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茶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nsuiyang

博文

玉树临风——他从玉树来

已有 6793 次阅读 2010-5-4 20:15 |个人分类:静夜思|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四月二十五日,我的学生小张来我处,淡淡地说他“刚从玉树来”,语气还是像2008524日晨那样:“我从四川刚回来”。那日,我即以《我从四川刚回来》发了一篇博文。

 

那日,他和另一个志愿者抗了四箱从西安募集到的药来到玉树。途经西宁、玛多时,遇到青海省团委的劝阻。许多志愿者,即使过了西宁,也在玛多被阻拦,物资可装上军车,人必须回去。小张拿出参加5.12救灾的证件,说明受过救灾训练,才被允许前往。过5300米的巴颜喀拉山时,全车的人都发生强烈的高原反映,小张怕产生对氧气的依赖性,硬是不用吸氧而挺过来了。我的经验是,在3800米处,年青人是没有感觉的,在4000米以上,对一个未经高原适应训练的人来说,就会有轻微的高原反映,上山会累得喘气。拉萨海拔是3800米,玉树在4000米左右。小张就是从350直上4000米的。

到了玉树结古镇,才知青海省团委的劝阻是对的。结古镇是山谷丘陵,不但展不开太多的救援人员,而且对救援人员的生活物资供应都会成为800公里高原运输的沉重负担。来玉树的志愿者大约有一百多人,分成十一个队,参加过汶川救灾的也就不多的几个。头三天的适应期是很艰苦的,吃不上,睡不上,第一天很冷,第二天下冰雹,第三天刮沙尘暴。灾后的玉树缺医少药,大家都怕感冒,都在嗑预防感冒的药,睡觉也把头枕高,有个修路的工人,就是第一天感冒,第二天脑水肿,第三天去世的。有的志愿者,自己都顾不过来,怎么救助别人,过不了三天就被迫回去了。

小张一面要过高原适应关,一面要工作。刚开始的工作是搜寻遇难者,后来是抢救藏族同胞的财产。相对前者而言,后面的工作是危险的,抢救财产要进危房。灾后的情绪是急躁的、恐惧的,对汉族人也不信任,也曾发生过哄抢食物的事。但藏人很坚强,进藏人的家是不能哭的。随着小张他们真诚无畏的劳动,赢得了藏人的信任,小张说他从来没有见过藏族儿童那样清澈明亮的眼睛。藏人看重的财物,一是唐卡,一是床上的毛毡。有位藏族人还送给小张一幅唐卡,告诉他如何供奉,小张说在玉树才体会到什么是感情的纯真。相对于志愿者,当地的小官反而比较拘紧,也怕记者。

在地震中房子总是一个问题,有一幢房子很犟,孤独地耸立在一片废虚之中,玉树损失惨重的一个原因是房子。西北盖房。常用片石或块石作地基,墙用“胡墼(jī)”干砌,没有圈梁,也没有砼柱,这种房子几乎没有抗震性能。“墼”,是土坯的一种,东北做“墼”是用麦草与稀泥放在木框模子(名叫墼挂子)里做的,又叫“坨墼”(tuo jī),西北农村的胡墼通常是用干土在墼挂子里夯实而成的,是大约长40、宽30厘米的土坯。

地震发生的当天,就有许多身着紫红袈裟大袍的喇嘛从四川、青海赶来。四川甘孜州的石渠县(尼呷),距玉树不过百十公里,是四川进玉树的救灾物资转运站。当时,石渠县也受到玉树地震的损害。据说,参加救灾的喇嘛,最多时近四万人。喇嘛适应高原生活且没有语言障碍,还能抚慰同胞心灵。按照藏族的习俗,人去世后要天葬,在玉树天葬台附近就有上百只秃鹫。描写天葬习俗的文章已有不少,当时,由于遇难者上千,要全部天葬已不现实了,政府要求火葬。以前,只有活佛与地位较高的人才是火葬,这时寺院的喇嘛也同意火葬了。那天,上千的喇嘛为遇难者祈祷,追悼的仪式与场面震撼人心。

小张与活佛有一次深入的交谈,我问他的感受是什么,他说:“活着真好!”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049-319730.html

上一篇:“去行政化”与一所民办院校的启示
下一篇:难道说还有无言的歌
收藏 IP: .*| 热度|

46 李侠 刘俊明 武夷山 刘苏峡 张志东 孟津 鲍得海 吴小丁 刘玉平 卫军英 郑融 张檀琴 曹广福 王安邦 罗帆 吴飞鹏 钟炳 张焱 杨秀海 陈国文 李宁 马丽丹 吉宗祥 杨正瓴 盖鑫磊 金小伟 吕乃基 杨芳 苗元华 刘玉仙 张天翼 卢洪健 孔晓飞 陈湘明 李学宽 李一浩 侯成亚 鲍海飞 李泳 田仁飞 唐常杰 左正伟 韩健 丛远新 黄锦芳 曹文得

发表评论 评论 (2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2: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