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岗(CZ)的博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cgweb 脑损伤与脑保护;神经认知;生物信息;蛋白质组;辐射损伤与防护

博文

[转载]生命是什么 (埃尔温·薛定谔创作的科学著作)

已有 2464 次阅读 2019-4-14 13:1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4%9F%E5%91%BD%E6%98%AF%E4%BB%80%E4%B9%88/4643483?fr=aladdin


  • 生命是什么

     

    (埃尔温·薛定谔创作的科学著作)

     编辑 讨论

《生命是什么》是2005年3月1日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图书,作者是埃尔温·薛定谔 [1]  该书的译者是罗来欧和罗辽复,是20世纪的伟大科学经典之一。

  • 书    名

  • 生命是什么

  • 作    者

  • (奥)埃尔温·薛定谔

  • 译    者

  • 罗来欧、罗辽复    

  • ISBN

  • 9787535737229

  • 页    数

  • 190

  • 定    价

  • 25.00元

  • 出版社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2005-3-1

  • 装    帧

  • 平装

目录

  1. 1 图书介绍

  2. 2 内容介绍

  3. 3 目录

图书介绍

编辑

[1]  诺贝尔奖获得者埃尔温·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是20世纪的伟大科学经典之一它是为门外汉写的通俗作品,然而事实证明它已成为分子进化诞生和随后DNA发现的激励者和推动者,本书把《生命是什么?》和《意识和物质》合为一卷出版,后者也是他写的散文,文中研究了那些自古以来就使哲学家困惑迷离的问题,和这两篇经典著作放在一块的是薛定谔的自传。通过对他一生的回顾和引人入胜的描述,提供了他从事科学著作的背景材料。

内容介绍

编辑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物理学革命风云际会的时代,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无疑是这个需要巨人、也产生了巨人的时代的骄子——他是波动力学之父,是量子力学集大成者之一。多少有点出人意料的是,正是他,后来从物理学闯入生物学,在1944年出版了《生命是什么——活细胞的物理学观》一书。

这是一部石破天惊的书,它奏响了揭示生命进化里遗传微观奥秘的先声。

薛定谔在书中提出了一系列天才的思想和大胆的猜想:物理学和化学原则上可以诠释生命现象;基因是一种非周期性的晶体或固体;突变是基因分子中的量子跃迁引起的,突变论是物理学中的量子论,基因的持久性和遗传模式长期稳定的可能性能用量子论加以说明;染色体是遗传的密码本;生命以负熵为生,是从环境抽取“序”维持系统的组织并且进化的;……这些观念在当时的确是十分新奇的,也是特别引人入胜的。

在薛定谔鸿文的感召下,一批物理学家投身到计算分子进化和遗传学的研究洪流中,新西兰物理学家威尔金斯(1945年转向)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1947年或1949年转向)就是其中的二位。正是《生命是什么》,使克里克放弃了粒子物理的研究计划,钟情于从未打算涉猎的生物学。它也使威尔金斯告别了物理学,热中探究生命大分子复杂结构的奥妙。此外,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在芝加哥读大学时,就被薛定谔的书牢牢地吸引住了,以此为契机,他立志献身于揭开生命遗传的奥秘。1951年,年轻的沃森来到克里克所在的卡文迪什实验室,二人在威尔金斯等的X射线衍射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潜心求索,终于在1953年提出了DNA双螺旋分子结构模型。这个模型成功地说明了DNA通过双螺旋的解旋,以每条单链为模板合成互补链而复制,以及遗传信息怎样以长链上的碱基序列的方式来编码。就这样,他们三人因对核酸分子结构和生物中信息传递的意义的发现,而荣膺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不仅他们,其他诺贝尔奖得主——如卢利亚、查尔加夫、本泽等——也都受到《生命是什么》的感染,贝塔朗菲的生命系统论和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也从该书中获益匪浅。

历史已经证明,《生命是什么》着实是分子生物学中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前者在生物学中所起的作用就像后者在解放黑奴南北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一样(日本生物学家近藤原平之语)。在1991年为该书所写的“前言”中,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的评价可谓深中肯綮:“我总是发现他的著作很吸引人,包含令人兴奋的新发现,能使我们对生活其间的这个神秘世界获得一些真正的新了解。在他的论著中,没有比他的短篇名著《生命是什么》更具有上述典型特征的了。我认识到这本书一定会跻身于本世纪最有影响的科学著作之列。它代表了一个物理学家力图理解一些真正的生命之谜的有力尝试,这位物理学家的深刻洞察力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组成的理解。”他认为,薛定谔是一位“具有高度独创性和缜密思维的物理学家”,他的这本书“确实值得一读再读”。

仔细考察一下不难看出,薛定谔这位物理学家能够写出《生命是什么》并非出于偶然,在某种程度上也许是水到渠成之举。

首先,薛定谔从小爱好广泛,喜欢博览群书。在其父和朋友的影响下,他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兴趣,是一位达尔文主义的追随者。他早就认为进化论的基础是因果关系而不是目的论,没有任何诸如活力、隐德来希、直向进化力等作用于生命体的特殊自然法则,并思考了孟德尔定律和德莱弗斯的突变论与进化论两者之间的联系。后来作为物理学家,他还研究过生理光学问题。从物理学转向生物学,对他来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专业鸿沟和心理障碍,甚至可以说是顺理成章的事。

其次,薛定谔谙熟东西方哲学,他渴望和谐,终生把科学的统一作为自己的坚定信念和追求目标——《生命是什么》就是力图使物理学和生物学统一起来的认真尝试。诚如他在“序言”中所说:“知识的各种分支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扩展使我们陷入了一种奇异的两难境地。我们清楚地感到,一方面我们现在还只是刚刚在开始获得某些可靠的资料,试图把所有已知的知识综合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可是,另一方面,一个人想要驾御比一个狭小的专门领域再多一点的知识,也已经是几乎不可能的了。除非我们中间有些人敢于着手总结那些事实和理论,即使其中有的是属于第二手的和不完备的知识,而且还敢于冒把自己看成蠢人的风险,除此之外,我看不到再有摆脱这种两难境地的危险的其他办法了。否则,我们的真正目的永远不可能达到。”就这样,为了弥合知识的分裂,追求科学的统一,他甘愿冒着被人指斥为蠢人的风险,其决心之大由此略见一斑。

再次,上世纪30年代,现代物理学的基础——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已经牢固地确立起来了,其概念框架构成物理学研究的范式,物理学已经处于比较平静的常规科学时期。相反地,生物学却面临着理论和方法的重大突破,具有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于是,一些梦想大有作为的物理学家便纷纷改弦更张,携带着现代化的物理学思维方式和实验手段,到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处女地开垦耕耘。加之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在物理学家心头投下了沉重的阴影,他们对自己正在从事的物理学工作的价值感到困惑不解——朝生物学的转向大规模发生在二战后,这种时间上的巧合决不是无缘无故的。

值得注意的是,最后一点还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要在科学研究中善于选择和变换自己的角色。薛定谔正是这样做的,像彭加勒、迪昂、奥斯特瓦尔德等科学家也深知这一点。奥斯特瓦尔德的下述言论也许道出了其中的玄机:“当人们研究任何一种专业而到达其顶峰时,只有两个选择摆在他的面前:或者,他呆在顶峰,这就要冒跌落的危险和被较年轻的、有活力的后继者的急速脚步踩坏的危险;或者,当他还在顶峰时,他主动迅速地离开这样一个危险的地方,如果有人因为放弃他在一生最好的时光所获得的东西而感到悲哀的话,那么他完全可以在其他领域利用他的思想、精力和时间另起炉灶。在这里不需要担心找不到新观念,只要他的智力源泉有足够的贮备,他的思想便永远不会停顿和枯竭。”

目录

编辑

第一部分 生命是什么

前言

序言

第一章 经典物理学家走近这个主题

1 研究的一般性质和目的

2 统计物理学 结构上的根本差别

3 一个朴素物理学家对这个主题的探讨

4 为什么原子是如此之小

5 有机体的活动需要精确的物理学定律

6 物理学定律是以原子统计力学为根据的,因而只是近似的

7 它们的精确性是以大量原子的介入为基础的第一个例子(顺磁性

8 第二个例子(布朗行动,扩散)

9 第三个例子(测量准确性的限度)

10√n律

第二章 遗传机制

经典物理学家那些绝非无关紧要的设想是错误的

2 遗传的密码本(染色体)

3 通过细胞分裂(有丝分裂)的个体生长

4 在有丝分裂中每个梁色体是被复制的

染色体数减半的细胞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配子与合)

单倍体个体

7 减数分裂的突出性质

8 交换,特性的定位

9 基因的最大尺度

10 小的数量

11 持久性

第三章 突变

1 “跳跃式”的突变——自然选择的工作场地

2 它们生育同样的后代,即它们是完全地遗传下来了

3 定位,隐性和显性

4 介绍一些术语

5 近亲繁殖的有害效应

6 一般的和历史的陈述

7 突变作为一种罕有事件的必要性

X射线诱发的突变

9 第一定律,突变是个单一性事件

10 第二定律,事件的局域性

第四章 量子力学的证据

第五章 对德尔勃吕克模型的讨论和检验

第六章 有序,无序和熵

第七章 生命是以物理学定律为基础的吗

后记 决定论与自由意志

第二部分 意识和物质

第一章 意识的物质基础

第二章 了解未来

第三章 客观性原则

第四章 算术悖论:意识的单一性

第五章 科学与宗教

第六章 感知的奥秘很不错

解读词条背后的知识

生物学史

领域和学科▪ 自然史▪ 农业史▪ 医学史▪ 解剖学史▪ 植物分类学史▪ 地质学史▪ 古生物学史▪ 演化论思潮史▪ 动物学史▪ 生态学史▪ 模式生物史▪ 藻类学史▪ 遗传学史▪ 生物化学史▪ 农学史▪ 分子生物学史▪ 分子演化学史▪ 免疫学史▪ 生物技术史
机构▪ 洛桑实验站▪ 巴斯德研究所▪ 马克斯·普朗克学会▪ 冷泉港实验室▪ 安东·多恩动物园▪ 海洋生物研究所▪ 洛克菲勒大学▪ 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 分子生物学研究所
实验▪ 格里菲斯实验▪ 米勒-尤列实验▪ 卢瑞亚-德尔布吕克实验▪ 艾弗里-麦克劳德-麦克卡迪实验▪ 赫希-蔡斯实验▪ 米西尔逊-斯塔尔实验▪ 克里克与布伦纳等人的实验▪ 尼伦伯格和马太的实验▪ 尼伦伯格和里德的实验
出版物▪ 论产生和毁灭▪ 植物史▪ 人体的构造▪ 心血运动论▪ 显微图谱▪ 自然系统▪ 动物哲学▪ 地质学原理▪ 创造的痕迹▪ 物种起源▪ 植物杂交试验▪ 人类的由来▪ 孟德尔遗传假定下的亲戚之间的相关性▪ 生命是什么▪ 遗传学与物种起源▪ 镰刀型红血球疾病,一种分子疾病▪ 核酸的分子结构:去氧核糖核酸之构造
理论和概念▪ 自然发生说▪ 自然阶梯▪ 拉马克学说▪ 达尔文学说▪ 疾病的生源说▪ 一基因一酶假说▪ 序列假说▪ 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 RNA世界学说
历史名人▪ 亚里士多德▪ 安德雷亚斯·维萨里▪ 威廉·哈维▪ 列文虎克▪ 卡尔·林奈▪ 布丰▪ 让-巴蒂斯特·拉马克▪ 亚历山大·冯·洪堡▪ 查尔斯·莱尔▪ 查尔斯·达尔文▪ 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 孟德尔▪ 路易·巴斯德▪ 罗伯特·科赫▪ 恩斯特·海克尔▪ 巴甫洛夫▪ 雅克·洛布▪ 许霍·德弗里斯▪ E. B. 威尔逊▪ 托马斯·亨特·摩尔根▪ 亚历山大·欧帕林▪ 亚历山大·弗莱明▪ J. B. S. 霍尔丹▪ 赖特▪ R. A. 费希尔▪ 康拉德·劳伦兹▪ 芭芭拉·麦克林托克▪ 费奥多西·多布然斯基▪ 恩斯特·瓦尔特·迈尔▪ 乔治·韦尔斯·比德尔▪ 西莫尔·本则尔▪ 罗莎琳·富兰克林▪ 詹姆斯·沃森▪ 克里克▪ 弗雷德·桑格▪ 马克斯·佩鲁茨▪ 约翰·肯德鲁▪ 西德尼·布伦纳▪ 乔舒亚·莱德伯格▪ 沃特·吉尔伯特▪ 凯利·穆利斯▪ 史蒂芬·杰伊·古尔德▪ 林恩·马古利斯▪ 卡尔·乌斯▪ 珍·古道尔
相关主题▪ 科学史▪ 医学史▪ 生物学哲学▪ 生物学和有机化学的时间轴▪ 自然哲学▪ 自然神学▪ 洪堡科学▪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优生学▪ 人类基因组计划▪ 神创论史▪ 神创论与演化论的争议史

词条标签:

  • 文化  出版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692-1173209.html

上一篇:[转载]“生命是什么”——薛定谔对DNA的启发
下一篇:爱菌群,爱自然,因为菌群是自然的使者,万有菌力是生命原力的化身,赋予人体饥饿感。
收藏 IP: 123.113.23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0 17: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