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所里职能部门发来的伊妹儿通知,其实就算没接到所里通知,我心里也清楚:又到了一年一度所里考核课题组的时候了。除了刚回国头两年不用参加考核外,每到年末都不得不盘点过去的一年里都干了些什么。这样做,与其说是为了应付所里的考核,其实更担心的可能是自己在台上没有什么东西而难堪。有时候,尽管自己觉得很努力,课题组成员和学生也尽力了,但结果仍然差强人意。这时候,我甚至怀疑自己是否适合搞科研,或者应该另谋出路了。数了数今年的文章,似乎比去年少了好多。究其原因,我也不得其解,以后慢慢想。虽然文章少了点,但课题组发展前景似乎看好。
(1)人员队伍
2000年底,我从国外回来,竞聘上岗。2001年,在所里竖起招军旗,不过只招来一名“兵”(实际上相当于开国元勋),也没有研究生,但我总算摆脱了光杆司令的尴尬。此后几年,虽有年轻人来,但都流动走了,好在有学生源源不断地来,工作才能继续下去。到了2006年,队伍才由2人变成3人。此后,2010年由3人变成4人,2012年增加到5人。2012年组里有1名研究人员,在德国访学,所以组里仍是4人。
研究生从无到有,到目前10人左右。2012年,组里毕业了4名博士研究生,新招了3名硕士研究生,目前有博士生5名,硕士生6名。
(2)科研项目
2012年课题组有2项在研国家基金项目,获批1项国家青年基金。和其它单位联合申请到1项国家项目,可分到经费100万。有企业界的朋友想让我们做些碳化硅方面的工作,接了2个项目。每个项目钱都不多,钱少的好处就是不用来回谈,饭桌上一说就行。做企业项目,我的原则是:钱够做工作就行,与其一开始漫天要价,不如做成后商量如何分享利益。
在碳化硅产业化方面,新野中科纳微新材料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与我们合作建设吨级纳米碳化硅连续化工业示范装置,2013年任务不轻。
(3)论文专利
2012年,课题组发表了7篇SCI收录论文,全部论文在2012年被SCI引用160次。论文中高影响因子杂志的有,童希立博士(2010年加入课题组)的Small文章,以及博士生闫晓燕的Chem. Comm.文章。可惜这两篇文章都与碳化硅无关,希望明年在碳化硅上有所突破。
本年度有4件国家发明专利获授权。
(4)合作与交流
参加了在沈阳举办的全国催化会议,大同举办的山西省化学化工会议,以及在慕尼黑举办的国际催化会议。
(5)工作介绍
以前课题组主要从事碳化硅的可控制备以及作为传统催化反应的催化剂载体,2011年开始碳化硅的光催化和电催化应用研究,目前看来这个决定似乎不赖。
博士生谢松在碳化硅上原位生长碳纳米管后,发现这种复合物具有较好的微波吸收性能,同时发现这种复合物也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甲醇电氧化催化剂(燃料电池阳极催化剂)。
博士生郝建英研究发现碳化硅表面缺陷增加,亲水性强可增强碳化硅的光催化分解水性能,相关工作在Catalysis Today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Hydrogen Energy发表。
(结果待补充)
童希立博士与德国马普所合作,采用ALD方法将NiO纳米粒子可控地修饰到碳纳米管上,发现其具有优异的电催化甲醇氧化性能,该工作被Small选为封面(底)发表。
博士生闫晓燕将非常不稳定的氧化亚铜纳米颗粒负载到石墨烯上,发现其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氧气化学性能,相关工作发表在Chem. Comm.上。
最后感谢课题组全体同事和研究生,祝大家(包括科学网朋友)在新的一年里事业生活事事如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232-648226.html
上一篇:
深切怀念郭慕孙先生下一篇:
实验结果应仔细分析深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