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gjuy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ngjuyang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计算机科学工程系教授、复旦大学长江讲座教授

博文

公开信:敬请中国计算机学会取消对会议和期刊的歧视性分区并公布

已有 8016 次阅读 2015-9-9 08:47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创新, 学术自由, 科研环境, 科研评价, 超前时代

尊敬的杜子德老师:

 

您是领导和参与《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目录》的主要人员之一。以下《目录》。此《目录》显然不是仅仅是推荐性质,而是对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进行了歧视性的分区,而把很多其它开创性的学术会议和期刊排除在计算机科学的“10个领域”之外,甚至在第10个“前沿、交叉与综合”领域之外,连一些IEEE Transactions  都排除在外

 

中国计算机学会的关于目录页称:“学术工委查询了所有会议的录取率、引用情况,以及刊物的SCI因子、引用等客观数据。”是“所有会议”还是仅仅是目录列出了的会议?有数据证明是所有会议”吗?《目录》称:“终审委员会以讨论方式一致通过了刊物和B类、C类会议的目录。讨论方式”是怎么“一致”的?“讨论方式”怎么能“通过”?《中国计算机学会章程》没有对会议程序做规定, 譬如遵守《罗伯特议事规则》。

 

我明白科研评价问题不是一个浅显的问题,所以向您郑重提出以求在中国的《科学网》上有一个广泛自由的讨论。

 

这不仅关系到研究选题问题,还关系到中国那么大量得纳税人的钱是不是值得花,和中国人还愿意跟在洋人后面多久。

 

我附上了“R.Cagan, (2013). "San Francisco Declaration on Research Assessment"

(旧金山研究评价宣言)Disease Models & Mechanisms.

http://dmm.biologists.org/content/early/2013/05/16/dmm.012955.full.pdf


附上了 Bruce Alberts,《科学》杂志的主编的社论文章,“ImpactFactor Distortions(影响因子的歪曲),Science, 340, 201357日。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40/6134/787.full

 

请允许我引用他在这篇科学杂志社论中的文字:"任何仅仅出版物的数量会增加分数的评价系统会大大抑制从事高风险的工作和潜在是开创性的工作,因为需要数年才能在新的实验环境中创造一种新方法。在此期间,不能预计有任何论文发表。这样的评价系统还会阻止创新,因为他们鼓动科学家去搞很多人已经在搞的科学领域,因为只有在这些领域才有希望有很多科学家来引用他的工作,不论这工作是不是优秀。”“Anyevaluation system in which the mere number of a researcher’s publicationsincreases his or her score creates  a strong disincentive to pursue riskyand potentiallygroundbreakingwork, because it takes years to create a new approach in a new experimentalcontext, during which no publications should be expected. Such metrics furtherblock innovation because they encourage scientists to work in areas of sciencethat are already highly populated, as it is only in these fields that largenumbers of scientists can be expected to reference one’s work, no matter howoutstanding.“

 

您可以说,虽然中国计算机学会20108月刚开始公布的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分区表是在中国计算机学会网上指明是为科研评价用的,现在只是“推荐”而已呀!

 

我在科学网博文《我在复旦大学的十年遭遇:为推动改革“钱学森之问”的科研环境》中提到的一系列问题。譬如,我和合作者及学生合作发表的脑启发的人工智能的论文都是中国计算机学会“不算的”会议和期刊上的。我写道:“中国计算机学会的受人敬仰的权威们是出于好意,但在`钱学森之问’的环境中他们不明白计算机学科之大和变化发展之快。”在这样的大环境和小环境中,我和复旦大学的合作不能生存了。大概由于我公开提出了这些问题吧,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学院的领导已经于2014决定不和我续访问教授的合约了。但按国际惯例,复旦大学的学院还要求我继续带和复旦合作者合带的研究生,直到他们毕业。

 

以下是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学院教务办公室的要求。我引用了电子邮件的来回通信,以提供好像“执法者”不公开“法”的情况。

 

2015-07-06 9:35 PM, xxx 写道:

翁老师,您好!

2015年下半年的申请程序还没有下达,一般在9月初下达。您可以先参考往年的:http://www.gs.fudan.edu.cn/2803/list.htm          

以下是申请博士学位的要求:

   为了进一步提高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水平,结合我院当前的研究水平,现对博士毕业生的获得博士学位的论文要求进行调整,博士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的发表论文总得分需超过1分,具体的计分方法如下:

1、在列rank1 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篇得2分。

2、在列rank2 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篇得1分。

3、在列ESI的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得分按照其影响因子计。

4、国内权威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得0.3分。

   上述规定从2010级开始实行,对2010级以前的博士毕业生,学术委员会将根据论文发表情况对得分不足1分的学生进行投票,选出后10%的学生延期毕业。

祝好!

xxx

 

2015-07-06, 翁巨扬写道:

xxx 老师:

谢谢。请给我发个现行的国际学术会议分区表。

翁巨扬

 

2015-07-07, xxx 写道:

翁老师,您好!

这个不是我们教务办公室负责的,我也没有。

祝好!

xxx

 

2015-07-08, 翁巨扬写道:

xxx老师,

那么,我怎么指导学生投哪个会议呢?我的学生又怎么知道投哪个会议才能毕业呢?请问一下,是哪个办公室负责的。请帮这个忙。

翁巨扬

 

2015-7-9, xxx写道:

翁老师,您好!

列入CCFA类和B类会议论文是符合申请博士学位的基本要求的,见:http://www.ccf.org.cn/sites/ccf/paiming.jsp

xxx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学院的一个领导对我讲,这不仅是复旦大学的问题,是从中国计算机学会来的。

 

复旦大学信息学院的另一个同事对我讲,可能是因为电子工程领域覆盖面广,电子工程没有分区表。 在当今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计算机的时代,难道计算机科学和技术覆盖面窄?

 

李志文在《漫谈二流大学(清华北大浙大只是三流大学)》中引用了浙大前校长杨卫的话“以美国大学为例,它们是三流学校数论文篇数,二流学校数论文的影响因子,一流学校不对论文发表提要求,而顶尖的大学非常强调教学。”“一流大学不要求教师发表很多文章,也不要求他们在顶尖杂志上发表,只是给更宽松的环境做研究,由教师在好奇心驱动下自由发展。”这个按大学分流有点绝对,因为美国没有一个学校的所有院系都是一流的。但没有一个美国大学是象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学院那样,要求每篇学位论文必须预先发表了的,还必须在少数指定的会议上发表。这样,按杨卫的推论,三流有吗?在列入rank1 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发篇文章是不难的,难的是被那些列入rank 1 的国际学术会议都拒了:超前于时代。

 

我知道您的原始出发点是好意的。但科学研究有好意是很不够的。我在科学网博文《和张维为教授商榷:美国的“三流总统”》主张:“一个科学新发现对不对是不能靠国家科学基金委的评委投票的”,因为它超前于时代,一定超出国家科学基金委的评委们能理解的范围,也一定超出那些列入rank 1 的国际学术会议的评委们能理解的范围。

 

难道您愿意用您的《目录》迫使每个中国的研究者都跟在洋人后面?中国不该有超前于时代的思想,实践和结果?是逼着每个中国研究者去挤那些挤烂了的独木桥更明智呢,还是让中国有少数超前于时代成果所需要的科研环境更明智?您以为发达国家的研究者会尊敬那些挤独木桥的中国研究者吗?读读我提到的最先两篇文章就明白了。

 

敬请考虑取消推荐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目录并公布。是不是您能让这么广泛的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研究者们多一点学术自由的空气?在中国计算机学会网上公布了取消可以使大家知道中国计算机学会的新进步和新姿态。

 

谢谢考虑。

 

翁巨扬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5089-919571.html

上一篇:请教各位:同性婚姻和人类科学?
下一篇:给八位博士的公开信:中国知识界未尽它的责任?
收藏 IP: 35.9.30.*| 热度|

2 杨正瓴 陈冬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16 15: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