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最新一项调查结果,用在论文同行评议上的时间,发达国家的科学家大约是发展中国家的3倍。这一对全球11000名研究人员进行的调查发现,存在“评论员疲劳”增加的趋势,就是杂志主编需要邀请更多候选评论员才能找到接受任务者,2013年邀请和接受比例是1.9,但2017年上升到2.4。评论员疲劳简单说就是杂志邀请评论员的难度越来越高。
最新调查是Publons组织的,这是一家帮助学者标记评议论文记录等对学术期刊贡献的网站,调查者使用2018年5-7月的调查数据和来自Publons、Web of Science和Scholar One稿件数据库的资料。报告强调,杂志寻找评论员越来越难,但同时全球论文总数量在持续增加。调查分析中比较强调了中国学者的贡献和影响,就是中国的学者论文发表量越来越大,但是在同行评议的贡献方面远远落后,一方面有客观因素,也有学者自身的原因。
(如图示,中国,印度和伊朗的贡献度情况类似,尤其是中国的投稿和审稿导致巨大的影响)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8-06602-y
按照定义,同行评议是指,某一或若干领域的一些专家共同对涉及上述领域的一项知识产品进行评价的活动。同行评议是指利用若干同行(即有资格的人)的知识和智慧,按照一定的评议准则,对科学问题或科学成果的潜在价值或现有价值进行评价,对解决科学问题的方法的科学性及可行性给出判断的过程,是科学界对科研项目进行评审和对科研成果进行评估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科学基金项目评审过程科学化和民主化的一个重要环节。
大家要注意的是,这个同行评议是利用若干同行的知识和智慧。既然是这样,这一利用过程如何获得认可和回报,就应该是比较重要的问题了。中国的同行评议大部分都不是免费的,给杂志和基金评审一般会给一定的金钱补助。但是国际的学术评议,则大多数没有任何的金钱补助,这就导致出现一个国内外差异。
同行评议是一种特殊权利的学术交流,因为评议的论文都是没有发表的内容,可以更早了解同行的信息,这样的信息是及其可贵的内容,为什么我们的学者不愿意多多掌握这样的重要信息,这背后的原因真是需要我们认真地分析。
我个人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有主观和客观两种原因。主观方面是我们的许多学者对学术的敬业精神缺乏,大多数学术工作是具有功利性和任务性,不是发自内心的兴趣驱动,对国际学术认可的热衷度不足。
国内许多同行不喜欢参加国际同行评议,客观原因是我们学术机构对国际同行评议这个贡献的认可度不够高。这体现在学术论文发表上比较典型,10多年前,中国当时对SCI论文并不是那么认可,当时发表论文就没有这样的动力。对学术评价贡献的认可度不够,导致我们许多学者不愿意浪费这种给杂志“白帮忙”的工作。
当然也有更多因素,例如英语的应用不够自如,给我们参与这种工作带来更多的负担。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7: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