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岗(CZ)的博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cgweb 脑损伤与脑保护;神经认知;生物信息;蛋白质组;辐射损伤与防护

博文

三年前就已经形成的认识——《健康报》:【新知】饥饿与慢病原来都和它相关?

已有 939 次阅读 2020-9-29 17:34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资料来源:健康报,2017年09月28日

https://wap.cnki.net/touch/web/Newspaper/Article/JIKA201709280080.html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zU4MTM2MQ==&mid=2650283892&idx=1&sn=f636153b21ebb9caf891857f75213b87&chksm=bedb782a89acf13c9b9ac0b263f1cff549d3e568166f9fcfb1291dc6c64cbec661f88c85a277&token=1543856477&lang=zh_CN#rd


【新知】饥饿与慢病原来都和它相关?

原创 张成岗,彭宁 健康报医生频道 2017-09-30


肠道菌群与人体疾病关系的研究是当前国际上的热门题目,在学术界也是争论非常激烈的话题。本文是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张成岗研究员多年研究肠道菌群总结的一些体会,在此希望作为一个学术观点抛砖引玉,欢迎读者参与学术碰撞。




基因突变致病VS菌群紊乱致病



肠道菌群已被证实为人类第二基因组,主要源自亿万年前生命起源之后就逐渐变得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微生物“菌”。婴儿呱呱坠地,标志一个新生命来到地球菌群世界,开启菌群与个体共生的神秘之旅。


目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治疗方向正面临一场思辨“革命”,正被东西方学者的“肠道菌群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哲学命题涵盖。“基因(突变)致病论”和“菌群(紊乱)致病论”并存、甚至引发学术之争,后者的“大道至简”的治疗智慧,有望为全球慢病防控与健康管理带来曙光与生机。


人体小肠吸收营养精华如葡萄糖、氨基酸及脂肪酸等,大肠则吸收菌群营养物质如植物多糖、膳食纤维等,被称为“益生元”。人类肠道约有1.5公斤的菌群,其中10%在小肠,喜欢“富”养,为人体输送精华;90%在大肠,热爱“穷”养,掌控人体健康命运。


慢病高发的首要原因是病从口入“过度吃饭”,导致菌群缺乏特定膳食纤维等“穷”食物而紊乱,继而“造反”,胃肠道黏膜屏障受损失守,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民以食为天VS菌以食为天



我认为,“民以食为天”究其本质是“菌以食为天”,即“菌群通过人体吃饭为菌群提供碳源”,其表现为人体不断吃饭。


即饥饿是由于胃肠道菌群繁殖时,需要摄入碳源,菌群攻击胃肠道黏膜后,刺激胃肠道神经系统所致,这就是“饥饿源于菌群”。也就是说,菌群迫使动物摄食,用来供养菌群存活。再明确些就是,动物的肉体其实是由肠道菌群迫使其摄食获得营养物质而存在的一种特殊方式。因此,来自肠道菌群向动物传递的“活下来”的生存压力和欲望,就构成了动物界中的生态链、食物链的基本表现,即“欲望”的生物学基础很有可能是“肠道菌群”,通过向动物传递食物种类和数量以及来源的需求,类似于万有引力一样,构成了动物世界的“压力(信号)传递链条”,即“欲望源于菌群”。


说白了,就是90%位于大肠的菌群赋予了人饥饿的感觉。大肠菌群如果得不到足够的必需营养,就会导致持续饥饿、反复多吃的恶性循环,如果吃得太“富”太腻太甘,则造成脂肪垃圾堆积,肥胖缠身。


实话实说,你爱吃肉的原因,不是因为你爱吃肉,而是因为你体内的菌群爱吃肉,或者说体内爱吃肉的菌群数量过多、过于活跃和贪婪。


如果益生菌等“好菌”处于下风,而“坏菌”即“腐败分子”占了上风,“酒肉穿肠过”导致健康风险陡增。中国51%的成年人都在排着队“挤进”糖尿病大军,是该反思我们该不该做“舌尖上的中国”了。





别忽视补充益生元



人体作为菌群的宿主实际上就是一个菌群的“发酵罐”。治疗慢病的首要任务是往“发酵罐”补充足够的益生菌与益生元。不仅要让好的益生菌占上风,还要风光无限,而且更需补充过去往往被忽视的益生元。


益生元是从远古走来的菊苣、洋姜、龙舌兰等植物里提炼的植物纤维和植物多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膳食纤维。益生元具有与益生菌相得益彰又为菌群提供“穷”养根基的双向调节功能,还具有在胃与小肠不被吸收的特性,它只忠诚于大肠中的大量“好菌群”。益生元被公认为是双歧杆菌等最优益生菌的增殖因子,能使双歧杆菌增殖5倍~10倍。


人体有60多种元素,分为宏量、常量和微量元素。科学研究证实,通过补充益生元调理大肠菌群可帮助减肥,改善便秘,增加免疫力,促进三类元素的广泛吸收;特别是促进宏量元素钙的吸收,可避免骨质疏松。


如儿童挑食偏食且常肚子痛,说明菌群异常。其不爱吃青菜是因为缺乏消化青菜的菌群;爱吃肉是由于爱吃肉的坏菌群过多。通过补充益生元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即可改善。



心脑与肠道息息相关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Emeran Mayer博士分析了历史与现代众多决策者,当他们面对艰险当机立断之时,都会受命于难以言语的直觉(gut feelings)。为此,他写了一本书:《思想与肠道的连接——隐藏在我们身体里的对话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选择和整体健康》。


的确,肠道菌群与我们的直觉以及喜怒哀乐思悲恐密切相关。当应激事件发生、心灵崩溃之时,菌群会紊乱亦会崩溃,导致胃肠道痉挛,恶心、呕吐、腹泻、胃痛等。调理好肠道菌群,对提升人类直觉判断和应激能力,提升人类的情商具有潜移默化效果。


image.png


此外,人类大量“心瘾”也与肠道菌群有关,如烟瘾、酒瘾及毒瘾等。菌群适应烟味、酒精及毒品刺激后,“坏菌”会过度增殖表现为成瘾。通过菌群调整,或可协助断瘾,有关临床科学试验正在进行之中。


本报特邀彭宁采写  


image.pn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692-1252612.html

上一篇:[转载]中国心血管病患者达3.3亿
下一篇:生命起源与人类发展:从“烧碳”到“烧脑”
收藏 IP: 114.243.6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8: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