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ngy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uangyy 理学博士,教授,从事生态学、植物系统与进化研究

博文

可以说,中央电视台主台址最好的位置就是现在复兴路这个地方

已有 3908 次阅读 2015-6-2 12:25 |个人分类:学术问题|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文化, 中华民族, 军事博物馆, 中华世纪坛, 中央电视台台址

      我认为,中央电视台的主台址在现在的复兴路11号才是最好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因为其为长安街延长线,又是在解放军军事博物馆旁,在中华世纪坛广场旁,与军事博物馆对称,这就是北京的一个文化中心。中华世纪坛记录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浓浓的、永续发展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历史的进程;而军事博物馆记载着我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民族独立、解放、自由和富强而做出的伟大历史功绩和进程。它们之间是相互映衬和依托,而央视还起到报道现在,不断记录,同时展望未来美好前景的作用。因此,中央电视台在这个开阔的位置才是最具有向心力和能凝聚人们向往之心的。因为央视是代表国家进行政策和文化宣传及鼓励民众前进的职能部门和窗口,其理应发挥好这方面的作用。看到今年“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文艺汇演的众多演员们汇集到现在复兴路11号这个台址时是多么的高兴!喊出:“我们终于到了这里了!”,这说明中央电视台在这里的建筑和场所,已经成了广大民众心中期盼和向往到达的地方,其意义很深。有着历史意义,文化脉络传承的重大意义。因此,其主在此位置不要搬动是最理想的。

      2. 这个复兴路11号的路名和号数都很好,交通便利。而且也靠近北京西客站,地铁和公交等都来往很方便,便于来自北京及各地的演职员和观众的进出。

      3.场地和设施最理想。其背后是梅地亚中心,作为其后备的各项节目制作和新闻发布等配套设施是很好的。而且,现在央视的几个演播大厅建设得很好,场地也足够宽的,完全能很好地开展各类栏目节目的制作等工作。而且,像中央电视台制作的这些大型的节目和其他各类节目,尤其是人数众多的节目,是不宜、甚至是不能在高楼上制作的和排演的,必须在地面一层才行。其原因为:(1)人多,设备多,重力很大,而且节目制作跳动很多,必须保障安全第一;(2)类似这样的节目制作,国际上一般、或基本不放在楼上,原因是要接地气。这个是一个踏实、稳定的象征。进出、迈步和跑步都可安心,充满活力和朝气。假如在高楼上,这类事做起来带着一丝不稳定的心态。这是几乎所有的这类场所都在一层的原因。

     我在2006年一次在北京市复兴路3号的一次全国性会议上,了解到当时正在建东三环上的央视新址的大楼呢;心里有点急,就与参会的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秦麟征研究员讲过此事,我希望他如认识有关人士,则把我的上述观点和建议向他们反映,不要改迁主台址。可能其不认识相关人员而没有对谁讲此事。

     那么,现在央视在东三环中路32号的这个新台址做什么用呢?部分用于央视的一些节目的制作等工作;以及部分资料、文档的保存等。可作为央视的地点之一,台址名字可以设置,派得上用场的。如还有空余空间,一部分可以转让出去,也可以租借的形式,这样资金可以慢慢收回。这个新台址的地点也存在较多问题的,在此不想多说,而且其主建筑也曾受到过一些非议;中间的悬空部分属于不很稳定、带有动荡式的构造风格,也存在安全的风险,更不可多人在其上齐舞。此部分的建筑空间作为央视的辅助配套设施还是可以用的。

     而现在央视老台址的建筑群要好好保护,可以在适当时翻新、维修,如以后很需要,再适当改扩建都可以。其他发达国家的许多标志性建筑都是几百年也不改,因为那是人民心中的美好记忆,情感的寄托,重要文化的记载和传承的载体。尤其像担负着重要历史、策略、文化和故事等发布的地方,更为人民所崇敬。

    在此还建议以后可考虑在其朝南的方向开一个南门,正对着复兴路大街,设一个岗,也可以进出各类人员。

    我研究生态经济学,也研究社会学问题,常通过各渠道给各地政协及全国政协提战略的建议和策略,也直接给省级党委和政府提建议,许多策略的大幅改动和调整涉及几百亿元的投入的。我国的领导是很开明的,凡是合理的、有前瞻性及能取得综合性更好效益的意见基本都接受了。因此,看到央视的这些问题,我想还是要提出来。大家如都能为国家和社会的平衡、协调发展多出些力的话,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将会发展得更平稳和在力求低成本的前提下,在社会、生态和经济各方面取得更好的效益。

    祝中央电视台的好传统继续保持和发扬,祝他们的工作取得更好的、辉煌的业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632-894938.html

上一篇:中国古代故事影视作品存在的问题
下一篇: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六一”儿童节文艺节目
收藏 IP: 119.32.50.*| 热度|

2 赵建民 骆小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9 06: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