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简介2013年生理学或医学诺贝尔奖预测

已有 10756 次阅读 2013-9-26 06:23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诺贝尔奖, 医学, 生理学

(往年的预测似乎是9月22日,今年的预测时间迟到了3天,也许是因为中秋休假把日程给打乱了吧。 不过人家依靠自己的独门绝技,论文引用寻找研究热点,再结合各种信息学手段以及人为因素的干预。每年弄几个预测,这样10年下来,预测30个,然后这些被预测的被逐渐证实,这种成功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几乎可以达到绝对准确。对一些机构来件,准确预测并不算本事,如果预测不准,才是的耻辱。)

今年汤森·路透预测2013年生理学或医学诺贝尔奖获得者有三个领域,分别是关于细胞死亡方式自噬的研究、脱氧核糖核酸甲基化和HER-2/neu原癌基因方面的研究。其中中国学者在自噬方面有比较大的贡献,比较接近获奖距离。

一个是Daniel J. Klionsky、Noboru Mizushima和Yoshinori Ohsum关于细胞自噬方面的研究。自噬(autophagy)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生命现象,它既是细胞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同时也被认为是一种与凋亡、坏死并列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机制。近年来,自噬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生命体藉此维持蛋白代谢平衡及细胞环境稳定,这一过程在细胞废物清除、结构重建、生长发育中起重要作用。自噬是继凋亡(apoptosis)后,当前生命科学最热的研究领域之一。细胞自噬是细胞应对恶劣环境的一种主动反应,就是将自身一部分动员出来,采用自吃的方式,作为能量物质来应对各种不利因素,细胞凋亡则是细胞整体的主动死亡方式,最近有研究发现细胞坏死也存在一种主动的方式被称为程序性坏死,细胞自噬也是一种程序性坏死的类型。细胞自噬(autophagy)是继细胞凋亡(apoptosis)后,近年来生命科学领域的又一热门研究方向。比利时科学家克里斯汀·德迪夫是最早发现这一现象的学者,这里先介绍这个学者吧。

比利时科学家克里斯汀·德迪夫主要的研究领与在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上世纪50年代,他利用刚刚出现的细胞分级分离技术(通过超速离心来分离细胞成分),发现了溶酶体(lysosome)和过氧化物酶体(peroxisome),让人们对细胞内部结构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极大推动了细胞生物学研究。1974年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组织方面的发现(for theirdiscoveries concerning the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organization of the cell而与阿尔伯特·克劳德、乔治·埃米尔·帕拉德分享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德迪夫的兴趣逐渐转向细胞起源,例如内共生学说。克里斯汀·德迪夫Christian de Duve在上世纪50年代通过电镜观察到自噬体(autophagosome)结构,并且在 1963 年溶酶体国际会议(CIBA Foundation Symposium onLysosomes)上首先提出了自噬这种说法。因此克里斯汀·德迪夫被公认为自噬研究的鼻祖。目前根据发生过程分为三类:MacroautophagyMicroautophagy Chaperone-mediated autophagy CMA,通常说的自噬,泛指巨自噬(Macroautophagy)。我个人觉得,程序性坏死也许更具有创新性和应用前景,过去曾有人认为,自噬只不过是程序性坏死的一个特殊类型而已,不过研究表明其意义可能远不那么简单。如果今年的NB奖是关于程序性坏死的研究,中国学者和华人学者将有更大希望。

另一个是Adrian P. Bird, Howard Cedar和Aharon Razin关于DNA甲基化和基因表达的发现。这个领域是最近大热点领域表观遗传学。DNA甲基化是最早发现的修饰途径之一,大量研究表明,DNA甲基化能引起染色质结构、DNA构象DNA稳定性及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方式的改变,从而控制基因表达。在甲基转移酶的催化下,DNACG两个核苷酸的胞嘧啶被选择性地添加甲基,形成5-甲基胞嘧啶,这常见于基因的5'-CG-3'序列。大多数脊椎动物基因组DNA都有少量的甲基化胞嘧啶,主要集中在基因5'端的非编码区,并成簇存在。甲基化位点可随DNA的复制而遗传,因为DNA复制后,甲基化酶可将新合成的未甲基化的位点进行甲基化。DNA的甲基化可引起基因的失活。DNA甲基化主要形成5-甲基胞嘧啶(5-mC)和少量的N6-甲基嘌呤(N6-mA)及7-甲基鸟嘌呤(7-mG)。

        还有一个是Dennis J. Slamon关于HER-2/neu原癌基因的确定导致发现更有效癌症治疗方法的研究。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英语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简称为HER2,亦称为NeuErbB-2CD340是一种由ERBB2基因编码的蛋白质。HER2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中的成员之一。关于这个基因的详细介绍见。这个基因表达的程度和乳腺癌症的预后关系十分密切,表达过多预后很差。罗氏药厂针对这个基因研究开发的贺癌平(Herceptin)即是以HER2为标靶的葯物,对晚期转移性的乳腺癌颇具效用。

http://zh.wikipedia.org/wiki/HER2/neu

 

PHYSIOLOGY or MEDICINE

Adrian P. Bird

Buchanan Professor of  Genetics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Edinburgh, Scotland, UK

Howard Cedar

Edmond J. Safra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Emeritus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

Jerusalem, Israel

Aharon Razin

Professor of Biochemistry Emeritus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

Jerusalem, Israel

For their fundamental discoveries  concerning DNA methylation and gene expression

 

Daniel J. Klionsky

Alexander G. Ruthven Professor of  Life Science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 MI, USA

Noboru Mizushima

Professor,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Graduate School and Faculty of  Medicine

University of Tokyo

Tokyo Japan

Yoshinori OhsumiProfessor, Frontier Research  Center
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Yokohama, Japan

For elucidating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and physiological function of autophagy

Dennis J. Slamon

Professor, Chief, and Executive Vice  Chair for Research

Department of Medicine,  Hematology/Oncology and Director of Revlon/UCLA Women's Cancer Research  Progra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Los Angeles, CA, USA

For his pioneering research  identifying the HER-2/neu oncogene, leading to more effective cancer therapy 

 




2013年诺贝尔奖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727896.html

上一篇:中国学者年度《自然》系列论文数量首次领先亚洲
下一篇:今日《科学》关注公害病
收藏 IP: 61.148.24.*| 热度|

8 戴德昌 武夷山 秦逸人 尹元 李培光 吉宗祥 许培扬 zhangli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2: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