擎如椽之笔,做无冕之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eporter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记者团 擎如椽之笔,做无冕之王

博文

走进西部,走近中科院西部研究生

已有 4524 次阅读 2008-3-15 08:47 |个人分类:知识创新工程中的研究生|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采访手记】

  2007年8月中旬,我们走进兰州和西宁采访中科院的研究生。十多个日夜的交流,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西部研究生的奋发精神;最大的感动,是研究生们执著的追寻和坚守。

  作为一项旨在报道中科院研究生群体的系列报道,从最初的想法到计划的出炉,经过了反复的讨论。我们希望记录的,是普通的研究生成长为科学家的故事。在兰州和西宁期间,我们接触了一位又一位普通的研究生,他们的言谈,他们的经历,带给我密集的感动。

   在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重离子束治癌课题组的研究生们和张红老师正在接待一批批患者,它们白天治疗,晚上做实验,12点前很少离开过实验室。采访当日我 们正好遇到课题组两位研究生的婚礼,婚礼异常简约,因为,昨天他们还在实验室忙碌。在他们看来,简约胜于浮华,实验室中未完成的任务重于布置新房和拍摄婚 纱。

  在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王立平实验室的灯,在晚上11点之前一般会亮着,因为他一般在11点之后回家。这个平和而朴实的 “80后”,今年5月刚刚通过论文答辩,目前已是多个国际学术期刊的特邀审稿人……他为“总是能遇到伯乐”而感激不已,而他最深刻的体会是“做科研要有个 性”、“要善于总结”。获得博士学位后,王立平继续在西部熟练地操持着他心爱的瓶瓶罐罐,祝愿他更稳健地走向未来!

  在化学物理研究所的一间办公室的墙上,贴着硕士生导师、副研究员李臻欣赏的一句“格言”:

  纵使有悲伤,也会很快遗忘。我是一条快乐的鱼。

   这句改编 自漫画作家畿米作品的话句,成为平淡生活和平淡心灵的慰藉。1997年毕业于成都科技大学的李臻,在兰化所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去年被评为副研究员。 现在,她正在经历从研究生到导师角色的角色转变:学会合理协调、学会指导学生,生活中还单身的她,“觉得这样挺好。”

  在西宁,青藏高原上湛蓝的天空,新宁广场上的大合唱,青海湖、塔尔寺、福口街……这里景色秀美,汉藏文化交融,这里的一切告诉人们,高原生活依然丰富多彩。

   走进西北高原生物学研究所,索有瑞研究员坦诚而真挚。在他的指导下,王洪伦已由当初那个“不爱说话、害羞”的小伙,变成了实验室里从事青藏高原特色植物 资源开发研究的骨干,而多次上青藏高原腹地采样的山东姑娘孙菁语气平和,他们似乎总是在暗示,他们的经历其实没什么可圈可点之处;而张怀刚副所长指导的研 究生张波,从事小麦的分子遗传学与生理生化研究,在执著于实验室工作的同时,他热衷于演唱,回忆起在玉泉路的日子,他总有说不完的话。

   在青海盐湖研究所,除了盐湖所美轮美奂的所史陈列室,穿着白大褂穿行在院落和楼层间的研究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接近午饭时间,实验室的桌台上放着 面包、矿泉水——这是一位同学的午餐,他得留下来观测实验;而在近旁,一位同学借助牛津英汉大字典,静心阅读文献,任凭周围怎么喧哗;而接受我们采访的李 世友、宋士涛和伊文涛,坦诚而豪爽。

  “知识创新工程中的研究生”系列采访活动,希望能报道中科院研究生的风采, 传播中科院研究生培养模式。虽然这项采访在初期并不广泛知晓,但通过我们共同努力,更多的人会认同其价值。中科院研究生作为一个拥有3.3万名青春学子的 群体,需要被关注,而对特定研究生个体和团队的关注,也就是对每一个研究生个体和团队的关注。

  走进西部,走近中科院西部院所的研究生,我感受到了他们的执著,我感受到了与西部研究生们共同成长的欣喜!(贾宝余)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893-18208.html

上一篇:立足中国西部 问鼎国际前沿【知识创新工程中的研究生】
下一篇:中科院研究生院“课程网站”建设有序推进 已开通研究生院“课程网站”建设有序推进 已开通59门课程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9 07: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