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茶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nsuiyang

博文

拊缶 精选

已有 8035 次阅读 2008-8-10 20:14 |个人分类:池蛙集|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揭开北京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帷幕的,如果是歌舞,如果是团体操,如果是威风锣鼓,如果是太平鼓,或是安塞腰鼓,那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幸好都不是。

 

 

拊缶

 

陈绥阳

2008-8-10

 

 

    一束盘旋的火光,激活了鸟巢东北侧顶上的日晷。日晷将这一束强光反射到场地内,点燃了2008面缶组成的缶阵。在滚雷的节奏声和全场观众的激情呐喊中,缶阵光波律动,连续闪出巨大的倒计时数字。…321!在激情的爆发中。缶阵简洁朴实,而又光亮鲜活,虽然厚重缓除,却又气势恢弘。以独特的文化样式和文化元素展示了悠久而崛起的中华文化。

 

    在中国古代八音分类法中,有金、石、土、革、丝、竹、匏、木八类乐器。丝、竹、匏、木只能是清音小唱,能在大场景中演绎翻江倒海、磅礴气势者,惟金、革之音,所谓开场锣鼓是也。铜铸编钟石作磬,革为鼙鼓缶有声。然锣鼓创意实在欠佳。没想到发萌中华文化的土陶器皿,却在此担纲。也许是中华文化根植于土,而源远流长。

 

    缶,古代一种大腹小口、有盖的盛酒瓦器,也有铜制。《说文》:缶,瓦器。所以盛酒浆。拊缶,即击缶,“秦人击之以节歌。”说明缶是击打乐器。早在5000年前,半坡先民即有陶土缶瓮,想来也有敲打缶瓮而呼的爱好。就像我们年轻时吃饭敲碗一样。

    缶作为礼器,大约是3000多年前的夏、商时期。《礼记·礼器》载:“五献之尊,门外缶,门内壶。”缶作为乐器,古时也多有记载。有《尔雅》谓:“盎谓之缶。”又《诗·陈风·宛丘》云:“坎其击缶。”《史记·李斯传》亦载:“击瓮叩缶。”据说击缶是用12个小碗敲击成曲的,后来击缶演变为击,瓯是盆盂一类的瓦器,过去曾见学生敲打洗脸盆,取乐闹腾。可见,是一种大众化的、较低级的陶瓦乐器。

    缶作为古乐器,有2004年无锡鸿山的越国贵族墓出土为证。在大墓甬道壁龛中有五百多件组合乐器组成的陪葬坑,其中有三件古乐器青瓷缶。如下图所示,其口径40厘米,通高242厘米,如盆状,内外施青黄色釉,口沿和上腹部饰细蟠虺纹,有两兽首状宽耳,两侧装饰蜥蜴匍匐口沿,口衔缶沿,前肢攀沿上,造型夸张生动。


    据说,这便是秦王在渑池会上被迫一击的“缶”。故事载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有秦御史书记。于是,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而击缶,相如也顾召赵御史书记。

    瑟是我国最早的弹弦乐器之一,由整木雕凿而成,形长方,置丝弦2325根,分三组,是比更显高雅的大型乐器,用于庄严肃穆的活动。最早记载于《诗经.小雅》:“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孔子擅鼓瑟,号称孔门之瑟。可见,身份地位较高的人才弹奏“瑟”。而李白在《梦游天姆吟留别》言虎鼓瑟兮鸾回车,更言瑟是一种需要老虎才能驾驭的重兵器

    开幕式,昆曲演唱“春江花月夜”,即是一架琴瑟。而真正称得上重兵器的是缶阵中的“缶”,简称现代缶。其外形,取原形为曾侯乙墓出土的铜鉴缶。铜鉴缶并不是乐器,而是由青铜鉴和青铜缶套合而成的古代冰箱。其外套为鉴,内套为缶,两壁之间加冰可成冰箱。这种特制的青铜酒器,与陶土乐器缶可谓风马牛不相及。

    铜鉴缶于1978年在湖北随州市曾侯乙墓中出土,高63.2厘米,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如下图所示。青铜鉴为方形,体形硕大,长宽均为76厘米。四角的饰品为曲尺形,每边中间饰品为长方形,布满镂雕和浮雕的蟠螭纹与勾连云纹,细如绒线,相互缠绕,却又排列有序。一双双小眼睛明亮、有神,形态逼真。有8个龙形耳纽。弓身向上,作伏攀状,很是生动。鉴身底部的四角为兽形足,嬉皮笑脸,力气十足。

 

 


    缶底部有一圈方足,上开眼孔。在方鉴底部安有弯形栓钩,正好插入缶足的眼孔,从而防止铜缶因水浮动而倾倒。其中一只栓钩装有倒钩,可使铜缶更加稳定。铜鉴方盖饰镂空花纹,正中有一方孔套住方缶口沿,如暖水瓶组装方式。技术精细,聪明智慧。

    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已设冰库,其专门官吏,名曰“凌人”。屈原在《楚辞》也有挫糟冻饮,酎清凉些的诗句,大概已体会到青铜鉴作为冰箱的好处。

 

    虽然铜鉴缶不是乐器,其原形也可用得,本来缶就是盛水盆,称为“浴缶”,或盛酒器,称为“尊缶”。何况,现代缶已电子化了,每一个缶面都嵌入了一个触发式LED发光面,只有在敲击时,才会发亮,

其击打声也不是土瓦声,疑是金石之音,不必拘泥于古制。

    现代缶在击打设计上也不同于鼓。

    缶的象形字,在甲骨文字形中,上面是“午”字,即“杵”,下面是“缶”的本体,为半圆形器皿,如下图所示。字形如一只木杵插在瓦盆中。“杵”是棒子,可用来制坯,又可以击缶成节。现在,有少数民族的舂米舞蹈,即是双手举杵捣臼,大概可戏言为“石缶”。因而,在拊缶时,用制坯的粗棒击缶,这就是奥运开幕式的乐器设计中不用鼓槌的原因。




    击缶技艺已不可考,因而拊缶技艺设计无据可依。据《汉书·杨恽传》记:“酒后耳热,仰天拊缶而呼乌乌。”因而,拊缶表演时情绪激越,时而低头俯身双手拊缶,时而双臂向上舒展,仰天长啸,乌乌而呼,“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



    作为王室用具的,有故宫青铜器“战国制铸客缶”,出土于战国时期楚幽王之墓,为清宫旧藏。高、宽分别为46.9cm46cm,口径有18.4cm;重为16.22kg。缶外形小口加盖,短颈,大腹,体形接近滚圆,圈足低矮,肩部铸有四环(腹壁前后有一对穿鼻,左右两侧各有提链一套)。器口外有刻划铭文9字:铸客为王后六室为之。如下图所示:



    春秋末期代替提链的是兽首耳,至战国晚期,多为形化的圆缶,要把缶、壶区别开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其有无穿鼻。

    缶在南北地区均有出土,但楚、蔡、曾国墓中出土更为普遍。

 

    有极高历史文化价值的,有栾书缶,系春秋晚期晋国器,是栾书的子孙为祭祀祖先而作的盛酒容器,高50厘米,口径16.5厘米,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如下图所示。缶造型古朴,有盖,盖上有四环形钮,直口,平沿,长颈,广肩,鼓腹,平底。器腹置对称四环形耳,器表漆黑光亮。




    缶颈、肩部有错金铭文五行四十字,铭文线条柔韧婉转,婀娜多姿,呈风流妩媚之态,是传世最早的错金铭文铜器,如下图所示。内容记载晋大夫栾书伐郑、败楚之功绩。器盖内另有铭文二行八字。对研究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释文:正月季春元日乙丑余蓄孙书已择其吉金以作铸缶以祭我皇祖余以祈眉寿栾书之子孙万世是宝。

    所谓错金,是先在青铜器上錾刻凿出文字凹槽,再嵌入金丝,并用厝石打磨平整。

    栾书,即栾武子,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在晋景公、晋厉公时期主持朝政14年之久。栾氏为晋国显族,祖父奕枝在晋文公时任下军主将;父亲栾后在晋灵公时任下军主将,位列六卿。晋景公十三年(公元前587),栾书将中军,掌国政,至公元前573年离世。其间,栾书将晋军伐郑侵蔡,曾大败秦军。

    一个妇孺皆知的故事“赵氏孤儿”,即发生在栾书主政时期。故事源于《史记.赵世家》,讲的是赵氏先祖在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遭受族诛之难,赵朔的遗腹子赵武在其门客公孙杵臼和友人程婴的庇护下侥幸免祸,后来赵武长大,依靠韩厥的帮助继承了赵氏的宗位。该故事在宋元之际被改编为戏剧“赵氏孤儿”,从此广为流传。

    《赵氏孤儿》的故事自然是虚构。据说,公孙杵臼、程婴,以及恶首屠岸贾都与本案无关,在赵族内部族权斗争中,主要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就是栾书。是栾书为巩固政治地位,排挤赵氏,才把持朝政14年。

 

    青瓷缶让秦王击缶已成故事;有现代冰箱替之,屈子也不必从铜鉴缶中取冰镇酸梅汤为饮;而栾书缶装载的历史也成了以之为娱的“成人卡通”。俱往矣。还是老祖宗留下的土,年年长着麦子、谷子、豆子,缶里装着水,盛着酒,人们敲着土里八几的缶,坐着船,走出去了。

参考文献:

拊缶_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242354.htm

缶-文化艺术 - 互动百科

http://www.hoodong.com/wiki/%E7%BC%B6

战国制铸客缶_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231861.htm

【奥运开幕式解读八】击缶而歌

http://www.taizhou.gov.cn/art/2008/8/10/art_76_23043.html

击缶而歌来之不易(组图)

http://news.sohu.com/20080810/n258721728.shtml

章立凡:缶阵硬伤:错把鉴缶当乐器

http://zhanglifan.blog.sohu.com/96796462.html

图: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击表演

http://www.chinanews.com.cn/olympic/news/2008/08-08/1341209.shtml

金文——栾书

http://www.wenyi.com/art/shufa/xianqing/11.htm

是什么意思? - 搜搜问问

wenwen.soso.com/z/q56263985.htm 

栾书缶

http://www.yingbishufa.com/ldbt/0012.HTM

到底为何物?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911:35 今晚报

http://dwshui.blog.sohu.com/96849319.html(铜鉴缶的照片即出于此)

、梦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50ae640100a3xb.html

缶是什么?

http://eric0531.blog.sohu.com/96805391.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049-34752.html

上一篇:新诗三境
下一篇:古诗谈境
收藏 IP: .*| 热度|

4 蒋新正 刘玉平 郑融 马昌凤

发表评论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4 11: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