP: 36.1.146.*   | 赞 +1 [39]zhujt2005   2013-11-22 16:21
这个模式有一个问题:文章发表没有门槛,那你这本期刊就不该有影响因子。这样一来,中国的官老爷该着急了,没有影响因子,那我怎么知道你的论文有没有价值?如何给你发奖励?评职称?

ok,那这样:我们打算按关注度(点击、下载、评论次数等)给每篇论文一个影响因子。没有关注度(影响因子)的论文也不用灰心哈,真的伟大发现可能找不到同行。孤芳自赏好了。
IP: 36.1.146.*   | 赞 +1 [38]zhujt2005   2013-11-22 16:02
先出版,后评审。我觉得这是天才的想法,鄙人的期刊也打算采用这一模式。

1、        烂文章我们也给你发表,但你的文章后面可是跟着严肃的同行评审,可能还有鸡蛋。你敢到我们这来丢人现眼吗?
2、        点击多、下载多、评论多的文章放在前面,和论坛一样。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不管什么模式,严肃、严谨的同行评审都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其实真的伟大发现可能找不到同行",但你可以在我们这发表,只要你交钱。你不交钱我们吃谁去?呵呵,稍安勿躁,我们这也可以申请减免。为了敛财而办期刊,我们有那么下流吗?
IP: 121.22.43.*   | 赞 +1 [37]science2013   2013-11-22 13:57
很奇怪为什么一年发这么多文章还能达到3点几甚至4的IF,也有一些好文啊
IP: 210.42.98.*   | 赞 +1 [36]燕双仟   2013-11-22 12:46
"其实真的伟大发现可能找不到同行" I like the words.
IP: 183.64.203.*   | 赞 +1 [35]ydeng   2013-11-22 12:40
PLOS ONE不是那么差的。我们透过两篇稿子,一个发表一个据稿。投论文的时候我也想做一个测试,致谢那里我就不写基金编号,后来填了一个免版面费的申请,也给发表了。当然我给学生说,占帝国主义一次便宜,以后如果投PLOS ONE还是缴纳版面费吧。
IP: 142.1.222.*   | 赞 +1 [34]jianhuajiang   2013-11-22 09:44
我觉得最好的模式可能是,只要符合科学标准即允许发表,同行阅读后为其平价打分,这个分数随时间更新,作者也可以根据同行的评价和自己的再思考随时更新自己的工作。最后,读者在这个杂志检索的时候出现的东西是按照同行评分的高低顺序出现的。另外,杂志还可以开一个网络演讲、报告平台,群组多媒体讨论平台。这样就可以连出去开会的钱都节省了。考虑到文章发表的数量很多,每年年底还可以出精华篇连同好的评价一起附上。多好啊!
IP: 99.224.214.*   | 赞 +1 [33]许振华   2013-11-22 09:38
很想知道“Acad”是如何对期刊的审稿系统进行测试的,能否把测试过程大体讲一下,让不懂的人增长一点知识,也方便我们以后的投稿。
IP: 61.150.43.*   | 赞 +1 [32]黄力宇   2013-11-22 09:18
这么做下去的结果就是被SCI剔除,这样,来自中国的论文一下子就没了。
IP: 159.226.147.*   | 赞 +1 [31]yhs21   2013-11-22 07:52
Plos ONE 本身提出来的理念是非常好的,只是被中国人为了评职称钻空子,这个跟中国的学术评价体系有关,本身不会影响该杂志的价值。
IP: 219.140.211.*   | 赞 +1 [30]俞云伟   2013-11-22 07:51
不赞同PlOS这种做法。如果说同行评议可能会扼杀一些新的思想,那么现在已有的预印本模式完全可以让这些新思想在网上得以传播。我看不出PLOS这种新发表后评价的模式比预印本模式好在什么地方,唯一的好处是出版商可以多赚钱。但却有很不多不好的地方。
IP: 160.36.205.*   | 赞 +1 [29]程宗明   2013-11-22 04:54
回22楼:我最近给Plos ONE审稿了,第一轮后又要求审第二轮。我最近被接受的一篇被要求被改了三稿。所以我觉得还是坚持质量的。
IP: 131.216.46.*   | 赞 +1 [28]廖振林   2013-11-22 02:22
great idea 回复到科学的本源。泥沙俱下,金子最终发光。无用的终究无用,真正有效的 将会流芳百世。
IP: 110.166.0.*   | 赞 +1 [27]Acad   2013-11-22 00:01
26楼,如今,同行评议已经形同虚设。
像这样的开源期刊,早就成为敛财工具,哪有门槛?

我2011年测试过,证实了我以前的猜测,这类刊物,基本上没有什么有效的同行评议。
说白了,你只要愿意交纳1350美元的发表费,什么论文都可以刊出。
IP: 61.183.122.*   | 赞 +1 [26]metalcolin   2013-11-21 23:39
先发表然后再公开评审。。。那发篇SCI不跟发条微博一样简单?那么发表SCI 还会作为评价科研能力的指标么?呵呵~坐观其变~
IP: 124.205.76.*   | 赞 +1 [25]彭勇   2013-11-21 23:37
真的伟大发现可能找不到同行!   +1
IP: 129.79.233.*   | 赞 +1 [24]dearmatt   2013-11-21 22:48
19楼说的是实情。不要动不动就拿Plos One 开涮。编辑也是要把名字写在文章首页滴,出了问题编辑也不可能心情愉快滴。
IP: 116.21.97.*   | 赞 +1 [23]xuexiyanjiu   2013-11-21 22:26
科学,不仅是精英的,也应该是大众的。对大众来说,寻求问题解决的方式可能首先是利用公共搜索工具,比如:google 或 baidu 。因此,建立基于公共搜索基础上的在线发表模式,可能是未来学术研究成果发表的一种重要方式。基于这样的认识,“暗心说网”在创立“暗心说”宇宙模型的同时,也创建了暗心说网。与很多国际上的在线发表网站不同,其它网站,不是因为有了新发现而建网站,而是先建网站而后去寻求有新发现的投稿。为了增加第三方备案或公证,在第三方网站比如光明网学术研究栏目、百度贴吧(当然更希望以后能够在科学网有关栏目)建立备份,作为辅助证明和发表时间证明。总之,中国社会与世界的距离,正在逐步缩短。
IP: 110.166.6.*   | 赞 +1 [22]Acad   2013-11-21 21:56
回19楼,我担任7份正规国际刊物Editor,6份正规国际刊物Editorial Board member。

我知道正规刊物如何运作的,不是外行。所以,我可以测试出正规刊物的编辑程序。

我的测试,PLOS ONE 不是正规同行评议刊物。这份刊物发论文,首先和缴纳发表费与否关联,说白了,有敛财的嫌疑。
IP: 110.178.20.*   | 赞 +1 [21]wwqqjj   2013-11-21 21:52
没有学术意义的论文也称论文????这样的论文对读者来说有什么用???
IP: 61.178.245.*   | 赞 +1 [20]马军   2013-11-21 21:35
投递过PLOS ONE 1次被拒绝了。
IP: 1.202.84.*   | 赞 +1 [19]caoling   2013-11-21 21:34
回复Acad:
你提到:“80%论文来自科学极其落后的中国,其实是为中国评职称者开了大门。我在2011年测试过这份期刊的审稿系统,测试结果,只要交钱,什么论文都可以发。相反,你在投稿声明里不愿意交纳规定的1350美元,要求减免,什么高水平论文,几天就会退稿,不会送审。这不是一份同行评议的正规刊物。”
我知道的数据:
根据统计,来自于中国的发表论文仅占第六位,前五位的是美国、英国和法国、德国和加拿大。中国的稿件估计10%都不到,哪有你说的80%?
editor数量排名和发表论文排名前五名完全一致,仍然是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加拿大,中国仅有90余人,排到15位。审稿严谨程度我想也是非常国际化的。我作为PLoS ONE的编委之一,近3个月我已经拒稿了至少3篇稿子了,完全是基于reviewers和我本人的判断与评价,这里面既有英美知名研究机构的稿子,也有中国的稿子,完全根据稿子质量判断。

我承认,早期的时候PLoS ONE确实有过Editor拒稿被editorial office反复劝说慎重考虑的例子,但是一般也尊重editor意见,不会根据版面费来判断。
IP: 223.68.162.*   | 赞 +1 [18]wangqinling   2013-11-21 20:43
说一点极端的想法,不一定对。论文发表评审太严了会遗漏重大的新的发现,太松了又沦为垃圾泛滥。其实如果不追求高档次,杂志不分三六九等,倒也未必是坏事。其实论文发表就该经历大浪淘沙,大家各取所需,同时也就是同行评议,最后发光的就是被后来人淘出来的东西。但是,与论文质量相比,不做假才是最最重要的,因为造假会误导后人,给科学发展带来负作用。
IP: 113.140.84.*   | 赞 +1 [17]高原   2013-11-21 20:30
plos在做一系列探索,但是容易被钻空子
IP: 60.166.5.*   | 赞 +1 [16]王汀   2013-11-21 20:12
目前论文发表浪费了大量社会资源,也令相当一部分不法分子误入歧途(学术造假)!人类出版业的最大悲剧...
IP: 110.166.6.*   | 赞 +1 [15]Acad   2013-11-21 19:44
这种开源期刊,其实没有存在必要。
80%论文来自科学极其落后的中国,其实是为中国评职称者开了大门。

我在2011年测试过这份期刊的审稿系统,测试结果,只要交钱,什么论文都可以发。

相反,你在投稿声明里不愿意交纳规定的1350美元,要求减免,什么高水平论文,几天就会退稿,不会送审。

这不是一份同行评议的正规刊物。
IP: 117.62.11.*   | 赞 +1 [14]cly85   2013-11-21 18:54
博主说;“关于出版和评价的问题,我的看法是:这种出版和评价独立的模式在科学发展的早期历史上一直被采用,因为哪个时候并没有专门的学术期刊。都是科学家自己想办法出版自己的东东。只是后来逐渐演变成所谓的同行评价模式,因为大家似乎认定只有被公认才是科学的,其实真的伟大发现可能找不到同行。”
    “真正伟大的发现”,是会找到同行,并且为大家逐渐了解、最后普遍接受的。在学术期刊出现以前,下面这段话说明:伟大的发现“日心说”,是在学者Copernicus、Castelli、Galileo、Kepler之间,通过拉丁谜语anagram,很艰难地进行传播。进而也说明了近代科学发展以来,学者群体是怎样运作的,以及学者间为什么需要学术交流,为什么会出现同行评议学术期刊:
   



       1665年,英国皇家学会的秘书官Henry Oldenburg创办了《伦敦皇家学会哲学学报》,用来记录和传播自然科学中的创新知识。Oldenberg的贡献,在于创立了一种学术期刊的模式,使得知识创新权利要求(claims)的确立过程变得清晰和透明,避免了在此以前科学家采用晦涩的拉丁文字谜(anagram),来宣布自己对某项新知识的首创(例如,著名的Galileo的"日心说" anagram
http://www.physics.rutgers.edu/~croft/ANAGRAM.htm)
  该期刊创立了一种同行评议的集体抉择体系,对合格的原创性论文授予正式刊载出版的荣誉,通过期刊发行广泛传播,确保该知识创新申明的有效性。于是,形成了这样的游戏规则:学者通过种种努力获得的创新知识公之于众,以换取一种荣誉性的“象征资本(symbolic capital)”,后者可转化为工作职位以及各种有形酬劳,包括赞助。
  于是,按照传统期刊模式,完整的学术论文不同于论文预印本(pre-print):它需要通过同行评议、对论文进行筛选和质量控制、确认所发表论文可信(trust),然后归档;与此同时,作者论文的原创性贡献获得有效认可(validity),从而提高了作者的学术声誉。
  学者作为论文作者,力图把论文发表在威望最高的期刊,形成所谓“品牌快速效应(quick-branding)”,以捷径方式取得附加声誉。同时,学者又作为期刊读者,力图广泛阅读最代表性的期刊,尽可能详细了解知识进展的前沿,特别是仔细审核学者自己与他人研究工作之间的界线。
IP: 218.199.39.*   | 赞 +1 [13]许浚远   2013-11-21 18:27
借地推荐一篇关于纯净水的科普,也希望博主对此发表专业意见。

纯净水之祸:上海中小学生一律禁止饮用纯净水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7397&do=blog&quickforward=1&id=743600
IP: 117.62.11.*   | 赞 +1 [12]cly85   2013-11-21 17:43
Nature早在2006年对此已做过网上 peer review 的实验和讨论,并且对实验结果做了总结:http://www.nature.com/nature/peerreview/debate/nature05535.html
Overview: Nature's peer review trial
Nature (2006) | doi:10.1038/nature05535

"Despite enthusiasm for the concept, open peer review was not widely popular, either among authors or by scientists invited to comment."
《Nature》对PLoS One此举的报道是中性的,所用标题也和此篇博文不同。
IP: 60.190.58.*   | 赞 +1 [11]thinpig   2013-11-21 17:38
这才是回到了科学的本来面目,目前的评价体系使科学越来越变味了。
IP: 124.16.150.*   | 赞 +1 [10]赵广   2013-11-21 17:22
F1000 research 已经采取了先发表再评价的模式 审稿人的姓名和意见以及作者的回应等等都是可以在其网站看到的
IP: 222.28.182.*   | 赞 +1 [9]高友鹤   2013-11-21 14:30
将来好杂志的标准不只是被引了多少次,而应该包括很多重要的发现最开始是发表在这个杂志上。只要包括了这些好的文章,其实其他都是垃圾也没关系。有了互联网这么多搜索方式,毕竟未来区分垃圾和珠宝还是越来越容易了。
IP: 222.28.182.*   | 赞 +1 [8]高友鹤   2013-11-21 14:27
强烈支持先发表然后再公开评审。这才是保护创新,这才是支持公正评议。
IP: 222.28.182.*   | 赞 +1 [7]高友鹤   2013-11-21 14:21
真的伟大发现可能找不到同行
IP: 183.157.160.*   | 赞 +1 [6]helen666   2013-11-21 14:04
请2楼注意呢, 浙大学报英文版A/B/C 的首页http://www.zju.edu.cn/jzus/就有“文后跟踪”,即文章发表后开放同行评审栏目 (Newest 10 comments
)目的在于追踪文章发表后的学术价值如何, 让同行来评论, 呵呵。
(引用2楼说:一直不明白的是,就目前的技术而言,很容易做到让读者在线评论一篇文章的内容和意义。但是居然没有一个期刊这样做。如果这样做,不就大大加深加快学术交流了吗?)
.
IP: 159.226.67.*   | 赞 +1 [5]黄晓磊   2013-11-21 13:44
出版界最近动作不少,挺有意思,但是国内还是更倾向于传统的同行评价概念
IP: 111.117.112.*   | 赞 +1 [4]张良辉   2013-11-21 12:34
国内怎么做?
IP: 58.254.92.*   | 赞 +1 [3]ponyhuanong   2013-11-21 11:41
这个模式好,又要喜看国内评价体系如何接招啦
IP: 119.101.91.*   | 赞 +1 [2]张江敏   2013-11-21 11:40
一直不明白的是,就目前的技术而言,很容易做到让读者在线评论一篇文章的内容和意义。但是居然没有一个期刊这样做。如果这样做,不就大大加深加快学术交流了吗?
IP: 159.226.73.*   | 赞 +1 [1]段洪涛   2013-11-21 11:19
PLOS一直致力于推广其拒稿新理念,只要符合学术规范就可以发表。评价体系要彻底颠覆了。

1/1 | 总计:40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2-22 06: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