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场7级地震,让在汶川特大地震伤痛中跋涉了五年的川人,再次陷入巨痛。三天已经过去,从雅安传出的灾情和悲伤,感染着每一双关注的眼睛,也凝聚着更多爱的力量。
第一时间挺进灾区、传播灾情的媒体记者无疑是令人感佩的,正是他们冒着生命危险采集的报道,让更多的人对这场灾难感同身受。然而,看这几天的报道,无论是电视持续不断的直播,还是报纸不惜版面的“现场”,过重的悲情和悲壮让人有些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电视画面里依然充斥着残垣断壁满目苍夷,甚至满面鲜血的伤者一面处理着伤口一面对着镜头回忆灾难瞬间;报纸上依然不乏极其细腻的灾难描写,惟恐读者无法体会现场的惨绝。除了凄惨,便是“最美”:“最美妈妈”“最美主持人”……媒体不太节制的情绪渲染,带给受灾者的心理伤害恐怕远大于心灵慰藉,带给受众的不适感恐怕也大于内心的共鸣。
灾难报道当然无法洗却悲情的底色,但经历过汶川特大地震、舟曲泥石流、玉树地震的中国媒体人需要反思,在灾难中媒体介入和表达的“度”在哪里。在情绪和理性之间,媒体应该站在理性一边。用专业理性的声音和客观准确的信息,给受难者以脱离困境的力量。
还记得两年前日本“3·11大地震”时,中央电视台转播的NHK电视台画面,看不到什么“感人”的镜头,只看到不断地报道还有多少人需要救援,死亡人数又增加了多少,以及专家对灾情的分析和官方发言人的发言。电视里偶尔会有采访受灾者的镜头,但并不是在废墟前,也不是惊魂未定的回忆,而是安坐在避难所的避难者透过镜头平和的讲述,他们说的最多的是:我们还需要水,需要食物,需要快些得到政府的信息……
透过电视镜头我们当然还看到了灾难面前日本人的理性,但我想这种理性除了国民素质和组织有序外,媒体的专业和理性恐怕是有功劳的。NHK驻北京记者北川熏曾说,“在这样紧急的灾后报道中,国民需要的信息才是我们要报道的。”
这两天,微博等网络空间交织着两种对立的情绪:一种是网友“跪求”媒体不要来灾区添乱,一种当然是媒体人替自己叫屈。“跪求者”不免偏颇,但媒体人应当读懂其中的“诉求”,当媒体更多传递灾情而不渲染灾难,逼近信源而不揭人伤疤,尊重生命而不功利猎奇,报道救援而不歌功颂德,才会真正赢得尊重和信任,受众的反馈也才会更趋于理性和平和——巨灾之中,理性和平和是多么珍贵的力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7: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