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乎?茶馆乎?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fcao 累时休整,烦时发泄, 闲时思考,乐时分享。

博文

博士生,你为什么不被人青睐? 精选

已有 8228 次阅读 2011-1-11 22:21 |个人分类:社会|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此文乃出于好意,博士们如果不理解,我只能表示遗憾。

    很多人都在说:“现在的博士找工作很难。”有多少人真正弄清楚博士为什么找工作难?博士生们总在埋怨,用人单位有歧视,社会风气不正,可当用人单位给你机会时,你真的能抓住吗?

从去年开始,广州事业单位招聘人才需要网上公开招聘,招聘需要经过笔试、面试两个环节,与公务员招聘不同的是,博士应聘笔试一般都会通过,关键在面试一环。有人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现在的社会,觉得但凡被录用的不是有这样的关系就是有那样的关系。的确,在很多情况下,人情因素发挥了很大作用,如果你比别人明显的强了一大截,比你差的和你一起被聘用,我觉得可以理解,如果比你差的被聘而你落选,这就很不正常了。在暗箱操作的情形有可能出现此类不正常事件,但如果整个的过程是透明的,基本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我的一个切身感受是,现在的博士层次差别太大,这种差别并不仅仅表现在重点大学与非重点大学之间,即使是同一所学校的博士也有天壤之别,在此我不想做太多的评说,我只想告诉博士生们,机会永远都是存在的,就看你有没有本事抓住。

以应聘高校教师为例,真正有水平、有潜力的博士根本不必考虑是否能找到合适的岗位,很多学校都是缺编运行,绝不轻易进人,但碰到真正优秀的博士生,他们会敞开大门欢迎。如何向用人单位展示你自己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

首先你需要有真才实学,有人觉得所谓真才实学就是你发表了多少文章,恐怕未必,真正有眼光的人并不完全看这个,面试无论是对应试者还是用人单位都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通过面试可以看出此人实际的水平如何,有没有潜力。我觉得现在的博士生在综合素质方面有待加强,很多现象真的难以令人乐观,有些博士生连最基本的礼仪都很欠缺,有人认为,只要学问做得好就行,要那么多世故干什么?需知学问仅仅是人的一方面,为人处事与世故或圆滑绝对不是一个概念。在此我向博士生们提个醒,想获得成功,在应试时需要认真对付几个方面的问题。

1、全力以赴。不知是不是很多博士生太过自信了,在面试过程中让人感到完全没把面试当回事,这是非常要不得的。你需要让用人单位意识到你非常看重这次应聘,并且很认真地准备了。一个具体的体现是言谈举止要适度,通常面试时会有一个自我介绍环节,通过自我介绍你可以恰当地展示自己,用人单位也可以从这种自我介绍中看出许多东西,你的仪表、对一些问题的态度、对人的礼仪等等都可以在这个环节中看出来。

2、展现自我。如果你是应聘高校教师,面试过程中可能需要你用很短的时间介绍你的科研工作,此时切忌夸夸奇谈,也不要把重点放在宣扬你发表了多少论文,因为你发表的论文已经在你提交的附件材料中,专家们可以看,不需要浪费时间去介绍,除非是特别重要的杂志如《Science》、《Nature》之类,关键是要讲清楚你做了什么,你的工作与同行工作的比较等,这才是最重要的。

3、认真试讲。也许有些学校在面试过程中对讲课并不十分看重,但你不知道谁家看重谁家不看重,不管对方看重与否,讲好了总不是件坏事。一个令人遗憾的事情是,学历高如博士,90%以上的人不会讲课。尽管表达能力有一定的天赋因素,但作为博士,如果平时多加训练,认真做好准备,绝大多数人都是能把课讲好的。你别问我这90%从何而来,我当然不是信口开河,而是切身体会,你如果觉得这句话让你不爽,那就改成我了解的博士生好了。我觉得,你至少需要在两个方面擅长一样,或者科研很强,或者讲课很精彩且科研过得去,否则你肯定没有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科研有所欠缺的博士生应该在讲课方面多点历练,力争在这方面胜过对手。可能又有人质疑我的话了,什么叫精彩?还不是听课者说了算?你说对了,如果你觉得听课专家不足信,那你只有两个选择,或者不应聘,或者向有关部门举报,取缔专家的资格,除此别无他途。

衷心希望博士生们都能有个好的归宿,主动权掌握在你们自己手中。

有感而发,与博士们共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247-403485.html

上一篇:博士生,你为什么读博?
下一篇:人生失意当学陆游
收藏 IP: .*| 热度|

20 赵星 王德华 罗帆 陈国文 李宁 丁甜 李鑫 熊李虎 魏东平 柳东阳 许培扬 强文丽 徐耀 徐耀阳 张骥 吕杰 肖邦 侯振宇 xchen xiaxiaoxue86

发表评论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4: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