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汝清教授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qyang 看博客、写博客,快乐每一天! 上海交大杨汝清

博文

浙东春游—绍兴沈园

已有 6284 次阅读 2008-8-7 13:03 |个人分类:日记随想| 绍兴沈园

                                   

 

/青水洋

 

离开了兰亭,进入绍兴市区。

“先上哪?”我儿子问。

“沈园!”异口同声。

沈园,又名沈氏园,位于绍兴市区延安路和鲁迅路之间,是一位姓沈的绅士所建。原占地70余亩,虽然面积不大,但园内自北向南景点布局疏密有致,色调典雅相宜,很具宋代园林特色,是南宋时江南著名园林。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沈园门额“沈氏园”三字即为郭沫若当年所题。

园中葫芦池、水井、土丘均系宋时遗物。孤鹤轩、半壁亭、宋井亭、冷翠亭、闲云亭、放翁桥等都是按宋代法式重构。最近沈园内部又增加了陆游纪念馆,展出了这位宋代杰出诗人的爱国史迹和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

沈园闻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这位大诗人有关,园内蕴藏着的陆游与唐琬动人的爱情故事,吸引了无数的旅游者。一处私人花园,经历800多年沧桑,至今越发流芳,全因为一则千年不衰的故事,一首催人泪下的《钗头凤》。

陆游初娶表妹唐琬,夫妻恩爱,因不育被陆母强迫分离。后唐琬改嫁赵士程;陆游再娶王氏,果然子孙满堂。7年后他们春游沈园相遇。在共叙离别情愁之时,陆游感慨万千。临别时,陆游控制不住满腔悲愤,提笔在园壁上题下了千古绝唱《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园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在诗中表达了对爱的忏悔,悔不当初,不堪回首。

 

唐琬见词衷肠寸断,泪下不止。最后难以自我解脱,悲不能自禁,遂提笔和词一首: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千秋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妆欢。瞒!瞒!瞒!

唐婉在诗中诉说自己对陆游的无限思念,哭诉自己幽思成疾的境况。最终反映出她对爱的无奈,望而兴叹,苦不堪言。

已经长久经受心灵折磨的唐琬,经受此番精神刺激,不久就在忧郁而死。陆游为此哀痛至甚,悲痛欲绝。后他多次赋诗忆咏沈园,写下了十多篇感人至深的诗篇,沈园亦由此而久负盛名。

下面是唐琬去世40年之后陆游写的《沈园》诗两首: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现在各地游客不仅将沈园作为怀念诗人的纪念地,而且还将沈园作为执著爱情的寄托,实际上沈园已经成了绍兴的爱情主题公园。

陆游的诗印象最深的是儿时就能背的《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充分显示了诗人执着、深沉的爱国激情。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在祖国不能统一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陆游一生爱梅,所以沈园内栽有大量的腊梅树,梅花怒放之时,香气充满整个园区,冬日游沈园也就成了绍兴的一项特色旅游。

梅花,在中国文人的笔下,往往是人格的象征。各路文人墨客为此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而咏梅诗词的名家,还当数陆游,关于梅花的诗词多达百首以上。其中《卜算子·咏梅》最为著名。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以孤高寂寞的梅花表现自己的操守和傲骨,被后人广为传颂。

1961年我国遭受三年自然灾害,随之又中苏论战,中国在政治上的、经济上的、军事上的遭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内忧外困。这时候,伟大领袖毛主席想起了陆游的诗,“反其意而用之”,写下了伟大的诗篇《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这首诗,在我们大学时代不敢说能倒背如流,但说人人能咏,个个能背那是一点也不夸张。

 

沈园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是爱情,还有激情……

 



游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673-34490.html

上一篇:比赛还没有开始,兰迪走了
下一篇:导播使开幕式打折不少
收藏 IP: .*| 热度|

8 蒋新正 杨玲 黎在珣 刘玉平 关燕清 陈龙珠 马昌凤 王安邦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14: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