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乎?茶馆乎?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fcao 累时休整,烦时发泄, 闲时思考,乐时分享。

博文

数学界的“围城”现象--从大牌教授的报告说起 精选

已有 12736 次阅读 2013-3-17 22:10 |个人分类:杂文|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教授, style, 数学家, 海外华人

X教授是大牌教授,海外华人数学家中的翘楚。前天有幸再次请他来给我们的师生作了一次报告,报告的题目是《混合型方程与高维守恒律》,主要介绍Navier-Stokes方程,属于高级科普。X教授很善于表达,报告很精彩,不仅介绍了Navier-Stokes方程的基本理论、最新动态、存在的问题,还介绍了它在飞机制造中的应用。

本文与他介绍的内容有关,但如果有什么错误,完全是我错误的记忆造成的,文责自负。

据他介绍,飞机制造一般需要三个过程,风洞试验、设计、试飞,风洞试验的成本惊人,一次风洞试验需要花费数千万美元。波音737经过了八十多次风洞试验,设计则花了长达十二年的时间,试飞了三十多次。他还说空客的研制则快了很多,不仅风洞实验只进行了十多次(还是三十多次?),设计也仅花了三年的时间,不得不归功于理论的发展,特别是数学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十九世纪,科学家们看到理论流体与工程实际相距甚远,试图给欧拉的理想流体运动方程加上摩擦力,NavierCauchyPoissonStokes等人均以不同的方式对欧拉(Euler)方程进行了修改,Stokes首次采用了粘性系数$\mu $,这些描述粘性不可压缩流体动量守恒的运动基本方程称为Navier-Stokes方程。这类方程虽然出现在十九世纪,但迄今为止,人们对它的了解还很有限。科学家们相信,无论是起伏的波浪追逐着小河中穿梭的一叶扁舟,还是湍急的气流追赶着高速飞行的喷气式飞机,奥秘都隐藏在Navier-Stokes方程的解当中。因此理论上最根本的挑战是数学。

Navier-Stokes方程是粘性流体力学中最复杂的方程之一,求解十分困难,直到今天,人们知道的解十分有限,只在一些非常简单的情形下知道精确解。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简化而得到近似解。

报告后,我谈了两点感想:“大牌教授与小牌教授有个很显著的差别,大牌教授往往能将一个很复杂的概念用非常直观、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大家都能听明白,用一句文绉绉的话讲就是‘举重若轻’,相信大家听了X教授的报告后会深有感触。小牌教授则喜欢将一件本来很简单的东西讲得非常复杂、抽象,让人莫测高深,也用个文绉绉的词来形容就是花里胡哨。”我自嘲道:“我经常给本科生讲课,大多是些很简单的概念与理论,但经常让很多学生听不懂,不知我是不是这样的小教授。”接着我讲了另一个感受:“我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非数学专业人士往往对数学更感兴趣,数学专业的学生甚至老师则常常对数学没有感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我想不外乎这样的原因,非数学专业人士在他们的研究工作中经常需要数学,而他们总觉得数学不够用,恨当初学的数学太少。数学专业的学生与老师总是局限在数学的圈子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也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与数学到底有什么关系,正所谓闭门造车,久而久之,认为数学没用也就很正常了。今天X教授的报告好比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门,让我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我相信对于我们重新认识数学无疑是有帮助的。”这段话我是有感而发,我教过不少学生,很多人最后逃离了数学,也带过好几个非数学专业出身的研究生,这或许可以称为数学界的“围城”现象。

现在有一种很可怕的现象,很多学生对学习麻木不仁,弄不清他们到底对什么感兴趣。上周给本科生讲三次数学危机,听课者有一百九十多人,刚开始教室里吵吵闹闹,我大声说道:“请大家安静,先给我十分钟时间,如果十分钟之后大家觉得我讲得枯燥乏味,大家可以继续开茶馆。”同学们还算给面子,教室里一下子鸦雀无声。我讲了大概四十分钟左右,感觉越来越糟糕。教室里一直很安静,可不少同学似乎不是来听课的,从一开始就趴在桌子上睡觉,有些则在玩手机。我实在忍不住了,中断了讲课:“我发现大家对我的课似乎没有什么兴趣,我不知道你们到底对什么感兴趣。接着,我讲了过去看到的许多不正常现象,对现状表示了严重的担忧,我想起了某大学那个不接受保送研究生、后来去农村寻找真正教育的学生发的帖子。最后我对学生说:“如果你们觉得听我的课一无所获,我赞成你们开小差甚至起哄、罢课,可我的感觉是你们似乎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这让我十分担忧。作为地方高校的学生,在未来求职的道路上已经处于劣势,我们努力了未必有出路,但如果不努力就一定没有出路,希望大家好好反省一下。”我义正词严的一番话使得课堂气氛一下子严肃了起来。同学们再也不敢开小差了,可是我的感觉并没有因此而好转。两节课终于结束了,虽然同学们给了一片掌声,但我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从教几十年,从未遇到过这种场面,我的心情越来越沉重:“学生无罪,可这是谁之罪?”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247-671227.html

上一篇:“风雨”过后献“彩虹”
下一篇:网络科普有风险,网普需谨慎
收藏 IP: 202.192.44.*| 热度|

78 肖重发 陆俊茜 魏东平 韦玉程 陈希章 李学宽 曹聪 蒋迅 庄世宇 应行仁 代珍 陈安 李天成 李伟钢 鲍博 吴飞鹏 武夷山 吕喆 王水 闵应骅 焦豹 钟炳 张伟 钱磊 徐传胜 赵凤光 程光伟 李郎平 徐硕 唐常杰 王涛 曹裕波 田云川 强涛 李志军 张士伟 张南希 温景嵩 陈冬生 彭思龙 蒋永华 刘全生 吴锦宇 杨顺楷 冯大诚 王善勇 文克玲 曹建军 李刚 叶威源 王哲 李本先 杨正瓴 王国强 苏德辰 曾泳春 李宇斌 王明明 李泳 张玉秀 王新宇 dailiangren JINDUI clp286 yunmu guoyanghuawu cloudyou ly1372153459 心静如水 qinmingyan zhongmiaozhimen geohunting Leviyf bridgeneer yxh3161 zaimingyu cmhuang royceche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 18: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