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朗的天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tone1971111 数学博士学位;现从事图像处理、信号处理的算法和系统研究。

博文

在中国今天,科研青椒是否真的有出路? 精选

已有 15835 次阅读 2011-11-3 08:29 |个人分类:教学闲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研, 实验室, style, 聊天, 包工头

早上收到一位当年听过我课的同学的一封来信,其中有一段话如下:
在和不少同学聊天的时候,很多人都对自己从事科研以及科研的现状感到绝望。就算水平再高、能力再强,在当前的体制下,恐怕永无出头之日,甚至连尊严都不能保全。科研界拉帮结派、党同伐异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不是以水平高下来评价人才,而是以关系亲疏来审批项目。没几个人在认真做科研,大家都在拉关系。身处其中,谁能独善其身?实验室也很让人无语,导师(老板)就像包工头,学生就像民工。包工头把项目拉回来,然后让一群民工糊弄了事。很多项目都无疾而终,但最后评审的时候却都能堂而皇之的一路通关。如果仅仅是个别现象,那么可能是巧合或者偶然,但是如果大面积存在的话,那就是体制问题。个人是无法与体制对抗的,所以我感觉自己还是不要做学术了,也就读个博士算了,仅此而已。
 
这段话的含义有两个:一是对科研现状的不满,描述了或真或假的科研现状;二是表达了对自己科研前途的悲观。我想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两个同学这么去看,这么去想。这里面需要从三个角度来考虑问题,一是这些现象是否普遍,二是这些现象是否将持久,三是,即便是持久的,那我们该如何做。我就从我个人的经验来谈谈这些话题,也许对持有类似想法的同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包工头现象分析:
 
一、包工头现象不仅在中国,在美国一样很普遍。所谓包工头是指专门去拿项目,然后让自己的团队完成项目。好的包工头实际上并不容易当。首先要有眼光,否则提出的课题没人支持也没用,其次,要有很好的公关能力,再次,还需要很好的组织管理。第一条其实是很难做到的,这也是做科研的一个必修课,就是要能提出有高度有现实意义的课题,这是一种高端的能力。当然,如果仅仅是看着国外做什么,自己只是复制了国外的项目创意,而在国内忽悠,这不需要很高的能力,只需要简单的信息收集和整理就可以了。如果仅仅是为了拿钱,而拼凑的所谓项目,甚至是没有什么科学高度的项目,那就只能沦为笑话。公关能力和组织能力往往正是我们国家科学家普遍缺少的,我们常说的培养帅才就是要有很好的战略眼光和组织管理能力。公关能力往好了讲,就是能够推销自己,是有正面意义的。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很少人会主动来关注你,只能做自我推销。当然,和领导喝酒,拉关系,这是一种负面的公关形象。
 
二、低质量的包工头是中国对现实的妥协。我们国家真正的科研起步较晚,本土的队伍参差不齐,而中国在过去二十多年中又成了制造业大国,这就导致中国对整个工业体系研发的需求大大的增长。这种需求和人才供给上的不均衡,就给了很多人机会。既然需要,瘸子里面总要提拔一个将军。这就是中国的现实。不是国家故意要给某个人当包工头的机会,而是没有更合适的包工头来做,起码没有明显优势的包工头来申请。我参加过很多项目评审,看到的情况大体如此,参与竞争的各家差距不明显,优势也不明显,而且谁都不能打包票能够解决,这样一来,就可能导致有关系的团队更能优先获得资助。近两年出现的新方向就是如此,原创的思想大都在国外,国内大都是跟踪者,因为大家都是半斤八两,所以谁拿都差不多。
 
三、包工头现象本身也说明我们科研能力的不足。其实说很多包工头故意不做好项目,那是冤枉了所有人。据我所知,不管能力有大小,所有的包工头都希望能够很好的完成任务,很好的交差。但是,由于个人能力的问题,团队的质量问题,管理问题等等,最终导致项目成果的萎缩。我们国家是不允许大项目失败的,这就是悖论。队伍本来就不整齐,还非要项目成功。弄虚作假,求爷爷告奶奶去让项目过关的心理不是好滋味。除了极个别有偷窃癖的人,大多数小偷如果有了钱,是不愿意去偷的。
 
包工头现象能否持久?
 
正如上面所说,包工头现象不会消失,也许会进一步扩大。因为大的项目不是靠一两个人能够完成,总要有个团队领导。但是,包工头的质量会慢慢提高,这是有社会背景的,并不是一两个人的意愿而决定的。
 
一、需求决定了低质量包工头不能持久。如果是军方课题,尽管可以暂时糊弄过关,但是凡是参与糊弄的不会有好的心理状态。现在是和平时期,一旦有短暂的战事,系统都在实战中得到了检验,是骡子是马,就一清二楚。那是有被杀头的危险的。在很多行业领域,都是要求项目能够实用化。一个团队可以靠自己的履历短时间内拿到不少的项目,如果不珍惜这些经费,不好好利用这些经费打造更好的团队,那必将被淘汰。因为行业毕竟需要解决问题,而不是靠着几篇文章来生产,也不是拿着几个演示系统去挣钱。市场决定了将来能够生存下来的团队是能够打硬仗的团队,那些纸老虎也只不过是眼前的浮云吧
 
二、竞争决定了低质量包工头不能持久。中国的政治体系是举贤轮换制,领导没有永远的领导。个别团队可以和领导搞好关系,但是领导总有换届的一天,这样只靠关系吃饭的团队是不长久的。而人的生命长度远远超过领导一两界的时间,因此,稍微有点长远眼光的人不会只靠关系吃饭。还有很多团队,只要能够安静的积累,积累出优势来,那么总有翻身的一天。这就是竞争。完全垄断的行业在中国的未来不会越来越多,只会越来越少。因为垄断导致保护了落后,落后了就要吃亏,吃亏到一定程度,就不能垄断。这是历史决定,不是哪一两个人能够挡住其趋势。逆势而行,只能落后身后骂名。
 
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该怎么做呢?
 
很多同学,甚至从事科研多年的同行都对此是有怨言的,说经费分配不合理等等,觉得没有出头之日。我不这么看。我认为,正是因为如此混乱,我们的机会才更多。在一个严谨的,竞争关系明确的地方,机会才更少。那么怎么做才算是对路呢?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戒骄戒躁,踏实积累。实力永远是说话底气的根源。没有实力,抱怨是没人理的,甚至会招来耻笑。最正确的做法是,抓住仅有的一点点资源,充分利用自身的潜力,不断地积累,慢慢形成局部的优势。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在抗战时期,悲观的人比今天对科研现状悲观的人比例我相信更多,但是毛不是其中之一。他提出了持久战的理论就是非常具有战略眼光。
 
二、审时度势,巧妙迂回。假如行业内有了巨无霸,那还是要慎重考虑选题的走向的。上面说过,中国不是说人比课题多,大家没题目可做,而是课题比人多,很多课题无人问津,很多工业领域的问题缺少像样的团队去努力。个人以为,不要蹚浑水,不要凑热闹,是现在的正确路线。从一个不引人注意的课题入手,迂回到主站场是个好的思路。好比当年抗战时期的游击队,阵地战没法打,只能打游击战。只要这片陆地没有站满对手,就有山沟可钻,有地洞可挖。我们不妨先做个游击队长吧
 
三、瞻前顾后,登高望远。这里所说的瞻前顾后是指回头看看历史,向前遥看未来,看清楚大的走势,然后决定自己的走向。历史从来都有其发展规律,只要看清楚这个规律,那么就不会因为短暂的阴霾而失落。中国注定要走自己的路,拿来主义永远只能是阶段性的辅助,移植过来的一切都只能是个起点。最终,中国的科研力量是本土力量,但是,这就要求我们更快的提高自己的能力,以适应国家对科研的要求。
 
四、清静无为,独善其身。我们之所以会有很多抱怨,有很多的心理因素,不细致分析。但是,我们就是环境。我们的行为会促进这个环境,也会破坏这个环境。作为科研一份子,最不能要的就是火上浇油。看到别人抢东西,我也参与,看到别人杀人放火,我也参加。这都不是理智的行为。我们所讨厌的某些包工头也是从科研小青椒长大的,之所以他们会如此,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理由。但是,如果想改变这些,那就要从自我做起。因为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总会过去。但是,等到我们站立潮头的时候,我们能不能做的更好呢?及早的打好内外功,不断地提高各种能力和修养,为将来可能的上位做好准备,才是在这种看似乱的时代的最好做法
 
我们可以抱怨,但是不能让抱怨成为我们的主题。努力学习,努力科研依然是核心问题。别人乱,但是自己不能乱。做到踏实积累,巧妙迂回,登高望远,独善其身,那不出几年,也许就能够证明自己是否是个真正做科研的料。中国依然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科研人才。中国不缺博士,不缺教授,缺的是科研高端人才。如果可能,那就让自己成为真正的高端人才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6-504023.html

上一篇:科学研究的聚集效应
下一篇:科研学习:丢掉心中的拐杖
收藏 IP: 159.226.21.*| 热度|

51 曾新林 杨晓慧 苏盛 刘良云 郑波尽 赵纪军 马臻 张欣 王振亭 逄焕东 吴吉良 唐常杰 肖振亚 张亮 梁建华 徐兴华 黄兴溢 侯晋军 陈志刚 张强 张玉秀 张彦斌 何青 刘桂锋 朱志敏 范志强 褚昭明 储成才 高建国 王虎 杨逸凡 张波 周海华 霍燕青 李明坤 wenbin liuzhan001st dony327 crossludo zengfeng neilchau 宋敦江 z0376 fqk6166 mbb congda dreamworld shsm sunrujun adinaliu gaoshannankai

发表评论 评论 (12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17: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