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显峰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显峰 科技日报记者、《显峰冷言》主笔

博文

人才岂可斗量 精选

已有 3971 次阅读 2011-1-18 11:14 |个人分类:显峰冷言|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学风, 浮躁, 人才评价

    印象中,对“人才”这个词,从牙还没长齐的时候就有了模糊认识。那时比较机灵,家里来人知道端茶倒水,偶尔还能因为一两句调皮话博得满堂大笑,客人便摸着我的小脑袋夸赞:“这娃真是个人才!”

    彼时自然不知人才之准确定义,但大概知道了“人才”是夸人的话,如我者皆为人才也,于是凡此场合便更加来劲表现,且颇有一腔自负之气。后来读了词典才知,此“人才”非彼“人才”也。词典上说,有品德有才能,或有某种特长的人,方可算作人才。

    但我却因此糊涂了,总对这个人才评判标准拿捏不准,词典对人才的表述显然不如宋玉对邻居的评价那般精确——“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基本有点“中药用语”的意味。

    最近报纸上说,天津计划到2015年建成“最具吸引力、最具创新活力的人才强市”,人才总量达到255万人。天津也就一千来万人口,这意味着五六个人里头就会有一个人才,可谓不小的气魄。

    读着这则新闻,我就动了心思:不知道像我这样,大学毕业、写了七八年新闻、品行还算正派的人,到天津去能不能算作人才。我很想成年之后再被“认证”一次。新闻没有详细说,什么样条件的人方能成为这255万分之一。设若以词典的定义做标准,估计到时让人事部门有些犯难,这年头谁没个品德没个才能,凭什么他就是人才我却不是?你是用尺子量还是用秤称?这当然有诡辩的成分,但也是个现实问题,人才统计部门可不能大意。

    当然,这个指标要完成并不难。按照中国通行的做法,市长提出要建“人才强市”,下面的各个区肯定就要建“人才强区”了;市里面定了255万的指标,估计各个区也会制定相应的指标来消化,且这些个数字加起来只会多不会少于255万。于是,这就变成了一项政治任务,最后拿出的结果一定是从上到下,大家都多收了三五斗,一派欢天喜地。

    有了这个喜人结果的预期,前面所说的“尺子”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我们会有一套周密细致的“量才工具”可供选用,比如得过什么级别的奖,当过什么级别的“长”,写过多少论文,英语考过了几级,参与过什么重大项目,有没有高级职称,等等,这些硬硬的尺子在你身上一比划,算不算“人才”,一目了然。

    至于你质疑这把尺子的科学性,说这是人才评价的误区,容易引起浮躁,那似乎又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了,不是指标制定者所要考虑的了。有指标就得有算法,只有这么量,才会有“多收了三五斗”的惊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992-405463.html

上一篇:2011,追寻真相,重塑信仰
下一篇:建议马化腾代表修改议案
收藏 IP: 218.249.93.*| 热度|

5 唐常杰 黄晓磊 李学宽 陈绥阳 侯振宇

发表评论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1 07: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