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摇头丸能重启大脑网络发育 精选

已有 8879 次阅读 2019-4-4 12:31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3,4-亚甲基二氧基甲基苯丙胺或亚甲基双氧甲基苯丙胺,俗称“摇头丸”和迷魂药,是冰毒的衍生物,摇头丸是安非他明类衍生物,外观是白色药片。有强烈的兴奋和致幻作用,长期服用可造成行为失控、精神病和暴力倾向,过量服用则可造成猝死。最新研究发现,这种危害社会的毒品,可能对某些大脑疾病的治疗带来新希望。

无标题5.png

工作模式图

虽然毒品危害社会巨大,但是许多毒品本身也是治疗疾病的理想药物。从某种意义上讲,越是有毒有害的药物,效果越强,越有可能治疗某些疑难疾病的良药。只是管理应用这些归入毒品的药物比较慎重,因为一旦使用不当,会给使用者带来严重身心伤害。氯胺酮类似物被FDA批准为抑郁症的临床治疗药物,可迅速纠正重度抑郁症自杀的想法,这样的药物可能对挽救大量自杀身亡的人产生重要价值,氯胺酮是一个非常典型从毒品中开发新药的代表。其实,许多毒品本身也是药物,最著名的毒品药物是吗啡,对缓解疼痛是任何药物都无法取代的。氯胺酮是临床麻醉剂,仍然在临床上使用。许多治疗咳嗽的药物都含有能成瘾的吗啡类药物成分。也有人对摇头丸的应用开展研究,试图从中找到这种药物为人所用的正面价值。

最新《自然》一篇研究论文证明,只需要一次使用摇头丸,就能重新激活脑内的催产素依赖的社会回报系统。这意味着一种特殊的抑郁症有望找的药物办法。这种抑郁症是因为脑内催产素神经元功能下降,导致患者不能融入社会。催产素是一种9个氨基酸肽类激素,由下丘脑室旁核和视上核合成,经神经纤维运输到垂体后叶分泌。1906年,英国生理学家Henry H Dale首次报道了垂体提取物有促进子宫收缩的作用。1928年,Oliver Kamm等人在垂体后叶提取物中成功分离出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自此百年科学研究发现催产素多种多样的功能。从刺激子宫收缩加快分娩,到促进分娩和泌乳,再到维持依赖型亲子关系,再到维系和谐的伴侣关系,甚至是促进非亲、非同种族间的亲社会行为等等。脑中富含催产素受体的区域包括了与多巴胺能奖赏动机相关的区域,即中脑皮质边缘系统腹侧被盖区和伏隔核。

在脑的发育过程中存在着关键期,在这一时期,脑在结构和功能上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重组能力,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容易获得某种知识和行为经验。错过这个时期,一些能力就不可能获得或达不到最好的水平。最经典的就是视觉发育,例如小猫出生后如果把一个眼睛缝合2周,即使将来打开,这只眼睛视网膜正常,但视力会产生终生严重危害,小孩单眼斜视等会导致弱视也是类似的机理。大脑内许多神经网络都存在发育关键时期。某个时期缺乏特定的环境刺激会丧失某些重要功能的发育。社会行为也是人类大脑的基本功能,如果在幼年时期缺乏适当的社会信息的刺激,也可能对这种大脑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最新研究发现,伏隔核内催产素介导的调节突触可塑性是建立社会奖励学习的发育关键时期神经网络基础。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Gül Dölen等发现小鼠社会互动关键期:始于性成熟,终于成年。在这段时期,伏隔核(大脑的奖赏中心)中催产素信号传导会发生变化,这段时期结束时,小鼠对于社会互动的兴趣便开始下降。但是催产素难以跨越血脑屏障,难以直接使用,而过去研究表明摇头丸具有激活脑内催产素神经元活动的作用,研究发现,只需要一次使用摇头丸就能重新通过激活催产素神经元,打开这种社会能力神经网络的建立,这对于催产素相关的社会化行为障碍的治疗带来重要的思路。摇头丸重新开放这个关键时期需要激活伏隔核内催产素受体,重现催产素神经活动。这些发现对于理解神经发育疾病的发病机制有重要意义。也给更多神经发育疾病的治疗带来新思路。

美国FDA已经将摇头丸辅助心理疗法指定为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突破性疗法”,该疗法正在进行三期临床试验。上述研究表明,摇头丸或许可重新打开社交奖赏学习窗口,帮助某些社会关系相关疾病的康复。

Oxytocin-dependent reopening of a social reward learning critical period with MDMA.pdf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1171417.html

上一篇:免疫治疗的黑暗面
下一篇:帕金森病是维生素B12缺乏?
收藏 IP: 183.192.29.*| 热度|

12 郑永军 李亚平 晏成和 李颖业 杨正瓴 李燕祥 李剑超 黄永义 王从彦 曹广福 吕泰省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5: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