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凭鱼跃 沈海军的航空与纳米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沈海军 同济大学 教授Email:SHJ@tongji.edu.cn /SHJ@nuaa.edu.cn 版权所有

博文

我们何时能坐上翼身融合客机(科普) 精选

已有 9035 次阅读 2013-9-16 17:42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当下,美国宇航局正联手波音公司开展一项所谓的“环境可信赖航空”研究计划。该计划中包含有一个被称作X-48的子项目,其目标为打造新一代更节能、更安静的民用客机。    在总体布局方面,传统客机设计中机翼通常是安插在圆柱形机身上的,而X-48则完全不同,它在外型上采用了独特的“翼身融合技术”,即整体造型,将扁平、无尾的机身与机翼融合为一体。

为了证明翼身融合体设计的可行性,2010年,波音公司先后对X-48飞机进行了多次试飞。据专家称,和传统的客机相比,这种被称为翼身融合的设计将显著提高飞机的运载能力和空间、增加飞行航程、减少空气阻力,并降低飞行时的燃料消耗。此外,X-48飞机的发动机安装在机背上,机舱内将变得更安静,也有望大幅度减少对地面的噪音污染。

有人可能会问,翼身融合技术真得有那么神吗?为什么该项技术现在仍主要用于军用飞机,而并未在民用飞机,特别是客机中普及?

 

从整流包皮到翼身融合

通常,飞机的机翼机身组合体是由机翼和机身两个部件结合而成,两者外形上有明显差异。在机翼与机身的对接处,机身与机翼表面存在较明显的“拐角”。这样的组合,机身表面的气流和翼根表面的气流在对接处交汇,并发生相互干扰,从而给飞机带来一种额外阻力。航空学中称之为“干扰阻力

为了减少翼身组合体的干扰阻力,上世纪30年代,一些飞机在机翼与机身的交接处开始加装整流包皮,以使得二者间圆滑过渡。在设计上,整流包皮的主要目的是使气流更为顺畅,不承受载荷。但在长期的飞行实践中,人们发现,在气动力的影响下,这些较弱的整流包皮常常会出现变形。考虑到上述翼身整流包皮的优缺点,20世纪60年代,飞机设计师们提出翼身融合的概念,飞机的机翼和机身开始被合成为一个整体。通过翼身融合技术,飞机的阻力和能耗显著减小了,同时飞行性能也有了较大的改善。

翼身融合技术还带来了另外一个好处,那就是增加了飞机结构内部的容积。对于运输机来说,这些宝贵的空间可以用来增加空中补给的物资量;对于轰炸机来说,则可以增加载弹量;对于空中加油来说,则可以用来作为额外的储油箱……总之,翼身融合技术给飞机的有效载荷腾出了更为充裕的加装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消除了机翼与机身交接处的拐角,翼身融合体飞机的侦探雷达反射波被削弱,大大改善了飞机的雷达隐身性能。

正是由于具有阻力小、节能、内部空间大、隐身等优势,现在,翼身融合技术已在现代军用飞机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中包括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机——美国的F22F35以及我国的最新型战斗机J20等。

 

命途多舛的飞翼机

将翼身融合技术发展到极致的,当属飞翼布局。所谓飞翼机,是一种没有尾翼并且机身主要部分融入机翼内的飞机

飞翼机,又称全翼机,其发源地为德国。早在上世纪20年代,德国的沃尔多·沃特曼兄弟就制造出了世界最早的飞翼机;同样,世界上最先问世的飞翼民用客机以及战斗机也均来自德国。1944年,德国人霍顿兄弟研制出了飞翼布局的喷气式战斗机Go-229,并于1945年完成了首飞。试飞时,该飞机竟达到了800千米时速和在当时几乎不可想象的16000米高度。然而,飞翼机的最大缺陷是操控性能极差,尤其是高速飞行时还会出现一系列严重的稳定性问题,需要依赖电子传感控制机翼;所在,在当时的技术水平下,飞翼机性能上始终无法取得重大突破。

上世纪40年代,国际上曾一度掀起了飞翼热,当时,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当属美国的飞翼之父——诺斯洛普。诺斯洛普,1895年生,美国知名航空工业家,诺斯洛普公司的创建者和洛克西德公司的创始人之一。诺斯洛普坚信,飞翼机将是飞行器设计的下一个重要阶段。他先后设计了包括N-1MN-9MYB-35YB-49等型号在内的多种飞翼机。然而,生不逢时,在那个飞机电子传感控制系统尚未发展起来的年代里,诺斯洛普的飞翼机在性能上始终不尽人意,吃尽了苦头。

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末,飞翼机一度步入萧条期。直到上世纪80年代,作为一种可以大幅度降低雷达反射信号的方式,飞翼技术才再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此时,飞机电子传感控制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加之诺斯洛普生前众多飞翼机积累的宝贵经验,美国诺斯洛普公司B-2幽灵隐形战略轰炸机很快成功问世。

1999年北约首次动用B-2战略轰炸机对南联盟进行打击,B-2飞翼隐形轰炸机一战成名。

 

客机能够翼身融合吗

早在1929年,德国就出现了翼身融合客机的实例,那就是容克  G.38容克 G.38飞机,机身、机翼高度融合,绰号“飞行旅馆”,曾在汉莎航空公司经历过短期的服役。在当时,容克 G.38飞机完全算得上是一台超级巨大的飞机:它能够容纳34位乘客;2米厚的机翼,每个机翼内可乘坐6人,其他乘客则被安顿在中央的机身内。相比之下,同时期用传统机翼及箱型机身设计的福特三引擎客机仅能承载9名乘客。

80多年前,容克 G.38开创了翼身融合民用客机的先河。然而现在,我们仍然难以再列举出哪怕是一两架较为成功也较为知名的翼身融合客机机型。那么,翼身融合技术为何难以在民用客机上取得应用呢?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其中的“难言之隐”。

先说安全性。翼身融合民用飞机,特别是客机上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传统布局客机,乘客分布于桶状机身的纵向两侧,机身两侧设置有应急逃生出口。这种设计不仅有利于旅客上下飞机,而且在危急时刻方便将乘客疏散到机体外。而翼身融合客机,乘客集中在广场式的机身中部,人群疏散非常复杂;加上乘客区很难布置窗户,在逃生方面存在重大隐患。另外,传统布局客机中,旅客位于机身,油箱主要设置在机翼里,人油相对分离;而翼身融合布局的客机中,若要将机翼的空间也用作客舱,则大量的燃油必然要分布在机翼客舱地板下方的油箱里,这对旅客的安全十分不利。

再说设计难度。结构上,传统的客机机身通常为近似为圆柱,这种圆形截面的机身作为密闭充压客舱,能承受较大的压力;另外,传统客机的机翼、机身、尾翼等部件可通过分离面相连、对接,也较容易分解,设计相对容易。然而,对于这使得翼身融合客机来说,其客舱的空间不规则,机翼必须足够厚(尤其是将机翼作为客舱时),翼身融为一体,这些因素都大大增加了飞机结构设计的难度。

最后是制造方面。传统客机中,机身、机翼等大的部件外形区别明显,因此,制造时,不同的飞机部件可以分解、分配到不同的车间,相对独立地生产;待各个部件生产出来以后,再运往到总装厂完成组装,从而生产出整架飞机。这种生产方式的最大好处就是效率高、成本低。相比之下,翼身融合客机的机身机翼为一体化,分布式的生产实施起来比较困难,制造成本自然也相对高昂。

现在,美国航天航空局和波音公司正合作研究新一代的翼身融合飞机X-48。他们声称,这种翼身融合的飞机如果拿来载客用,将能承载450~800名乘客,并能省下超过20%的油料。但经过我们上述的分析可知,翼身融合技术在民用客机中的应用似乎仍任重道远。此次美国航天航空局和波音公司能否借助X-48飞机冲出重围,开辟一条翼身融合民用客机的崭新道路,我们拭目以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356-725425.html

上一篇:化学中的艺术
下一篇:实验室里炸开了锅
收藏 IP: 222.66.175.*| 热度|

15 刘洋 齐国臣 张忆文 刘维 刘敏 陈桂华 叶威源 赵斌 刘钢 罗帆 王修慧 强涛 decipherer neilchau ljxm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3: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