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识、智慧、经验、技能,现在都可以成为商品,在网络上售卖。这不仅推动了互联网的发展,更改变了普通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工作方式。他们正在掀起一场工作革命
本刊记者/王婧 文/陈俊宇 董涛(发自重庆、北京) 2010年12月16日“用一杯咖啡的时间来想你”这短短的11个字的广告语,为作者赢得了10万元。
这个高额悬赏的任务引发了猪八戒网几百万会员的“头脑风暴”,但最后的大奖,只归一人独享。这些会员每天都在猪八戒网上寻找着自己感兴趣的任务并获得相应的报酬,他们自称为“威客”。
威客,即借助互联网将自己的智慧、知识、能力、经验转换成实际收益的人。
2010年11月末,在重庆举行的“全球首届威客大会”上,艾瑞咨询集团发布了《2010年中国威客行业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显示,中国的威客网站已经超过100家,威客人数已经超过2000万,威客整体累积交易金额超过3亿元。
发明“威客”这个词的人是刘锋。5年前他想出这个词的时候,还是中科院的一名工商管理学的硕士研究生。
那时,从互联网转行学习工商管理的刘锋“看见什么都想将其商业化”。在中科院这个中国顶级的科研圣地,他接触到很多高端的思想,“这些思想如果投入到商业中去,既是对智慧价值的肯定,更会为商业发展注入新的血液”。但如何去做,他并没有太清晰的思路。
2005年,对北京的高校学生而言,BBS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尽管已经有了各大门户网站,但BBS的熟人社区功能尚无人取代那时的BBS,承载了如今的资讯、交友、博客以及团购网站的功能,各版版主掌握着删帖、加精华等权力,俨然就是一个小小的精神领袖。
刘锋那时正面临思科认证的最后两门考试。此前他已经做了七年程序员,但这项互联网领域的国际权威认证考试还是让他抓耳挠腮。他每天在各大BBS上不停地发帖“跪求”“泣血求”各种专业问题,这让他觉得“很没尊严”,但更重要的,他突然意识到,智慧是有价值的,如果能把价值理论融入网络问答中,可能将开拓出一个智慧的市场。
“跪求答案”的经历成了砸在刘锋头上的“苹果”,使他生发出这一想法建立一个网站平台,把中科院的学者的智慧和企业的难题对接起来。
刘锋很快开始编写程序。申请域名时,刘锋想到的关键词是“智慧”,英文单词为“wit”,遗憾的是,此域名已经被注册,于是他不停地翻词典,组合出了“wit-home”“wit-house”等等,均已被注册,直到他找到了“wit-key”,没有被注册过。于是,wit-key成为刘锋的域名,他将其音译为:威客。
2005年7月,刘锋第一次提出威客理论:BBS的功能不断分离,产生了博客,维基百科等互联网新应用,智力互动问答功能也必将从BBS中分离出去;随着互联网支付手段的不断成熟,信息完全免费共享的互联网时代已经过去,知识、智慧、经验、技能也将具备商业价值;这些无形产品的价值化是促进网民参与到智力互动问答的催化剂。
两个月后,他将开发的程序搬到课堂上公开展示。程序主要是将中科院老师的图片、简介、成果组成不同的空间;企业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发布自己的问题,寻求解决途径。
在不断完善程序的过程中,刘锋将编程中的感想与思考记录在博客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2005年10月,经过媒体的一番报道,“威客”一词走进了资深网民的世界。
其时,在网络上解决问题的平台已经悄然存在。2004年,K68网成立,创始人康录发已经从武侠小说中将“悬赏”引入网络。
“威客”一词出现后,K68网很快便更名为“K68威客网”。康录发说,“威客一词已经火起来了,到处都叫威客了,所以我们也跟着叫威客了。”
刘锋自此被业内尊称为“威客之父”。那时,他还不到30岁。刘锋并不喜欢这个称呼,他越来越发现,威客模式的成长之路正在偏离他最初的设想。
现实是残酷的。以猪八戒网为代表的威客网站,已经依靠着草根的力量,发展得红红火火:他们作为第三方接受客户的委托发布任务,负责收取客户的赏金;任务结束后,再把赏金发给中标的威客,自己从中抽取20%的佣金。
进入猪八戒网,就会发现这个国内目前最大的创意交易平台,对交易有着清晰的分类:品牌设计、应用设计、网站开发、网店装修等17项。每一项又有具体划分。例如应用设计中包括封面设计、动漫设计、服饰设计等23项之多,每一项都标有成交均价。
而刘锋自己的威客网,坚持只搭建高端的知识精英与企业的桥梁,却只是刚刚起步。“这里存在着一个悖论,越是高端的东西,越难商业化。”刘锋说。
2000万“草根”威客,正按照自己的方式群魔乱舞,最终掀起了一场工作的革命,尽管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刘锋是谁。
创意PK台
2005年,刘锋的威客网建成,这同时也是他的研究平台。他借此完善他的威客理论,也不断发现新的问题,比如,“学者的智慧如何去定价?”
这一年,也正是全球互联网以及博客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全球博客数量突破1亿,中国的这一数字则达到了1600万。这标志着中国网民的娱乐方式,已经从传统的看电视、散步、聊天,逐渐变成了在网络上制造内容。
参与猪八戒网的威客悬赏便是其中之一。《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也体验了一周威客生活。可惜,一名新威客的中标几率非常小。一周之内,《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在网上参与悬赏任务超过30个,包括取名、广告语创作、撰写商业软文、产品简介等等;最终仅中标一项,内容是帮一名希望进军胶带行业的客户整理一份十多页的行业资讯,赚得人民币60元,网站抽取20%的佣金之后,中标者只得48元。此悬赏最终收到作品28份,若综合考虑,几乎涵盖了关于胶带行业的方方面面;此外《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还参与10项招标任务,多为商业软文代写,无一中标。记者在个人介绍中特意注明“深谙传播之道”,最终只有一名客户通过网络进行了联系,当他得知《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无撰写商业软文的经历之后,就没了下文。
《白皮书》显示:中国威客中,有17%的人从未获得收入;31.5%的人每月仅获得收入1~99元;超过50%的人能够获得超过100元的收入;每月能获得2000元以上的只占3%。
刘锋认为,过低的收入使得威客只能成为兼职,因此不可能迅速扩大这一行业。的确如此。调查显示:在空闲时间“丰富业余生活、实现自身价值”的威客占据了91.3%的高额比例。
但威客们并不在乎这些。多名威客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都表明,成为一名威客,钱不是目的,主要是兴趣使然。
河北某大专艺术设计老师徐志海在2009年暑假时正式成了一名威客。专业在身,他很快就成为高手。“和高手过招是很刺激的,”徐志海说,“最大的乐趣就在于PK,看着自己从"猪一戒"逐渐到"猪六戒",就像游戏中的练级一样,你需要接受任务,需要中标,需要得到客户的好评……”
迅速升级的徐志海引起了猪八戒网工作人员的注意,他们将其推荐给《新闻联播》采访。徐志海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听到这个消息后头皮发麻,那时觉得做兼职可能会引来一些非议。”他请示了学校领导,却得到大力支持。于是,徐志海以一名威客的身份登上了《新闻联播》。当央视通知要播的时候,一家人打电话“通知所有认识的人看新闻”。
徐志海在朋友和学生中出了名。最不可思议的是他的学生们的变化。“他们一下子觉得我很伟大,从而觉得做设计很有出路,学习劲头特别足。”他的学生们纷纷加入威客的行列,还组成了“威客小分队”,以职业团队的面貌出现在威客网站上。
一天晚上,徐志海正在教室里守着学生自习,突然接到一个学生打来的电话。电话那边兴奋地告诉他,“我中标了!我终于把他们都PK下去了,很多高手!”徐志海正要恭喜这个学生,接下来听到的是“我看到那里面还有你!”
这让作为老师的徐志海非常欣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威客让我的学生们很快知道企业需要什么,他们毕业后将很受市场欢迎。”
海量智慧的超市 但刘锋却认为,这种类似于游戏的激情很难持久。威客们也许更享受中标的喜悦,但“很多人付出了劳动没有得到回报,就会逐渐离开”。他认为这是资源的浪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了解到,确实有一大批威客在长时间不中标后选择了退出,理由正是“投入与获得不成正比”。
“创意这东西并不在于你做得有多好,而在于你的客户是否喜欢。”徐志海说:“这也使成功成为一种偶然。”徐志海在最近一年中做了超过3000个任务,真正中标的只有300多个,“其余90%的创意都被否决掉了”。
刘锋希望他的平台不要如此残酷。他头脑中的模式是当企业有问题的时候,能够通过平台迅速找到那个能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让所有的人都来解决问题。“这样才会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而不是浪费。”
这就需要明确什么人曾经做过什么事。但很多威客们觉得这是另一种“出身论”。威客们之所以如此投入,就是因为这个平台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只看结果,别的都不管。在互联网上,甚至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徐志海说。
威客韩文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白天,他是投资公司的交易员,晚上,他是一名专攻设计的威客。当年在大学里选择热门的工商管理专业,“仅仅是因为分数高,想挑个好专业”。接触威客之后,他才发现自己原来对设计有着如此浓厚的兴趣。因为专业限制,他在设计公司的招聘中没有任何优势。威客网络恰好给了他弥补遗憾的机会。
类似的澎湃热情使威客网站成为了一个海量智慧的超市。猪八戒网创建仅四年,任务发布量便从587个上升至2009年的超过5万个,注册会员也激增到400万,活跃用户占60%。
艾瑞咨询集团联合总裁邹蕾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到艾瑞自己的故事。公司曾经希望做一个标识,最初花了约20万元外包给设计公司,拿出来的作品都不满意,后来在威客网站上悬赏2000元,竟得到了好几百个设计方案,满意的作品很多,“成本低了,质量高了”。
“这是一个买方市场。”猪八戒网总裁朱明跃说,“在猪八戒网上的任务发布者一般都很满意,他们往往能够用低廉的价钱买到更多的创意。”
《白皮书》也显示,威客平台的发布任务者超过一半是“回头客”。他们使用威客平台的原因,最多是“可以获得多个解决方案”,占73.2%,其次是“降低成本”,达62.7%。在这个以买方为主的市场上,单位或企业占发布任务总量的45%,以100人以下规模的企业为主。《白皮书》指出:“这与该群体成本意识有关。”
也有33.5%的任务是个人或者家庭发布的。内容五花八门。比如,一个女孩的任务要求是:她已到谈婚论嫁的年龄,但她从小就是假小子形象,身边的男性朋友都把她当兄弟,如今,她要征集一个让自己变得更有女人味的方案。这个标的只有100元的悬赏,吸引了大量威客参与。最后,这个女孩选中了一个特别详尽的方案,从穿衣、谈吐、坐姿,到最适合其脸型的发型。
威客正在从刘锋所设想的“精英级”渐渐“草根化”。尽管不愿意看到这种状况,这个过程却不是他所能控制的。
超市如何变百货大楼?
在11月末的全球首届威客大会上,朱明跃意气风发地宣布:要掀起“自由工作的革命”。他这样描述威客的未来“一根网线,一台电脑。你可以不用大清早起床,不用挤公车,不用挤电梯,不打卡不迟到,没有上司的训斥,没有客户的烦扰。只要你勤奋,只要你有创意,你在家天天坐着也可以当白领。”
并不是每个人都很乐观。“如何把创意的大超市,变为创意的百货大楼?”一名威客高手抛出这个问题。“同样的衣服,在超市里和在百货大楼里的价钱肯定是不一样的。”
这引发了威客们的大讨论。因为价钱低廉,中标几率过小,作品中时常发现创意抄袭现象;而威客们也指责部分客户不诚信,在拿到了所有的创意之后,自己发布一个类似的创意然后中标,“这等于只给网站付出20%的佣金,威客的利益受到极大损害。”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了解到,在各大威客网站的客服部门,此类投诉居高不下。
这也正中刘锋的痛处。作为威客理论的创始人,刘锋自己的网站直到2009年才开始商业化。此前三年,刘锋仅靠50万的启动资金支撑网站,并推动威客理论前行,然而最后却形成了“高端”与“商业化”的悖论。
50万资金用完,刘锋也不想出卖前三年的成果换来继续发展的资金。他的理由很简单:“我觉得威客模式本身就不成熟,一些问题我自己都没有想清楚,所以不适合去努力争取投资。”
与刘锋的高端模式遇到瓶颈截然相反,“草根化”威客正在蓬勃发展。从中国第一家威客网站K68诞生至今,2000万威客在6年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超过3亿元的交易。
2006年初创办的任务中国网,是一个实名注册制的威客平台。这家注册资金达到千万的威客网站,通过软件外包、创意外包等业务,已实现交易额超过2000万人民币。
而致力于专业代写的中国赏金写手网,已吸引了近15万名全国各地的网络写手,从MBA论文到一条短信,在这里都可以找到代写人员。自2009年成立至今,已付出了85万元稿费。
2010年4月刚刚成立的一品威客网,则专注于提供动画(动漫)创意解决方案,是更加细分和专业的威客网。不仅如此,一品威客网还推出“全免费模式”来吸引客户与威客,即放弃了20%悬赏任务佣金,不再依靠与威客分享奖金来维持运营。截至2010年12月1日,诞生不过半年多的一品威客网,已拥有注册会员40余万,发布任务2000余项。
作为虚拟电子商务的威客网络,尽管在交易额上与实物电子商务相比,仍有很远的路要走,但仅仅五年,便积累出2000万威客群体,对照从事实物电子商务的中国网商的6300万注册会员,差距并不太远。
致力于威客行业研究、四川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博导欧阳宏生认为:“在某种意义上,威客这种虚拟电子商务形态在参与人数上,将可能远远超过网商,因为网商对于人有要求,诸如需要从业者投入一定的金钱、基数等方面的成本,制约了大量准备进入的新人。但是威客作为市场的卖方,完全不需要投入任何财力及其他成本,只要有想法、有思维便可以参与进来,其参与门槛仅仅是学会如何使用威客网站的交易流程。”
在全球威客大会上,朱明跃表示,威客模式正在通过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可以使大多数创意工作者实现自由自在的SOHO工作;另一方面,由于威客模式可以帮助企业建立更开放的创新平台,向社会公众集纳创意,对企业的吸引力也十分明显。因为威客模式的本质就是创意交易,因此,“我们的工作就是掀起全球的工作革命”。
“现在的威客模式还是偏向中低端,这不是我想要的模式。相比单纯的理论研究,实践的难度要大得多。”刘锋说,“如果单纯是理论,你做完以后就放在那里,时间自然会来检验你的理论是否有价值,但商业不一样,一个错误犯下了,可能就血本无归。”
刘锋始终没有放弃他最初的理论研究,也没有停止过实践。2009年,有人主动提出给他数百万元的投资而不求回报,鼓励他把威客网站按照他的意愿做下去。在这笔“天使投资”的支持下,刘锋的威客网站又一次大规模改版了。他仍然希望,能使创意从超市升级到百货大楼。虽然,中国的威客们看起来很满意目前的状况,但刘锋坚信,智慧的价值远不止如此。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21: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