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ngy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uangyy 理学博士,教授,从事生态学、植物系统与进化研究

博文

高校的科学研究是培养人才的非常重要的途径 精选

已有 9127 次阅读 2016-5-21 12:26 |个人分类:学术问题|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高校, 科学研究, 实践教学, 创新思维


   这个问题本来不想说,好像相当一些人也知道,但是估计很多人的概念还模糊,要么,为何大学里那么多人说:大学的中心任务是两个:1.教学;2. 科研;而且说,高校的任务之一是科研,科研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而不是照本宣科地讲呢?好像科研只是有助于教学的质量的提高,只是起到不可或缺的促进的作用。


   甚至你会听到有的人说:“某学校对科研太重视,对教学比较轻视”等说法。其实这里都存在很明显的错误。在大学里,尤其是本科院校,假如不搞科研,仅仅是把课堂上的讲课当教学,再加上那些实验课就认为是教学了,那这样的教学确实是很难培养出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会把理论和实践更好结合的、有好的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的。当然,专科、职业技术学院的学校,加强多一些的实验室和实习的过程,可能可以达到其提高工程、管理技术方面的该层次学历的要求。但是也应该要求其搞科研。但是对于本科院校来说,由于实验课不算多,而且每个学生实验课的经费开支很少,因此,实验课很多是验证课堂讲的理论内容或者加深对课堂理论内容的理解和认识而已,没有很多或较多带着探索和研究式的实践学习过程。因此,本科院校,假如把上课就认为是教学,而科研就是搞研究则是很错误的认识。


    高校的科学研究,由于带有科研的项目、研究的目标、内容和实施计划的探究过程,一般需要经费支持,那么教授、副教授和讲师等带领研究生和本科生成为团队,进入这些研究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实际研究的学科、方向,阅读更多的书籍和论文文献,可以到研究地采样、测定和收集各类数据、状况等资料和图片等,进而在老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地结合课堂及其他专著和论文文献的资料情况,对研究对象的各类数据和现状、历史变迁和规律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为进一步地把某学科领域的事业推向前进做出贡献。这个过程其实是研究生和本科生最好的实践教学、磨练、提升的过程,他们是相当于战士们在连排长、团长、师长等的各级指挥下,在实际的战场或者实战演习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和发展,而非在室内进行着模拟训练和一般的瞄准练习等。这样的教学是真正能够提高学生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因此,不可误解为只是搞科研而已的。当然,那些拿到科研项目少的教师,专心在课堂上讲课和带参观和认识性的实习也是值得赞赏的。但是那些科研开展较多或者很多的老师也是在进行着重要的培养人才的工作,即进行着重要的实践教学。而且,他们也在课堂上讲课呢。高校确实非常需要科研这种培养人才的方式了。这些拿项目少的老师可以参加一些其他项目主持人的科研工作,或者自己设法筹些经费,节省着搞些科研。


    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欧洲等各发达国家的好的大学,都把科学研究作为培养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最为重要的途径。现在中国的科学院、中国社科院也是这样的形式培养研究生的,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大学后招的本科生也是以此形式为主的。而且大学里由于经费紧张,许多学校给予每个本科生的毕业论文的经费仅仅190元,或者200多元。假如没有科研经费,老师靠着200多元的经费怎么去培养学生做他(她)的毕业论文呢?可能连坐一次车的费用都不够,更不用说差旅补助和需要那个小组住在研究地几天的了;打印毕业论文都没有钱。学生吃苦,也没法开展什么实际的研究工作。当然,对于一些属于文科的、或者是设计类的,可能还能勉强的对付一下。那么尤其是搞设计的,可以到设计院搭个伙,求人家给点工程,做实际的设计等还可以的。但是对于大多数理工科,甚至文科的学生来说,参加科学研究团队的研究是多么的重要。对于研究生的培养更是如此,国际上多少著名科学家和科技专家都是在年轻时参加科研的过程中成长的。这里也很像科研所里一个团队有老教授、中年骨干和年轻的徒弟一样,传帮带,年轻的就是这样在科研中得到锻炼、提高和成才。


    因此,大学里必须把科研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把其本来的在教学中所具有的重大的作用讲清楚,给予其合理的、重要的地位。也只有这样,中国的高校才能在教学和科学研究的两方面获得更好的收获,对国家和世界的科学与技术、社会、文化、生态与经济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好的贡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632-978764.html

上一篇:关于扔垃圾的观念问题
下一篇:中国人基本没有什么理由对朝鲜这样的国家也敌视
收藏 IP: 119.32.50.*| 热度|

22 孙学军 蒲生彦 黄小忠 谭平连 王春艳 王从彦 张文增 陈智文 蔡宁 牛丕业 陈万浩 黄永义 左宋林 盖敏强 麻庭光 李恒乐 文克玲 gaoshannankai xlianggg cloudyou ghzhou5676 baichuanduhai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1: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