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茂伟的科学网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nLushgry 专业打造学术型&科研型人文社科类个人博客:博采众长,客友至上!

博文

“记”和研究:《研究是一门艺术》读书笔记之一

已有 7100 次阅读 2012-6-27 23:20 |个人分类:学之术|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研究, 读者

闫茂伟|文

“小心地做研究和清楚地报道是辛苦的工作,其中包含了很多你需要同时关注的事情。不管你在规划时有多么谨慎,研究都是一条弯曲的路,会有一些无法预期的转折,甚至于兜圈子。然而,即使过程是那么复杂,我们还是得按部就班地进行。一旦你能够掌握个别环节,你就可以驾驭整个研究,进而可以更有信心地面对更多的研究。”P:5

 

每一个上过学的人都会有着这样的记忆或回忆:老师时常要求学生将他(她)在课堂上讲的东西记下来,特别是小学语文老师,布置日记或周记给学生是常有的事,以及有的老师还会给学生讲,要随时记下突然而来的灵感,包括所思、所感、所悟等。这些不同情形的“记”大致均有“写下来”或“写出来”的意思。

为什么要写出来?”(P10W H Y  W R I T E  I T  U P ?P:11

老师让学生把一些东西记下来,其目的之一便是让学生们记住那些东西,以免忘记了可能是非常重要、非常美好、非常有趣的一些东西。而这样的一种好习惯不仅对于一般的普通学生而言非常重要,而且对于研究者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当然,“记”在研究者那里也将有着较为复杂和更为丰富的内容,但不管怎样,“记”的确是很重要的,它是研究者必备的一种本领,即“写作”的本领。

写作有助于记忆”(P:11)(Write to Remember)(P:12)这里,“写”和“记忆”实际上也是“记”的不同呈现形态,而且二者可以相互增益。“研究者写下他们所发现的,是为了将它们记住。只有少数的幸运儿,能够不写下来却还能记得这些信息。但是包括本书作者在内的大多数人,都没能拥有这种本领。”而“大多数的研究者,只有借助写作才能策划和执行他们的研究计划——条列原始材料、整理研究概述、记录实验注释、拟出大纲等等。那些没有记录下来的,可能都会被忘记,甚至更糟的是被记错了。这就是为什么谨慎的研究者,不会等资料齐全时才开始写作:他们从研究计划起始就开始写作,让自己的脑袋尽可能清楚地记得大部分的数据。”(P11)这些数据当然应包括已有的其他人或机构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的发现,哪怕仅仅是自己的最初的简单想法等。而对于其他人或机构的研究成果,记的方式最好是,自己手写或用键盘亲自敲在电脑里,这样的效果会更好些,记忆和理解将更深刻;而不应简单地复制或剪切后粘贴

写作有助于了解”(P:11)(Write to Understand)(P:12)此处的“Understand ”不仅仅有“了解”的意思,“理解”应是其最佳的含义。“写作的第二个理由是协助了解研究成果。当你以新的方式安排及重新安排研究的成果时,你会发现新的关联、对比、复杂性及意涵。即使你能记住自己研究发现的全部结果,仍得梳理不同方面的论证,划定复杂的关系,以及区分专家之间的不同观点。……写作有助于对所发现的有更好的理解,以及从中发现更宽广的意义,进而丰富你的思考。”到这里,“记”已经不是简单地“记下来”或“写下来”,而是较为深刻地在思考中、在创作中写下或重组已有的研究成果,并从中记下自己的新发现,并以此促进自己再思考、再创作,而且把这些东西写出来,等等。

写作可以获得新的观点”(P12)(Write to Test Your Thinking)(P:12

“虽然写作最基本的理由是把你脑袋里的思维变成文字,进而以更清楚的书面形式把自己的思考看得更清楚,但另一个理由则是这种书面形式会让你的观点更清晰,并且不至于过分夸张。”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或许只能做到前者,而对于后者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虽然“当你以注释、大纲、概述、评论还有其他书面形式去促进思考时,思考将能获得改善。但你只有从快速混乱的思维中将特定的想法分离出来,并以一种有组织、有条理的形式确定下来,才能知道自己真正思考什么。”(P12)即是说,通过书面形式的写作弄清楚“自己能真正能思考什么” ,能够帮助自己“从快速混乱的思维中将特定的想法分离出来”,以利于自己更好地写作。而那种随便、非正式的写作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简而言之,你应该写作,如此才能有正确的记忆、更好的理解,以及更清楚地理解自己的思维。而且你也会发现,当你写得更好的时候,在阅读上也会更具有批判力。”(P:12)由此说明,“读”、“写”、“记忆”之间也是相互增益的。

研究是一种边思考边写作的过程,也即一种边“想”边“记”的过程。一支笔或一个键盘再加一个“笔记本”应是做研究自始自终必备的,目的就是要让研究者动起手来,把自己脑子的东西、其他人或机构的东西随时“记”下来,并将这些东西以有组织、有条理的书面形式写出来。如此还不够,还要有一份正式的书面报告,由此才能真正地做起研究来。

为何要有一份正式的报告?”(P:12)(W H Y  A  F O R M A L  R E P O R T ?)(P:13

“即使你同意写作是学习、思考,以及理解的重要部分,有些人可能会疑惑:为什么我不能以自己喜欢的形式写作?为什么我得满足研究团体——特别是尚未加入或甚至不想加入的研究团体——强加的格式限制?这些为他人写作而设定的限制,时常让某些学生感到痛苦,他们相信自己没有理由迎合一个自己没有参与创立的对话惯例。我不能了解,为何我要采用不属于自己的措辞和格式?我自己的措辞有什么问题?你不过只是想把我变成像你一样的学究吧?如果我按照老师期望的方式去写作,会不会有丧失自己特性的顾虑?”(P:12

不少研究生同样会有上述的顾虑,“然而,一个完全无法改变你的教育会是个无法起作用的教育。接受越多的教育,越可能改变你所视为理所当然的‘你’。”(P:12)而“学习做研究不会让你成为老师的复制品。他会改变你的思考模式,不过却是一种赋予你更多思考模式的方式来改变你。你或许会变得不同,但你能更自由地去选择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你以后想做什么事。”(P13)由此,不要担心自己的特性会丧失掉,因为,有时坚持特性也是盲目的或任性的。

那该怎么办呢?“或许,学习用读者期待的方式撰写研究报告最重要的理由,是以别人的标准和价值去检验你的想法,进而让你更理解自己的自己和自己的想法。为别人写作会比为自己写作的要求更严格。”(P13)很多时候。我也只是觉得写作就是为自己而写,看来,为自己写而写的意识和理念是需要改变的了。

因为“当你明确地试着去预想读者的问题时,你将会更了解自己的作品:如何评价你的证据?为何你认为它是有关联的?你的观点意味着什么?你曾经考虑过但后来拒绝的观点是什么?你如何回应读者可想见的问题、保留意见和异议?所有的研究者都会想起曾经有过这样的时刻:在他们为了满足读者的期待而写作的过程中,显露了自己研究的瑕疵或纰漏,或甚至重新抓住从初稿中溜走的珍贵想法。”(P13)将读者放在心中在写文学作品时非常必须,做研究亦然!而“从读者的角度以书面形式思考,会比其他形式的思考更仔细、更能持续、更能调和不同的观点;换言之,更为深思熟虑”。(P14

研究者应该时刻和处处生活在研究的世界里,否则,他(她)将不会是或不再是一个研究者,因为,如今的整个世界已经悄然成为了一个正在被研究和期待被的世界。而“如果你现在学会把研究做好,不管将来从事哪方面的工作,都将占有优势。”(P13)而不论一个学习者以后是不是走向学术研究的道路。

最后请记住:“世上有些最重要的研究是由那些即使面对冷漠甚至敌意,却仍然不屈不挠的研究者所完成的,他们从未丧失对愿景的信心!”(P14

心得(自我反思)

1.读硕士时有一些时日喜欢拿着纸质笔记本到图书馆或在自习时边看书边抄写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原来这是一种好的习惯,但后来却将这个习惯给扔掉了。直到导师提醒要随时记录读书过程中的好东西后才再次捡了起来,最好是录在电脑里而形成电子文档以供参考,而却又因为感到这样读书的速度太慢总不能坚持得很好。看来,自己在这方面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犯了错误,由此带来的后果是,自己可利用的学术资源很少,“战略性的学术资源储备”更是极少。

2.不仅要摘录所读文献的原文,更应随时记录自己对所读文献的感悟甚至是评判,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在自己心中产生的想法和构思等。

3.很长一段时间里,自己的写作过于随便和流于形式,而不是按照学术性论文的要求和规范去写,以至于自己写出来的文章连看起来都不像学术论文。而对于措辞,我也有着亲身的经历和体会,因为我个人在论文的写作措辞上就有着非常严重的问题,以致于自己写出来的文章看上去根本就不像是正儿八经的学术性论文。我曾经也固执地认为自己的写作风格是好的,无需改变,但现在发现我果真错了!

备注:文中原文均摘录自【美】布斯等著;陈美霞等译:《研究是一门艺术》[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一书,如需引用,请查阅原书原文。)

东南大学九龙湖畔

2012-6-27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9658-586533.html

上一篇:你的脑海里是不是也有一个枷锁?
下一篇:“我”与“读者”:《研究是一门艺术》读书笔记之二
收藏 IP: 121.248.1.*| 热度|

4 覃伟 曹聪 金小伟 zhangli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5: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